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長阿含》(卷四)~C 佛陀滅度▪P2

  ..續本文上一頁及時地系統地整理出來,這也是第一次佛經結集的直接動因。

  

  大家不敢耽擱,及時趕到拘屍那城東邊的天冠寺(佛陀荼毗之處),找到了阿難。摩诃迦葉就問阿難:“我們想趁佛陀尚未荼毗,觐見一次佛陀的遺身,你看能滿我們所願嗎?”阿難此時感到很爲難:“恐怕不行啊。佛陀雖然尚未荼毗,因爲佛身已用香湯沐浴過,也已用劫貝纏好,接著以五百張疊次如纏好,然後放置金棺內,且置于鐵椁內,再以栴檀香椁重圍在外。如此這樣重重疊疊,現在想要再觐見佛身,是相當困難了。”

  

  雖然摩诃迦葉再叁請求,但是阿難始終沒有松口——因爲此時再把經過重重包裹的佛陀遺體重新解開,已經不符合常規了。阿難雖然理解摩诃迦葉的心情,但是規矩還是不能因爲他是上座弟子而濫行方便。

  

  經過再叁請求,見阿難態度堅決,摩诃迦葉也沒有再堅持——若再堅持,那麼彼此就可能要産生爭執了。摩诃迦葉心情十分沈痛,他默默地朝著衆香堆積的佛陀的荼毗處走來,與佛准備作最後的告別。但此時他意外地見到佛陀從重椁之內,伸出了雙足,雙足上面有不同于佛身的異色。

  

  摩诃迦葉見狀,馬上把阿難叫來,當面質問阿難:“阿難,你說說看,佛身遍體皆金黃色,而今佛陀的雙足卻爲什麼出現了異色?”

  

  阿難回答說:“剛才有一位老婦人,上前撫摩佛足,由于傷心過度,她的眼淚滾落到佛足上,所以佛足顯異色。”

  

  摩诃迦葉一聽,頓時怒火中燒。但在佛身面前,他不便發作,便起身下拜,對著佛陀舍利恭敬頂禮。此時,所有參加佛陀葬禮的四衆弟子見到上座弟子摩诃迦葉頂禮佛陀,便一起跟隨他,同時頂禮佛足。于是佛足忽然不見。摩诃迦葉繞佛積叁匝,而說偈頌:

  

  諸佛無等等,聖智不可稱;無等更聖智,我今稽首禮。

  

  無等等沙門,最上無瑕穢;牟尼絕愛枝,大仙天人尊。

  

  人中第一雄,我今稽首禮;苦行無等侶,離著而教人。

  

  無染無垢塵,稽首無上尊;叁垢垢已盡,樂于空寂行。

  

  無二無疇匹,稽首十力尊;遠逝爲最上,二足尊中尊。

  

  覺四谛止息,稽首安隱智;沙門中無上,回邪令入正。

  

  世尊示寂滅,稽首湛然迹;無熱無瑕郄,其心當寂定。

  

  練除諸塵穢,稽首無垢尊,慧眼無限量,甘露滅名稱,

  

  希有難思議,稽首無等倫,吼聲如師子,在林無所畏。

  

  降魔越四姓,是故稽首禮。

  

  摩诃迦葉不愧是佛陀的上首弟子,他具足四無辯(法、義、辭說),在僧俗中間有著崇高的威望。佛陀所等待的,就是這位後來對佛教的發展作過卓越貢獻的領軍人物。只見他的偈頌剛一說完,那些佛積(就是堆在佛身四周的香料香木等助燃物)不用火點,自動就燃燒起來,而且火勢越來越猛烈,景象十分壯觀。

  

  可以說,如果摩诃迦葉遲遲未來,那麼真不知佛陀的荼毗大會該如何了結。所幸的是上天有意,最後摩诃迦葉的出場,可謂點睛之筆,摩诃迦葉出現的時間並不多,經中所用筆墨也不多,但是他實是整個荼毗大會的核心人物。一切被安排的如此巧妙,可謂一波叁折,疊宕起伏。

  

  現在我們再來回過頭來談談摩诃迦葉的“不悅”。這個“不悅”,遲早會迸發出來的。等佛陀的葬禮一結束,阿難的日子就有些不好過了。據印順法師的《阿難過在何處》(《華雨集》第叁冊)就談到過這個問題。第一次佛經結集,阿難一開始就爲摩诃迦葉所擯棄。在結集的過程中,由摩诃迦葉所領導的僧團,對阿難舉發一連串的過失。阿難不承認自己有罪,但爲了尊敬僧伽,顧全大局,願意向大衆忏悔。而佛陀住世時,阿難似乎從未有過大的過失(僅因優陀夷而爲佛呵責過一次)。可是佛陀涅槃沒有幾天,他就被舉發一連串的過失,這是不同尋常的,印順法師認爲,這其中肯定是有問題的。印順法師認爲,摩诃迦葉與阿難二人個性不同,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但是僅僅是因爲個性不同而導致對阿難的打壓嗎?看來問題不是這麼簡單。阿難受到僧團的責備,到底他犯了哪些過失?這是佛教史的重要關節,必須要搞清楚。經過印順法師的彙總,共犯了九宗罪:

  

  ①不問佛小小戒;②請佛度女人出家;③聽任女人撫佛足致使淚汙舍利(佛身);④以佛陰藏相示女人;⑤不請佛久住世間;⑥佛索水而不與──《雜事》作以濁水供佛;⑦爲佛縫衣而足蹑;⑧佛爲說喻而對佛別說;⑨命爲侍者而初不願。

  

  上述九項過失或多或少,但衆傳一致的,僅①②⑤⑥四事。

  摩迦葉領導僧伽,對阿難舉發一連串的過失,主要不外乎戒律問題、女衆問題、侍奉不周問題。關于戒律,摩诃迦葉的立場是:佛製的不得舍,未製的不得製,而成爲律惟佛製,永恒不變。關于女衆,阿難請度女衆出家,釋尊准女衆出家,代表了修道解脫的男女平等觀。大迦葉所代表的,是傳統的男性中心,以女衆爲小人,爲禍害的立場,將正法不久住的責任,片面的歸咎于女衆。關于侍奉不周,主要是釋尊入涅槃,激發了佛弟子的思慕懊怅,而不免歸咎于侍者。所以釋尊入滅,料想阿難一定是沒有盡職盡責,釋尊才不久住世。這一類問題,確乎是人情之常。可是在那時,加重了對阿難的指責。從前請度女衆出家,所以“正法不久住”;現在不請佛住世,所以“如來不久住”。如來的早滅,正法的早衰,都被看作阿難的過失。問題本來平常,但一經理論化,問題就極端嚴重了。但是第一次佛經結集後來爲什麼又允許阿難參加了呢?因爲阿難奉佛25年,而他又是博聞強記,佛所說的經典他大部分都爛熟于胸,因此佛經的結集,阿難是斷斷不可或缺的。至于阿難經過努力,在一夜之間(或者是在極短的時間內)悟道的說法,在很大程度上乃是美麗的謊言而已。因爲連一向對阿難很有成見的摩诃迦葉也意識到,佛經的結集,如果缺少了阿難,這還叫佛經結集嗎?摩诃迦葉的結集,還能算是令衆人信服的合法行爲嗎?

  

《漫說《長阿含》(卷四)~C 佛陀滅度》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