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者大師的般舟叁昧思想(姚長壽)

  智者大師的般舟叁昧思想

  姚長壽(中國佛學院副院長)

  前言

  般舟叁昧在念佛思想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廬山慧遠(334-416)即以此法門與同志諸賢,共結白蓮社,而同修淨土之業。然而廬山慧遠的般舟叁昧,在排除古代念佛思想史中的咒術、方術等方面,盡管有其一定的曆史意義,但它畢竟只是一種理想而已,並沒有形成體系。【1】般舟叁昧法門的完成,可以說是在天臺淨土教裏才得以實現的。

  智者大師(538-597)在其《摩诃止觀》中首先將般舟叁昧予以戒定慧叁學的內容,在常行叁昧的名義之下,將此般舟叁昧法門完備成了一種修道體系,從而對後來的念佛思想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智者大師六十年的生涯中,就其學術思想來說,一般可大致區分爲前期時代和後期時代。【2】前期時代是指(一)幼小時代(一歲——十八歲)、(二)修學時代(十八歲——叁十一歲)、(叁)瓦官寺時代(叁十一歲——叁十八歲)、(四)天臺隱棲時代(叁十八歲——四十八歲)。後期時代是指(五)叁大部講說時代(四十八歲——五十七歲)、(六)晚年時代(五十八歲——六十歲)。前期時代的思想以般若空觀爲主,後期時代的思想以《法華經》的諸法實相爲主。其中天臺隱棲時代,在華頂峰上的頭陀修禅,是他思想上的轉折期,華頂開悟則是他學問上的重要轉換。《天臺叁大部》、《維摩疏》中所見的四教五時、叁谛叁觀、十乘觀法等智者大師獨自的教學體系,都是在華頂修行以後形成的。而在瓦官寺時代的八年,則是智者大師講說經論的時期。這一時期他講了《法華經題》、《智度論》、《次第禅門》,又爲尚書毛喜撰寫了《六妙法門》、《四十二字門》。【3】

  從智者大師的著作來看,有關淨土思想的論述,除了《摩诃止觀》之中專論四種叁昧之外,都是一些段片散說。曆來傳爲智者大師的《觀經疏》、《阿彌陀經義記》、《淨土十

  疑論》、《五方便念佛門》、《西方淨業義》等著作,已被學術界認爲是僞作【4】。但是從文獻記載來看,智者大師有著明顯的願生西方淨土的思想。如灌頂<<天臺智者大師別傳》載,智者大師在臨終時專念彌陀、般若、觀音叁寶之名,同時又唱《法華經》和《無量壽經》二部經,以爲最後聞思:“索叁衣缽,命淨掃灑,唱二部經爲最後聞思。聽〈法華〉竟,贊曰:法門父母,慧解由生。本迹曠大,微妙難測。四十余年蘊之,知誰可與?唯獨明了余人所不見,辍斤絕弦于今日矣。聽《無量壽經》竟,贊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能改悔者尚複往生,況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實不唐捐。”【5】《國清百錄》中所收晉王廣文書《王遣使入天臺建功德願文第六十七》中說:“臨終自說所得,今聞侍者所書,巨有異相,稱我位居五品弟子,事在《法華》,十住信心誠,文具《璎珞》。于是空聲異響,遍滿山房,索批大衣雲,觀音來至。驗知入決定聚,面睹彌陀”。【6】又《王答遺旨文第六十六》中載:“居世同凡將欲泥洹,現稀有事。五品十信已自皎然,彌陀觀音親來接引”。【7】這些就是古來所稱智者大師臨終時舍《法華經》而歸《無量壽經》的由來,說明智者大師在晚年不僅極力宣揚一心叁觀之說,而且深信彌陀,期生西方。

  智者大師的學說,初期與後期有著非常大的變化。《摩诃止觀》是他示寂前四年發表的著作,要全面了解智者大師的般舟叁昧思想,還得首先從《次第禅門》等初期論著中的斷片內容來加以綜合研究。

  一、《次第禅門》中的念佛叁昧

  智者大師有關禅觀的前期時代的代表性的講述是《次第禅門》十卷。這是他在金陵瓦宮寺講述天臺叁種止觀之一,即漸次止觀的講義,分爲方便章和修證章。方便章分外方便和內方便。外方便與念佛叁昧沒有直接關系。內方便則是一種在禅定開發時,于靜細心中善巧運用的禅法,如果不誤事理諸禅的選擇,必能證得深禅定。這一禅法分爲止門、驗善惡根性、安心法、治病患、覺魔事五項內容。其中最重要的是驗善惡根性,這是說修習止門之心如果于禅定中澄靜,則會應行人而現各種業相,即各種善惡業相。智者大師把這些現前而來的業相中的善業的內容,分爲外善與內善。外善因爲是于散心中修習的布施持戒等諸行,所以不能發起無漏諸禅。內禅則是發得諸無漏的禅定修行,在內方便中最爲重要。智者大師將此內善分爲阿那波那、不淨觀、慈心、因緣、念佛叁昧等所謂五停心觀。其中念佛叁昧是到達九種大禅、百八叁昧等所謂菩薩不共禅的功德最大的業相。這裏所講的《菩薩地持論》的九種大禅、《大品般若經》的百八叁昧,與法華叁昧、般舟叁昧同被稱爲非世間非出世門禅、非有漏非無漏禅,指的是超越空假兩觀而完成中道觀的一種最高的菩薩禅。念佛叁昧的具體內容分爲以下叁種:

  (一)念應佛。這是于欲界未到靜定心中,忽然憶念應身佛的功德,即憶念“如來往昔阿僧祗劫中,爲一切衆生故,備行六波羅密,一切功德智慧故,身有相好光明,心有智慧圓照,降伏魔怨,無師自悟,自覺覺他,轉正*輪,普度一切,乃至入涅槃後,廣益衆生”等應身佛具足的無量功德,由此而生對佛的敬愛心,叁昧開發,入定安樂。此時的善境因行人而各異。這叫念應佛善根發相。

  (二)念報佛。行人欲定中忽然憶念報身佛的不可思議功德,即憶念“十方諸佛真實圓滿果報之身,湛然常住,色心清淨,微妙寂滅,功德智慧,充滿法界,不生不滅,無作無爲”等報身佛的功德,行人由此心得安穩,叁昧開發,智慧分明。這叫念報佛善根發相。

  (叁)念法佛。行人欲定中忽然憶念法身佛,即憶念“十方諸佛法身實相,猶如虛空,即便覺悟一切諸法,本自不生,今則無滅,非有非無,非來非去,非增非減,非境非智,非因非果,非常非斷,非縛非脫,非生死非涅槃,湛然清淨。有佛無佛,相性常然,衆生諸佛,同一實相”等法身佛,行人由此叁昧現前,開發實慧。這叫念法佛善根發相。[8]

  與上述善根發相對應的是惡業障道發相,即于定中現前的應由念佛叁昧來加以對治的惡業障道的罪業,也有叁類,並設定了相應的對治法。

  (一)沈昏暗蔽障。行人于修定中感覺意志等精神作用遲鈍,意志不鮮明,由次而妨礙諸禅定的修習而不得開發叁昧。此處的對治法是行人應觀察應身佛的叁十二相,即隨取應身佛叁十二相中的—相,“閉目而視,一心取相,緣之入定,若不明了,即開眼更觀,複更閉目,如是取一相明了,次第遍觀衆相,使心眼開明,即破昏睡沈暗之心,念佛功德則除罪障”。

  (二)惡念思維障。行人于修定中起十惡五逆等惡念之心,由此禅定不得開發。此時若念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等不可思議報身佛的諸功德,因善能破惡,念佛功德即能對治此惡障,緣佛功德,念念之中,滅一切障。

  (叁)境界逼迫障。行人于修定中身或時卒痛,見無頭者無眼目者,或見火來燒身等惡諸相,由此行人驚怖苦惱而不得叁昧現前。此時當念法身佛,念法性平等,不生不滅,空寂無物,所以亦無外境,既無外境,何來逼迫之相。此時若念色身的叁十二相,則爲更取相而狂亂其心,所以通過法性空的念法身佛,則能滅除重罪。[9]

  以上是《次第禅門》內方便中所見念佛叁昧。這是開發宿世善根以得大乘禅的一種方便行,也是消滅罪障的一種對治法。這一學說亦見于《六妙法門》。在《六妙法門》第四對治六妙門中,智者大師舉了淨門中的念叁身佛。[10]這裏的淨門是指六妙門中最高的法門,體識一切諸法本性清淨,與無作叁昧相應,由此二乘人證得涅槃,菩薩具足十信心,而生九種大禅。

  念佛叁昧是五停心觀或五門禅的一種。這種禅觀見于鸠摩羅什所譯的《坐禅叁昧經》、《禅秘要法經》、《思惟略要法》,昙摩密多譯《五門禅經要用法》之中。智者大師在他的止觀學說中采納的這種念佛觀,可能就是這些五門禅在當時流行實修以後經他整理歸納所成之物。比如《禅秘要法經》中說,精通禅定的禅難提比丘,因爲業障,雖一心系念,所期境界不得現前,而問世尊消滅罪障、破除邪見殺生等煩惱障的方法。世尊說多罪業者應修習念佛,一心念佛即能消除業障、報障、煩惱障,並爲他說示了詳細的念佛方法。[11]《坐禅叁昧經》中也說到對治等分行及重罪人當行念佛叁昧。[12]至于念佛觀的具體方法,據《禅秘要法經》說,首先從觀佛像開始,即用順逆兩種方法,一心觀察佛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然後觀察從每—項好中發出的無量光明,由一佛而二佛乃至十方諸佛。通過忏悔和觀佛並進而消除罪障,從而心意泰然而得念佛叁昧。除了這些諸禅經中所說的小乘禅法的念佛觀之外,還有一些大乘念佛觀的內容,比如《坐禅叁昧經》中說,行人消滅罪障得此叁昧,十方叁世諸佛悉在心內現前,念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諸佛無量功德,進而當立叁種誓願,即必得佛身佛功德,持過去現在一切福德而求佛道、立大悲心度脫一切衆生使得佛道、而念此誓願,這就是菩薩的念佛叁昧。[13]而《思維略要法》中則說從修生身觀進而修法身觀,當得無生法忍。[14]其他如《十住毗婆沙論》、《大智度論》中也都有講述作爲菩薩禅的念佛叁昧的。[15]所以從念佛相好開始的念佛觀,本來的目的是作爲滅除行人罪障的對治法、助道法而被廣泛采用,而智者大師把它納入大乘觀法之中,逐漸向無生法忍的法身觀發展,以期達到空慧的諸法實相觀的觀法。

  《次第禅門》這中對般舟叁昧的具體行相證果等雖然沒有具體說明,但提到了般舟叁昧之名,說是世間上上禅、菩薩禅,[16]對于般舟叁昧的具體論述,則有待于智者大師的後期著作《摩诃止觀》了。

  二、《摩诃止觀》中的…

《智者大師的般舟叁昧思想(姚長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