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涅槃。是法无可乐者,(皆念所为);设使念,为空耳,无所有也。……偈言:心者不自知,有心不见心;心起想则痴,无心是涅槃。是法无坚固,常立在于念,以解见空者,一切无想愿。
这是从念佛而实证真如实相的最高层级。前面说到念三界一切都是虚妄不真实的,无可乐着的,对于境的贪执作了遣除的功夫,这里进一步把「念」也空掉了,说心不可得。如能够由外而内空掉三界、自身、佛、心,就能够达到于诸法无相、无愿、依三解脱门而入于涅槃了。
「见佛三昧」有三种[50]:〈一〉菩萨已具足天眼、天耳等神通,能自在飞到十方佛土,见佛难问而得断诸疑网。〈二〉虽无神通,常念「阿弥陀佛」等现在诸佛,心住一处,即得见佛,请问所疑。〈三〉学习念佛三昧,或离欲,或未离欲、或见到佛像,或见佛生身,或见三世诸佛。以上三种定,罗什大师把它归纳成念佛三昧的三大类。若有人不知念佛三昧有此三类层次不同的境界,可能对「般舟三昧」的定中见佛,认为未具备神通的能力,而能见佛,有所怀疑。实则,虽不具神通,以三昧力故能超越阻障而远见诸佛是「般舟三昧」修验的事实。
于修习「般舟三昧」时,为了成就定,就必须厌离三界欲〈特别是欲贪〉,思惟三界虚妄乃忆想分别而有,就是要成就厌离三界的手段,以便深入于定,而助成「般舟三昧」。既入于三昧,于定中见「阿弥陀佛」,行者则无需加以否定。须知:此非忆想分别而生的妄想,是三昧力故而得见,非是虚妄。所以者何?「释迦文佛所说众经,明阿弥陀佛身相具足,是如来之至言。又《般舟经》种种设教,当念分别阿弥陀佛,在于西方,过十万佛土,彼佛以无量光明,常照十方世界。若行如经所说,能见佛者,则有本末,非徒虚妄忆想分别而已。」[51]。今观我国古德有着丰富的修验经历,例如:于庐山与慧远大师结社念佛的刘遗民,他专修念佛三昧,曾有定中见佛的描述留下来[52]:
遗民精勤偏至,具持禁戒,宗张等所不及。专念禅坐,始涉半年,定中见佛,行路遇像,佛于空现,光照天地,皆作金色,又披袈裟在宝池浴,出定已,请僧读经,愿速舍命。
庐山远公大师更「三睹圣相,沉厚不言」,《庐山莲宗宝鉴》卷4说:「义熙乙卯十一月初一日,师〈远公〉入定至十七日出定,见阿弥陀佛紫磨黄金身遍满空界。[53]」。这种修验所见,当不会是虚无的。毕竟见佛能生善根,也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七种因缘之一[54],在进向圣果的过程中是极佳的手段,也是应当聚集的资粮。如罗什法师在《大乘大义章》(大正45,134c)中所言:
如《般舟三昧经》中见佛者,能生善根,成阿罗汉,阿惟越致,是故当知:如来之身,无非是实。又忆想分别亦有时有,若当随经所说:常应忆想分别者,便能通达实事。譬如常习灯烛,日月之明,念复(覆)障物,便得天眼,通达实事。又下者持戒清净,信敬深重,兼彼佛神力,及三昧力,众缘和合,即得见佛,如人对见镜像。
只是行者不要去执着定中境界,若更进一步起般若空观,那就会更上一层楼了。「般舟三昧」依称名摄心,观相念佛于定中见佛,生起行者无比的敬信心,进观定境唯心无实,而悟入不生不灭的真如实相〈无生法忍〉,成为念佛三昧,引归胜义的方便。这样的修学次第,是先以易行道为前方便,而进修念佛三昧,再达到深入实相的究极。
大乘行者,就根性说有「信增上」与「智增上」(「悲增上」也列为一类〉的不同。重信的,信十方佛〈菩萨〉及净土,而有「忏罪」「往生净土」等法门。重智慧的,重于「一切法本不生」,亦即「一切法本空」的深悟。而且是直入无生(少数利根者),不历阶次的(无常→无我→涅槃)。念佛法门的确是利钝全收,钝者依次第踏实而进,利者则是可以直下修实相念佛的。如《般若经》(大正8,385b)云: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念佛?菩萨摩诃萨念佛,不以色念,不以受想行识念。何以故?是色自性无,受想行识自性无,若法自性无,是为无所有,何以故?无忆故,是名念佛。
这种超越忆念的念佛是直就佛的色身、五阴、五分法身、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十二因缘…当体即自性无,无所念而直观实相的「实相念佛」。又如《佛藏经》云:「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不可得念是名念佛。…一切诸念皆寂灭相,随顺是法,此则名为修习念佛。」[55],这是利根深智的大乘人所行,不需从「称名」、「观相」、「唯心」而入「实相」,是直观空性的殊胜念佛。法门的化机非一,若把他机械性的定位,恐不合实际情况吧?
五、结 论
念佛三昧的前方便是先以忏悔调心令软,如《观佛三昧海经》(大正15,690c)云:「欲观像者,先入佛塔,以好香泥及诸瓦土涂地令净,随其力能烧香散花供养佛像,说己过恶,礼佛忏悔,如是伏心经一七日。」修行的次地是先修像观,像观成就(得观像定)再进修「生身」、「法身」、「十方佛」。虽然两晋所传译的各部禅经广略不一,其修验与传承也各不相同,但是,按照上述的修行次地仍有其一致性。
「般舟三昧」是大乘念佛三昧的代表,《大智度论》(大正25,262a)云:「般舟三昧是菩萨位,得是般舟三昧,悉见现在十方诸佛,从诸佛闻法断诸疑网,是时菩萨心不动摇,是名菩萨位。」般舟三昧内含四类:(1)念佛德号;(2)念佛生身;(3)念佛法身;(4)念佛实相。归纳修习的几项要点如下:
(1) 要有定处,离愦闹;限定一段专修期,或九十日为一期,或百日为限〈例如:莲池、省庵二大师〉。
(2) 要有信愿,往生彼国〈不可离慧观〉
(3) 以至诚恳切心常念佛不断。
(4) 有次第的渐进修念佛。由浅而深,有四层级:
1. 念佛十种德号:这必须先对德号的义意有所了解,以缘名号,增长正念。
2. 念色身佛:舍诸乱意,念念观想佛的生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巨亿光明,在众中说法。
3. 念法身佛:舍诸乱意,念念心向佛国方所,观想佛国依正庄严,佛及菩萨、罗汉的悲智解脱,一切功德法身。又如《大智度论》所说:「三世十方诸佛及诸佛从初发意乃至法尽,于其中间所作功德神力,皆是念佛三昧所缘。」[56]
从此观而引入「实相」还有一过程─「唯心念佛」:当佛现在前,应念:「佛没有来,自己也没有去,乃「意所作耳」,只是自心三昧所现的境界。类推到三界生死,皆自心所作,自心所现皆虚妄不实。
4. 实相念佛:可以从上三类而引入,是次第的,如「般舟三昧」的念佛是假想观。次第而进,念佛见佛,观定境唯心无实,而悟入不生不灭。
从前三类假想观修习增上,进观定境唯心无实,而悟入不生不灭。正如《大智度论》所谓「无所念,是为念佛。」整个过程是从起修的有想念,而趣向离想念的涅槃境界。另有少数利根深智者,如般若法门的念佛,不需依照以上的次第,是直入实相的;观佛色身功德当体即空,而直契真如的实相念佛。
天台智者大师曾说:「四种三昧〈常行、常坐、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同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也。」明末蕅益大师也说:「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也。」净业行者要提升念佛的质量,实不可只停留在散心称名的阶段。这绝非弘扬净土法门的古德祖师所想见。本文引用的「两晋传译之禅经」以外,有关记载「念佛三昧」行法的汉译经论,部秩不少,历代中国祖师的著作也很多。诸如:《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一行三昧。晋译《华严经》〈入法界品〉。《大阿弥陀佛经》卷下。《十住毘婆沙论》卷12,《大智度论》卷21。《摄大乘论》卷下。天台智者大师的《五方便念佛门》。华严五祖宗密的《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四。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卷下。怀感大师的《释净土群疑论》卷七。这些都是研究《念佛三昧》的极佳资料。要弘扬净土念佛法门,当发心研究修习。
【附录】
参见惠敏法师论文〈两晋时期所传译「禅经」之研究〉
从僧叡法师的「关中出禅经序」中,知道与《坐禅三昧经》有关的禅师是「譬喻师」类的学者。他们不仅是向外弘化的布教师,也是内修禅观的实践家,简介如下:
(1) 属于有部的马鸣菩萨〈Asvaghosa〉:又名法善现─〈Dharmasubhuti〉,依鸠摩罗什师之「马鸣菩萨传」说:他是东天竺桑歧多(Saketa)国人,本为外道,论破当时之佛弟子们,使中天竺的僧院,不敢鸣楗椎。勒比丘从北方来折服之。从他的《佛所行赞》、《分别业报略经》等,当有文学性或音乐性之作品来看;马鸣菩萨是位善于通俗教化的文艺大师。他的禅集亦被罗什法师介绍到中国来,也是一位禅师。这是譬喻师的风格。
(2) 经部的创始者:究摩罗罗陀〈Kumararata〉,或称「鸠摩逻多」、「童受」等,被认为是经部本师。《大唐西域记》卷20(大正51,942a)。
(3) 婆须蜜(Vaswmitra〉:《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的作者,为持经譬喻师法救的后学。
(4) 僧伽罗剎〈Samgharaksa〉:《修行地道经》的作者,是大瑜伽师,其禅集,从公元二世纪起,到五世纪初,不断的传译来中国。被道安法师喻为「将补佛处,贤劫第八」名「柔仁佛」,是位不可思议的菩萨。
(5) 优波崛多〈Upagupta〉〈沤波崛〉,依《付法藏因缘传》,他是商那和修的弟子,被尊为四祖,乃阿育王之师,是当时佛教界重要的领导者之一。依《阿育王传》卷五记载:「摩…
《念佛三昧行法初探(释果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