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二)
分
目
| 卷
目
| 經名
| 說法
地點
| 參加
人員
| 經 中 要 義
|
第
二
分
| 6
| 小緣經
| 舍衛國鹿子母講堂
| 婆悉吒婆羅門
諸比丘
| 經中主要敘述佛陀的種姓觀;敘述佛陀破除婆悉吒、婆羅墮兩位婆羅門的驕慢心。佛陀說四姓中的任何一姓,如能行持善行,就會受到清而白的善報,反之而行不善行,即會受到黑而冥的惡報。經中另舉例說波斯匿王之禮敬叁寶之美舉。
|
轉輪聖王修行經
| 摩樓國
| 諸比丘
| 佛陀以昔世堅固念王(轉輪王)的因緣故事,教導諸比丘修習四念處觀。
| ||
7
| 弊宿經
| 拘薩羅國
| 弊宿、諸比丘
| 迦葉童子以種種譬喻,破除弊宿婆羅門的惡說邪見。
| |
8
| 散陀那經
| 王舍城外之七葉窟
| 散陀那等人
| 本經敘述散陀那居士在烏暫婆利梵志女林,參拜尼俱陀梵志和五百梵志。梵志們對散陀那居士吹噓說,他們破除佛陀教法,實乃易如反掌。佛陀以天耳聽到此事時,就到梵志們所居的林中,指出這些梵志所修的苦行法,並不是解脫的道法。佛陀乃闡述淨修五戒、十善,乃至四無量心,爲苦行第一勝。
| |
衆集經
| 波婆城芒果園
| 諸比丘
| 本經爲舍利弗代佛說法。說法的緣起乃由于尼乾子死後,其教團立即分裂爲二,究其原因在于其教理的不健全,並非真實究竟之教緣故。爲了防止佛陀滅度後教團由诤訟而導致分裂,而闡述如來之法才爲真正出離之教,也就是解脫之道。此經所集的,爲“如來說一正法”,在“一正法”的基礎上,進而分爲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等,是將法相增一而加以列舉的說法方式。
| ||
9
| 十上經
| 瞻婆城的伽伽池側
| 諸比丘
| 本經爲舍利弗代佛說法。經中把佛所說之法,是以法相爲根據的一種分類法。第一爲成法,第二爲修法,第叁爲覺法,第四爲滅法,第五爲退法,第六爲增法,第七爲難解法,第八爲生法,第九爲知法,第十爲證法。而每個都增一而至于十,共爲五百五十法。
| |
增一經
| 祇園精舍
| 諸比丘
| 與《十上經》相仿,但只列其中之275法。
| ||
10
| 叁聚經
| 祇園精舍
| 諸比丘
| 與《增一經》相似,是以佛說的體裁結集下來的,也是法相的分類法。內容是依趣惡趣、趣善處、趣涅槃法的叁法聚,而各各由一而增至于十的增一法。
| |
大緣方便經
| 拘流沙國劫摩沙處
| 諸比丘
| 此經是佛陀爲阿難說十二因緣法,依順逆生滅的觀法而說。另述無我、七識住處,以及八解脫等法。
| ||
釋提桓因問經
| 毗陀山因陀婆羅窟
| 天帝釋以及忉利諸天
| 經中述說一切衆生的怨結均依貪嫉而起,貪嫉是依愛憎而生,愛憎即由欲念而起。欲由想而起,想由調戲心而起。若除調戲心,即沒有想,乃至沒有怨結。
| ||
11
| 阿妙夷經
| 冥甯國阿妙夷城
| 房伽婆梵志
| 爲房伽婆梵志敘說善宿比丘之事,以破梵志的見異、忍異、行異等邪見惡行,而教導他須得淨解脫。
| |
善生經
| 王舍城
| 善生
| 長者之子善生依父遺囑而向六方禮拜。佛陀爲教導其歸入于正途,而說大方禮的意義與內容。
| ||
12
| 清淨經
| 緬祇優婆塞林
| 周那沙彌
| 此經爲周那(純陀)沙彌敘說外道等輩鬥诤之事。佛陀對此而述說無诤的正法;無诤乃爲清淨。
| |
自歡喜經
| 摩揭陀庵婆羅林
| 舍利弗
| 本經敘述舍利弗稱贊佛德。佛陀聽其言後,教他不應稱說佛爲至上,應稱贊法爲至上,而提示說法的次第。
| ||
大會經
| 釋翅提國迦維林
| 衆羅漢與諸天
| 本經敘述佛陀在于釋迦國的迦維林中時,十方的諸神妙天都來集聚于其處,都禮敬佛陀及佛的弟子。這時四淨居天也到其處而以偈贊佛。地神和帝釋天,及諸神、神的眷屬們,也都來集其處。佛陀爲了降伏他們的幻僞虛妄之心,而結咒語。
|
《《長阿含經》內容綜述(B)(表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