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二)
分
目
| 卷
目
| 经名
| 说法
地点
| 参加
人员
| 经 中 要 义
|
第
二
分
| 6
| 小缘经
| 舍卫国鹿子母讲堂
| 婆悉吒婆罗门
诸比丘
| 经中主要叙述佛陀的种姓观;叙述佛陀破除婆悉吒、婆罗堕两位婆罗门的骄慢心。佛陀说四姓中的任何一姓,如能行持善行,就会受到清而白的善报,反之而行不善行,即会受到黑而冥的恶报。经中另举例说波斯匿王之礼敬三宝之美举。
|
转轮圣王修行经
| 摩楼国
| 诸比丘
| 佛陀以昔世坚固念王(转轮王)的因缘故事,教导诸比丘修习四念处观。
| ||
7
| 弊宿经
| 拘萨罗国
| 弊宿、诸比丘
| 迦叶童子以种种譬喻,破除弊宿婆罗门的恶说邪见。
| |
8
| 散陀那经
| 王舍城外之七叶窟
| 散陀那等人
| 本经叙述散陀那居士在乌暂婆利梵志女林,参拜尼俱陀梵志和五百梵志。梵志们对散陀那居士吹嘘说,他们破除佛陀教法,实乃易如反掌。佛陀以天耳听到此事时,就到梵志们所居的林中,指出这些梵志所修的苦行法,并不是解脱的道法。佛陀乃阐述净修五戒、十善,乃至四无量心,为苦行第一胜。
| |
众集经
| 波婆城芒果园
| 诸比丘
| 本经为舍利弗代佛说法。说法的缘起乃由于尼乾子死后,其教团立即分裂为二,究其原因在于其教理的不健全,并非真实究竟之教缘故。为了防止佛陀灭度后教团由诤讼而导致分裂,而阐述如来之法才为真正出离之教,也就是解脱之道。此经所集的,为“如来说一正法”,在“一正法”的基础上,进而分为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是将法相增一而加以列举的说法方式。
| ||
9
| 十上经
| 瞻婆城的伽伽池侧
| 诸比丘
| 本经为舍利弗代佛说法。经中把佛所说之法,是以法相为根据的一种分类法。第一为成法,第二为修法,第三为觉法,第四为灭法,第五为退法,第六为增法,第七为难解法,第八为生法,第九为知法,第十为证法。而每个都增一而至于十,共为五百五十法。
| |
增一经
| 祇园精舍
| 诸比丘
| 与《十上经》相仿,但只列其中之275法。
| ||
10
| 三聚经
| 祇园精舍
| 诸比丘
| 与《增一经》相似,是以佛说的体裁结集下来的,也是法相的分类法。内容是依趣恶趣、趣善处、趣涅槃法的三法聚,而各各由一而增至于十的增一法。
| |
大缘方便经
| 拘流沙国劫摩沙处
| 诸比丘
| 此经是佛陀为阿难说十二因缘法,依顺逆生灭的观法而说。另述无我、七识住处,以及八解脱等法。
| ||
释提桓因问经
| 毗陀山因陀婆罗窟
| 天帝释以及忉利诸天
| 经中述说一切众生的怨结均依贪嫉而起,贪嫉是依爱憎而生,爱憎即由欲念而起。欲由想而起,想由调戏心而起。若除调戏心,即没有想,乃至没有怨结。
| ||
11
| 阿妙夷经
| 冥宁国阿妙夷城
| 房伽婆梵志
| 为房伽婆梵志叙说善宿比丘之事,以破梵志的见异、忍异、行异等邪见恶行,而教导他须得净解脱。
| |
善生经
| 王舍城
| 善生
| 长者之子善生依父遗嘱而向六方礼拜。佛陀为教导其归入于正途,而说大方礼的意义与内容。
| ||
12
| 清净经
| 缅祇优婆塞林
| 周那沙弥
| 此经为周那(纯陀)沙弥叙说外道等辈斗诤之事。佛陀对此而述说无诤的正法;无诤乃为清净。
| |
自欢喜经
| 摩揭陀庵婆罗林
| 舍利弗
| 本经叙述舍利弗称赞佛德。佛陀听其言后,教他不应称说佛为至上,应称赞法为至上,而提示说法的次第。
| ||
大会经
| 释翅提国迦维林
| 众罗汉与诸天
| 本经叙述佛陀在于释迦国的迦维林中时,十方的诸神妙天都来集聚于其处,都礼敬佛陀及佛的弟子。这时四净居天也到其处而以偈赞佛。地神和帝释天,及诸神、神的眷属们,也都来集其处。佛陀为了降伏他们的幻伪虚妄之心,而结咒语。
|
《《长阿含经》内容综述(B)(表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