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含“般舟”的部分经论文摘▪P4

  ..续本文上一页苑义林章师子频伸钞叙

  续诸宗部第七十一卷

  故般舟三昧经中偈云。

  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色有学此者成大道

  誓愿所行者须除三障五盖。如或不除虽勤用功终无所益。

  修习止观坐禅法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显诸佛体。若此观门及般舟三昧。托彼赡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

  经疏部第三十七卷

  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故般舟见佛而论三力。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

  凡欲修者。勿生疑怖自谓无分。彼佛有宿愿力。令修此三昧者皆得成就般舟。依三力成就。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己功德力。

  往生净土忏愿仪

  诸宗部第四十七部

  大乘中亦有作法。或八百日。虚空藏涂厕是也。或九十日。般舟是也。或四十九日。大悲忏是也。或二十一日。法华是也。或七日。方等是也。

  金光明经文句

  经疏部第三十九卷

  真如之用现佛身相大有三品。一如华严谈相好数有十莲华藏世界微尘。二如观无量寿佛经。明八万四千相好光明。三如此经及法华般舟等。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三品相既是真如全体之用。若多若少皆无边际。故悉称海无非尊特。

  金光明经文句记

  经疏部第三十九卷

  又般舟三昧经云。我心如佛心如。佛心如我心如。不见我心为佛心。不见佛心为我心。而见阿弥陀佛。如瑠璃中见像。如饥梦食如梦淫从事。如观骨光等喻。皆是证即空即假即中之文。

  金光明经玄义

  经疏部第三十九卷

  障中无明未破故也。彼人全迷般舟观法。佛身为境空等为观。一念之内难易浅深。而却妄斥此作眼见金像释之。相似开失观行俱见。谓之颠乱。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

  经疏部第三十九卷

  别中文有四对。意含通别。谓通显唯心。喻无来往。别喻唯心。兼明不出入等。一如梦对。般舟三昧经云。如梦见七宝亲属欢乐。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无来去。又云。如舍卫国有女。名曰须门。闻之心喜夜梦从事。觉已念之。彼不来我不往。而乐事宛然。当如是念佛。此正喻体无来往。但随心变。二水影对中。若月满秋空随水而现澄潭。皎净则月影圆明。水浊波腾则光昏影散。有水月现曾何入来。无水影空未曾出去。虽水中见月谁能执持。心之定散准喻思择。三如幻对。如幻非实则心佛两亡。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正喻空有无碍故。即无来去不妨普见。见即无见常契中道。四如响对。以心为缘而佛响应。佛无分别以佛为缘。而心见佛心何去来。此但总喻缘成之义。后结成唯心故。无量寿观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般舟三昧经结云。自念佛从何所来。我亦无所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是我心见佛。上方摄境归心。下又拂云。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无想即泥洹。是法无可示者。皆念所为。设有念亦了无所有空耳。此即喻中意已具矣。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经疏部第三十五卷

  初中见在山顶者表兹住位不退之际。静思经行者明修般舟三昧等故。亦是一行三昧故。又静思修止。经行成观。

  华严经探玄记

  经疏部第三十五卷

  五明观心即是经者。经由观心得成圣也。故般舟经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无垢名清净。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

  维摩经玄疏

  经疏部第三十八卷

  若得一心即名王三昧。何者若根本观练熏修并俗谛三昧。观谛缘三空是真谛三昧。自性等力及般舟一行首楞严等百八三昧。皆中道一心三昧。名王三昧。

  维摩经略疏

  经疏部第三十八卷

  第二常行三昧者。亦为三。一事相。二观法。三劝修。初事相者。行者欲观一念自生之心。依常行三昧者。此法出般舟三昧经。名为佛立三昧。佛立有三事。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佛在前而立。如明眼人夜仰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是。多行此法时须避恶知识及痴人。亦避亲属离乡里。常独处止不得希望他方有所求索。常乞食不受别请。严治道场。备须具办众肴膳甘果香华。又盥沐清净。出入左右改换衣服如常法。唯行旋无三威仪。须好明师善能开导。解内外律除诸妨障。于所闻三昧处。敬师如世尊。若见师短。求是三昧终不可得。当割肌肉供养。何况余耶。又须外护人昼夜调养精勤忍辱。如母护儿。又须好同行严相课策。如共涉险。须发要期。誓愿运牢强精进心。使我筋骨枯朽。学是三昧终不懈退。起大正信无能坏者。精进无能逮者。所入智慧无能及者。常与善师从事。行是四事疾得三昧。又一终竟三月。不得思念世间想欲如弹指倾。二终竟三月。不得困出如弹指倾。三终竟三月。经行不得住息不得坐。除食左右。四为人说经。不得望衣食。行是四法者。疾得三昧也。二明观意者。彼经云。何因致是三昧。持戒浣具独一处止。念西方阿弥陀佛。去此十万亿佛刹。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三月常念。云何念。念彼佛一一相。从足下千辐轮相。乃至无见顶相。我当逮是相。我当从心得佛。从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佛。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何以故。心者佛无心。色者佛无色故。不用是色心得三菩提。佛色已尽乃至佛识已尽。佛所说尽者。痴人不见不知。智者晓了。不用身口得佛不用智慧得佛。何以故。智慧索不可得故。自索我了不可得。亦无所见。一切法本无有坏本绝本。譬如梦见七宝及亲识欢喜。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当知是念佛。又如舍卫有淫女。名须门。闻之欢喜夜梦从事。觉已念之。彼不来我不往而乐事宛然。亦如是念佛。如人行大泽饥渴梦得美食。觉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梦。当如是念。数数莫得休息。用是念当生阿弥陀佛国。是名相空。如以七宝倚琉璃上影现其中。亦如比丘观骨起种种光。此光无持来者。亦无是骨是意作耳。如镜中像不外来不内出。以镜净故自见其形。行人色清净所有者清净。欲见佛即得见见即问。闻经大欢喜。自念佛从何所来。我亦无所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是佛心是我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起想则痴无想是泥洹。是法无可示。皆念所为。设有念亦了无所有为空耳。心者不知心有心不见心。心起想即痴无想即泥洹。是法不坚固常住在我心。以解见空故。一切无想念。诸法不可获。知实观察示佛道无归趣黠慧菩萨常了是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三劝修者。行人若欲得智慧如大海。今无能为我作师者。于此坐不运神通。悉见诸佛。悉闻所说。闻悉受持。欲得如是功德者。常行三昧。于诸功德最为第一。如是三昧是诸佛母。诸佛眼。十住毗婆沙云。般舟三昧父。无生大悲母。一切诸如来。从此二法生。又云。是三昧果报于无上道得不退转。碎大千地草木诸物。皆如微尘。一尘为一佛世界。满尔世界中宝用布施福甚多。不如闻此三昧。不惊不怖福德无量。何况信心受持读诵为人解说。此又胜闻而不畏者。又何况定心修习。如□牛乳顷。此复胜信解者。况能成是三昧者故无量。无量经云。行是三昧须臾闻。功德不可称说。现世安乐即入菩萨位。婆沙云。劫火官贼怨毒兽众疾。侵是人者无有是处。此人常为天龙八部诸佛皆共护念称赞。皆共欲见共来其所。若人闻此三昧如上四种皆随喜。三世诸佛菩萨行是三昧。我亦随喜回向菩提。所未闻经即能得闻此经。随喜福复胜上譬喻。若不修如是真法失无量重宝。人天为之忧悲。如把栴檀不视不嗅。反呼为臭。如田家子。以摩尼珠欲博一牛。行者已得闻此三昧可不努力勤修者也。

  禅波罗蜜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若众生诸佛为外境。则观众生阴入色心。成真净色心也。诸佛虽离阴入。行人所观。须将应身色心为境。

  故辅行云。圣人变化所造。亦令众生变心所见。此文虽属心法变造。今引因证果也。又般舟云。约三十二相为境。修乎三观。显乎三谛。故应佛色心。既为行者所观。乃是感应共造。故约感边。亦得是外阴入法也。岂非观妄显真耶。是故等觉犹见他佛。唯至妙觉。更无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观心论疏

  诸宗部第四十六部

  问曰。念佛三昧所见之佛。三身之中为见何身也

  释曰通论念佛。三身俱念。得无相念佛三昧。念法身佛。得有相念佛三昧。念报化身佛。然准依华严经.贤护.般舟.观佛三昧海.观经.鼓音声王.文殊般若等。多明观佛色身。名念佛三昧。又准贤护经第一卷。念阿弥陀佛。既得见已。阿弥陀佛为其广说诸法实相。谓一切法本来不坏。亦无坏者。以不坏色乃至不坏识等。如是乃至不念彼如来。亦不得彼如来。彼作如是念如来已。如是次第得空三昧。善男子。是名正念诸佛现前三昧也。以此准知。前见阿弥陀佛色身。即是观报化色身念佛三昧也。后得空三昧。即是观法身念佛三昧也。又即以此义。诸修观者。从麁至细。先作色身观。后作法身观。修学次第也

  问曰。何因得念佛三昧者。所得境界各各不同。或见净土不得见佛。或得见佛不见净土。或见净土得见佛。或见佛及土。并见种种众生业相一生已来所造善恶。于念佛三昧中悉皆得见。此所见相为真为伪。复如何见。请陈其教

  释曰。一切行道之人无简道俗。所修业行若不依圣教而修学者并非佛弟子。是魔眷属。何但诳惑百姓。亦是王法罪人。现在生中。即是为求名利。伪行佛法。诳诱愚夫。于当来生。堕于十方无间地狱。自损损他。毁灭佛法。如有圣教。依之修学。此即自利利人。功德殊胜。此生他生永得解脱也。谨按华严经第六十卷。或看第四十五。善财童子于文殊师利所。发菩提心。文殊师利告善财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可乐。其国有山。名曰和合。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功德云。汝诣彼问。云何菩萨行等。善财童子…

《含“般舟”的部分经论文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