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长阿含》(卷四)~C 佛陀灭度▪P2

  ..续本文上一页及时地系统地整理出来,这也是第一次佛经结集的直接动因。

  

  大家不敢耽搁,及时赶到拘尸那城东边的天冠寺(佛陀荼毗之处),找到了阿难。摩诃迦叶就问阿难:“我们想趁佛陀尚未荼毗,觐见一次佛陀的遗身,你看能满我们所愿吗?”阿难此时感到很为难:“恐怕不行啊。佛陀虽然尚未荼毗,因为佛身已用香汤沐浴过,也已用劫贝缠好,接着以五百张叠次如缠好,然后放置金棺内,且置于铁椁内,再以栴檀香椁重围在外。如此这样重重迭迭,现在想要再觐见佛身,是相当困难了。”

  

  虽然摩诃迦叶再三请求,但是阿难始终没有松口——因为此时再把经过重重包裹的佛陀遗体重新解开,已经不符合常规了。阿难虽然理解摩诃迦叶的心情,但是规矩还是不能因为他是上座弟子而滥行方便。

  

  经过再三请求,见阿难态度坚决,摩诃迦叶也没有再坚持——若再坚持,那么彼此就可能要产生争执了。摩诃迦叶心情十分沉痛,他默默地朝着众香堆积的佛陀的荼毗处走来,与佛准备作最后的告别。但此时他意外地见到佛陀从重椁之内,伸出了双足,双足上面有不同于佛身的异色。

  

  摩诃迦叶见状,马上把阿难叫来,当面质问阿难:“阿难,你说说看,佛身遍体皆金黄色,而今佛陀的双足却为什么出现了异色?”

  

  阿难回答说:“刚才有一位老妇人,上前抚摩佛足,由于伤心过度,她的眼泪滚落到佛足上,所以佛足显异色。”

  

  摩诃迦叶一听,顿时怒火中烧。但在佛身面前,他不便发作,便起身下拜,对着佛陀舍利恭敬顶礼。此时,所有参加佛陀葬礼的四众弟子见到上座弟子摩诃迦叶顶礼佛陀,便一起跟随他,同时顶礼佛足。于是佛足忽然不见。摩诃迦叶绕佛积三匝,而说偈颂:

  

  诸佛无等等,圣智不可称;无等更圣智,我今稽首礼。

  

  无等等沙门,最上无瑕秽;牟尼绝爱枝,大仙天人尊。

  

  人中第一雄,我今稽首礼;苦行无等侣,离著而教人。

  

  无染无垢尘,稽首无上尊;三垢垢已尽,乐于空寂行。

  

  无二无畴匹,稽首十力尊;远逝为最上,二足尊中尊。

  

  觉四谛止息,稽首安隐智;沙门中无上,回邪令入正。

  

  世尊示寂灭,稽首湛然迹;无热无瑕郄,其心当寂定。

  

  练除诸尘秽,稽首无垢尊,慧眼无限量,甘露灭名称,

  

  希有难思议,稽首无等伦,吼声如师子,在林无所畏。

  

  降魔越四姓,是故稽首礼。

  

  摩诃迦叶不愧是佛陀的上首弟子,他具足四无辩(法、义、辞说),在僧俗中间有着崇高的威望。佛陀所等待的,就是这位后来对佛教的发展作过卓越贡献的领军人物。只见他的偈颂刚一说完,那些佛积(就是堆在佛身四周的香料香木等助燃物)不用火点,自动就燃烧起来,而且火势越来越猛烈,景象十分壮观。

  

  可以说,如果摩诃迦叶迟迟未来,那么真不知佛陀的荼毗大会该如何了结。所幸的是上天有意,最后摩诃迦叶的出场,可谓点睛之笔,摩诃迦叶出现的时间并不多,经中所用笔墨也不多,但是他实是整个荼毗大会的核心人物。一切被安排的如此巧妙,可谓一波三折,迭宕起伏。

  

  现在我们再来回过头来谈谈摩诃迦叶的“不悦”。这个“不悦”,迟早会迸发出来的。等佛陀的葬礼一结束,阿难的日子就有些不好过了。据印顺法师的《阿难过在何处》(《华雨集》第三册)就谈到过这个问题。第一次佛经结集,阿难一开始就为摩诃迦叶所摈弃。在结集的过程中,由摩诃迦叶所领导的僧团,对阿难举发一连串的过失。阿难不承认自己有罪,但为了尊敬僧伽,顾全大局,愿意向大众忏悔。而佛陀住世时,阿难似乎从未有过大的过失(仅因优陀夷而为佛呵责过一次)。可是佛陀涅槃没有几天,他就被举发一连串的过失,这是不同寻常的,印顺法师认为,这其中肯定是有问题的。印顺法师认为,摩诃迦叶与阿难二人个性不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但是仅仅是因为个性不同而导致对阿难的打压吗?看来问题不是这么简单。阿难受到僧团的责备,到底他犯了哪些过失?这是佛教史的重要关节,必须要搞清楚。经过印顺法师的汇总,共犯了九宗罪:

  

  ①不问佛小小戒;②请佛度女人出家;③听任女人抚佛足致使泪污舍利(佛身);④以佛阴藏相示女人;⑤不请佛久住世间;⑥佛索水而不与──《杂事》作以浊水供佛;⑦为佛缝衣而足蹑;⑧佛为说喻而对佛别说;⑨命为侍者而初不愿。

  

  上述九项过失或多或少,但众传一致的,仅①②⑤⑥四事。

  摩迦叶领导僧伽,对阿难举发一连串的过失,主要不外乎戒律问题、女众问题、侍奉不周问题。关于戒律,摩诃迦叶的立场是:佛制的不得舍,未制的不得制,而成为律惟佛制,永恒不变。关于女众,阿难请度女众出家,释尊准女众出家,代表了修道解脱的男女平等观。大迦叶所代表的,是传统的男性中心,以女众为小人,为祸害的立场,将正法不久住的责任,片面的归咎于女众。关于侍奉不周,主要是释尊入涅槃,激发了佛弟子的思慕懊怅,而不免归咎于侍者。所以释尊入灭,料想阿难一定是没有尽职尽责,释尊才不久住世。这一类问题,确乎是人情之常。可是在那时,加重了对阿难的指责。从前请度女众出家,所以“正法不久住”;现在不请佛住世,所以“如来不久住”。如来的早灭,正法的早衰,都被看作阿难的过失。问题本来平常,但一经理论化,问题就极端严重了。但是第一次佛经结集后来为什么又允许阿难参加了呢?因为阿难奉佛25年,而他又是博闻强记,佛所说的经典他大部分都烂熟于胸,因此佛经的结集,阿难是断断不可或缺的。至于阿难经过努力,在一夜之间(或者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悟道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乃是美丽的谎言而已。因为连一向对阿难很有成见的摩诃迦叶也意识到,佛经的结集,如果缺少了阿难,这还叫佛经结集吗?摩诃迦叶的结集,还能算是令众人信服的合法行为吗?

  

《漫说《长阿含》(卷四)~C 佛陀灭度》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