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师的般舟三昧思想
姚长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
前言
般舟三昧在念佛思想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庐山慧远(334-416)即以此法门与同志诸贤,共结白莲社,而同修净土之业。然而庐山慧远的般舟三昧,在排除古代念佛思想史中的咒术、方术等方面,尽管有其一定的历史意义,但它毕竟只是一种理想而已,并没有形成体系。【1】般舟三昧法门的完成,可以说是在天台净土教里才得以实现的。
智者大师(538-597)在其《摩诃止观》中首先将般舟三昧予以戒定慧三学的内容,在常行三昧的名义之下,将此般舟三昧法门完备成了一种修道体系,从而对后来的念佛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智者大师六十年的生涯中,就其学术思想来说,一般可大致区分为前期时代和后期时代。【2】前期时代是指(一)幼小时代(一岁——十八岁)、(二)修学时代(十八岁——三十一岁)、(三)瓦官寺时代(三十一岁——三十八岁)、(四)天台隐栖时代(三十八岁——四十八岁)。后期时代是指(五)三大部讲说时代(四十八岁——五十七岁)、(六)晚年时代(五十八岁——六十岁)。前期时代的思想以般若空观为主,后期时代的思想以《法华经》的诸法实相为主。其中天台隐栖时代,在华顶峰上的头陀修禅,是他思想上的转折期,华顶开悟则是他学问上的重要转换。《天台三大部》、《维摩疏》中所见的四教五时、三谛三观、十乘观法等智者大师独自的教学体系,都是在华顶修行以后形成的。而在瓦官寺时代的八年,则是智者大师讲说经论的时期。这一时期他讲了《法华经题》、《智度论》、《次第禅门》,又为尚书毛喜撰写了《六妙法门》、《四十二字门》。【3】
从智者大师的著作来看,有关净土思想的论述,除了《摩诃止观》之中专论四种三昧之外,都是一些段片散说。历来传为智者大师的《观经疏》、《阿弥陀经义记》、《净土十
疑论》、《五方便念佛门》、《西方净业义》等著作,已被学术界认为是伪作【4】。但是从文献记载来看,智者大师有着明显的愿生西方净土的思想。如灌顶<<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载,智者大师在临终时专念弥陀、般若、观音三宝之名,同时又唱《法华经》和《无量寿经》二部经,以为最后闻思:“索三衣钵,命净扫洒,唱二部经为最后闻思。听〈法华〉竟,赞曰:法门父母,慧解由生。本迹旷大,微妙难测。四十余年蕴之,知谁可与?唯独明了余人所不见,辍斤绝弦于今日矣。听《无量寿经》竟,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能改悔者尚复往生,况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5】《国清百录》中所收晋王广文书《王遣使入天台建功德愿文第六十七》中说:“临终自说所得,今闻侍者所书,巨有异相,称我位居五品弟子,事在《法华》,十住信心诚,文具《璎珞》。于是空声异响,遍满山房,索批大衣云,观音来至。验知入决定聚,面睹弥陀”。【6】又《王答遗旨文第六十六》中载:“居世同凡将欲泥洹,现稀有事。五品十信已自皎然,弥陀观音亲来接引”。【7】这些就是古来所称智者大师临终时舍《法华经》而归《无量寿经》的由来,说明智者大师在晚年不仅极力宣扬一心三观之说,而且深信弥陀,期生西方。
智者大师的学说,初期与后期有着非常大的变化。《摩诃止观》是他示寂前四年发表的著作,要全面了解智者大师的般舟三昧思想,还得首先从《次第禅门》等初期论着中的断片内容来加以综合研究。
一、《次第禅门》中的念佛三昧
智者大师有关禅观的前期时代的代表性的讲述是《次第禅门》十卷。这是他在金陵瓦宫寺讲述天台三种止观之一,即渐次止观的讲义,分为方便章和修证章。方便章分外方便和内方便。外方便与念佛三昧没有直接关系。内方便则是一种在禅定开发时,于静细心中善巧运用的禅法,如果不误事理诸禅的选择,必能证得深禅定。这一禅法分为止门、验善恶根性、安心法、治病患、觉魔事五项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验善恶根性,这是说修习止门之心如果于禅定中澄静,则会应行人而现各种业相,即各种善恶业相。智者大师把这些现前而来的业相中的善业的内容,分为外善与内善。外善因为是于散心中修习的布施持戒等诸行,所以不能发起无漏诸禅。内禅则是发得诸无漏的禅定修行,在内方便中最为重要。智者大师将此内善分为阿那波那、不净观、慈心、因缘、念佛三昧等所谓五停心观。其中念佛三昧是到达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等所谓菩萨不共禅的功德最大的业相。这里所讲的《菩萨地持论》的九种大禅、《大品般若经》的百八三昧,与法华三昧、般舟三昧同被称为非世间非出世门禅、非有漏非无漏禅,指的是超越空假两观而完成中道观的一种最高的菩萨禅。念佛三昧的具体内容分为以下三种:
(一)念应佛。这是于欲界未到静定心中,忽然忆念应身佛的功德,即忆念“如来往昔阿僧祗劫中,为一切众生故,备行六波罗密,一切功德智慧故,身有相好光明,心有智慧圆照,降伏魔怨,无师自悟,自觉觉他,转正*轮,普度一切,乃至入涅槃后,广益众生”等应身佛具足的无量功德,由此而生对佛的敬爱心,三昧开发,入定安乐。此时的善境因行人而各异。这叫念应佛善根发相。
(二)念报佛。行人欲定中忽然忆念报身佛的不可思议功德,即忆念“十方诸佛真实圆满果报之身,湛然常住,色心清净,微妙寂灭,功德智慧,充满法界,不生不灭,无作无为”等报身佛的功德,行人由此心得安稳,三昧开发,智慧分明。这叫念报佛善根发相。
(三)念法佛。行人欲定中忽然忆念法身佛,即忆念“十方诸佛法身实相,犹如虚空,即便觉悟一切诸法,本自不生,今则无灭,非有非无,非来非去,非增非减,非境非智,非因非果,非常非断,非缚非脱,非生死非涅槃,湛然清净。有佛无佛,相性常然,众生诸佛,同一实相”等法身佛,行人由此三昧现前,开发实慧。这叫念法佛善根发相。[8]
与上述善根发相对应的是恶业障道发相,即于定中现前的应由念佛三昧来加以对治的恶业障道的罪业,也有三类,并设定了相应的对治法。
(一)沈昏暗蔽障。行人于修定中感觉意志等精神作用迟钝,意志不鲜明,由次而妨碍诸禅定的修习而不得开发三昧。此处的对治法是行人应观察应身佛的三十二相,即随取应身佛三十二相中的—相,“闭目而视,一心取相,缘之入定,若不明了,即开眼更观,复更闭目,如是取一相明了,次第遍观众相,使心眼开明,即破昏睡沈暗之心,念佛功德则除罪障”。
(二)恶念思维障。行人于修定中起十恶五逆等恶念之心,由此禅定不得开发。此时若念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等不可思议报身佛的诸功德,因善能破恶,念佛功德即能对治此恶障,缘佛功德,念念之中,灭一切障。
(三)境界逼迫障。行人于修定中身或时卒痛,见无头者无眼目者,或见火来烧身等恶诸相,由此行人惊怖苦恼而不得三昧现前。此时当念法身佛,念法性平等,不生不灭,空寂无物,所以亦无外境,既无外境,何来逼迫之相。此时若念色身的三十二相,则为更取相而狂乱其心,所以通过法性空的念法身佛,则能灭除重罪。[9]
以上是《次第禅门》内方便中所见念佛三昧。这是开发宿世善根以得大乘禅的一种方便行,也是消灭罪障的一种对治法。这一学说亦见于《六妙法门》。在《六妙法门》第四对治六妙门中,智者大师举了净门中的念三身佛。[10]这里的净门是指六妙门中最高的法门,体识一切诸法本性清净,与无作三昧相应,由此二乘人证得涅槃,菩萨具足十信心,而生九种大禅。
念佛三昧是五停心观或五门禅的一种。这种禅观见于鸠摩罗什所译的《坐禅三昧经》、《禅秘要法经》、《思惟略要法》,昙摩密多译《五门禅经要用法》之中。智者大师在他的止观学说中采纳的这种念佛观,可能就是这些五门禅在当时流行实修以后经他整理归纳所成之物。比如《禅秘要法经》中说,精通禅定的禅难提比丘,因为业障,虽一心系念,所期境界不得现前,而问世尊消灭罪障、破除邪见杀生等烦恼障的方法。世尊说多罪业者应修习念佛,一心念佛即能消除业障、报障、烦恼障,并为他说示了详细的念佛方法。[11]《坐禅三昧经》中也说到对治等分行及重罪人当行念佛三昧。[12]至于念佛观的具体方法,据《禅秘要法经》说,首先从观佛像开始,即用顺逆两种方法,一心观察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然后观察从每—项好中发出的无量光明,由一佛而二佛乃至十方诸佛。通过忏悔和观佛并进而消除罪障,从而心意泰然而得念佛三昧。除了这些诸禅经中所说的小乘禅法的念佛观之外,还有一些大乘念佛观的内容,比如《坐禅三昧经》中说,行人消灭罪障得此三昧,十方三世诸佛悉在心内现前,念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诸佛无量功德,进而当立三种誓愿,即必得佛身佛功德,持过去现在一切福德而求佛道、立大悲心度脱一切众生使得佛道、而念此誓愿,这就是菩萨的念佛三昧。[13]而《思维略要法》中则说从修生身观进而修法身观,当得无生法忍。[14]其他如《十住毗婆沙论》、《大智度论》中也都有讲述作为菩萨禅的念佛三昧的。[15]所以从念佛相好开始的念佛观,本来的目的是作为灭除行人罪障的对治法、助道法而被广泛采用,而智者大师把它纳入大乘观法之中,逐渐向无生法忍的法身观发展,以期达到空慧的诸法实相观的观法。
《次第禅门》这中对般舟三昧的具体行相证果等虽然没有具体说明,但提到了般舟三昧之名,说是世间上上禅、菩萨禅,[16]对于般舟三昧的具体论述,则有待于智者大师的后期著作《摩诃止观》了。
二、《摩诃止观》中的…
《智者大师的般舟三昧思想(姚长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