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敘
續諸宗部第七十一卷
故般舟叁昧經中偈雲。
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清淨名無垢
五道鮮潔不受色有學此者成大道
誓願所行者須除叁障五蓋。如或不除雖勤用功終無所益。
修習止觀坐禅法
諸宗部第四十六部
顯諸佛體。若此觀門及般舟叁昧。托彼贍養依正之境。用微妙觀。專就彌陀。顯真佛體。雖托彼境。須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無法不造。無法不具。若一毫法從心外生。則不名爲大乘觀也。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
經疏部第叁十七卷
一切衆生觀于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故般舟見佛而論叁力。一佛威力。二叁昧力。叁行者本功德力。
凡欲修者。勿生疑怖自謂無分。彼佛有宿願力。令修此叁昧者皆得成就般舟。依叁力成就。一佛威力。二叁昧力。叁己功德力。
往生淨土忏願儀
諸宗部第四十七部
大乘中亦有作法。或八百日。虛空藏塗廁是也。或九十日。般舟是也。或四十九日。大悲忏是也。或二十一日。法華是也。或七日。方等是也。
金光明經文句
經疏部第叁十九卷
真如之用現佛身相大有叁品。一如華嚴談相好數有十蓮華藏世界微塵。二如觀無量壽佛經。明八萬四千相好光明。叁如此經及法華般舟等。說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此叁品相既是真如全體之用。若多若少皆無邊際。故悉稱海無非尊特。
金光明經文句記
經疏部第叁十九卷
又般舟叁昧經雲。我心如佛心如。佛心如我心如。不見我心爲佛心。不見佛心爲我心。而見阿彌陀佛。如瑠璃中見像。如饑夢食如夢淫從事。如觀骨光等喻。皆是證即空即假即中之文。
金光明經玄義
經疏部第叁十九卷
障中無明未破故也。彼人全迷般舟觀法。佛身爲境空等爲觀。一念之內難易淺深。而卻妄斥此作眼見金像釋之。相似開失觀行俱見。謂之顛亂。
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
經疏部第叁十九卷
別中文有四對。意含通別。謂通顯唯心。喻無來往。別喻唯心。兼明不出入等。一如夢對。般舟叁昧經雲。如夢見七寶親屬歡樂。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如是念佛。此喻唯心所作。即有而空。故無來去。又雲。如舍衛國有女。名曰須門。聞之心喜夜夢從事。覺已念之。彼不來我不往。而樂事宛然。當如是念佛。此正喻體無來往。但隨心變。二水影對中。若月滿秋空隨水而現澄潭。皎淨則月影圓明。水濁波騰則光昏影散。有水月現曾何入來。無水影空未曾出去。雖水中見月誰能執持。心之定散准喻思擇。叁如幻對。如幻非實則心佛兩亡。而不無幻相則不壞心佛。正喻空有無礙故。即無來去不妨普見。見即無見常契中道。四如響對。以心爲緣而佛響應。佛無分別以佛爲緣。而心見佛心何去來。此但總喻緣成之義。後結成唯心故。無量壽觀經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般舟叁昧經結雲。自念佛從何所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我心見佛。上方攝境歸心。下又拂雲。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爲癡。無想即泥洹。是法無可示者。皆念所爲。設有念亦了無所有空耳。此即喻中意已具矣。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經疏部第叁十五卷
初中見在山頂者表茲住位不退之際。靜思經行者明修般舟叁昧等故。亦是一行叁昧故。又靜思修止。經行成觀。
華嚴經探玄記
經疏部第叁十五卷
五明觀心即是經者。經由觀心得成聖也。故般舟經雲。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無垢名清淨。五道鮮潔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
維摩經玄疏
經疏部第叁十八卷
若得一心即名王叁昧。何者若根本觀練熏修並俗谛叁昧。觀谛緣叁空是真谛叁昧。自性等力及般舟一行首楞嚴等百八叁昧。皆中道一心叁昧。名王叁昧。
維摩經略疏
經疏部第叁十八卷
第二常行叁昧者。亦爲叁。一事相。二觀法。叁勸修。初事相者。行者欲觀一念自生之心。依常行叁昧者。此法出般舟叁昧經。名爲佛立叁昧。佛立有叁事。一佛威力。二叁昧力。叁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見十方現在佛在前而立。如明眼人夜仰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行此法時須避惡知識及癡人。亦避親屬離鄉裏。常獨處止不得希望他方有所求索。常乞食不受別請。嚴治道場。備須具辦衆肴膳甘果香華。又盥沐清淨。出入左右改換衣服如常法。唯行旋無叁威儀。須好明師善能開導。解內外律除諸妨障。于所聞叁昧處。敬師如世尊。若見師短。求是叁昧終不可得。當割肌肉供養。何況余耶。又須外護人晝夜調養精勤忍辱。如母護兒。又須好同行嚴相課策。如共涉險。須發要期。誓願運牢強精進心。使我筋骨枯朽。學是叁昧終不懈退。起大正信無能壞者。精進無能逮者。所入智慧無能及者。常與善師從事。行是四事疾得叁昧。又一終竟叁月。不得思念世間想欲如彈指傾。二終竟叁月。不得困出如彈指傾。叁終竟叁月。經行不得住息不得坐。除食左右。四爲人說經。不得望衣食。行是四法者。疾得叁昧也。二明觀意者。彼經雲。何因致是叁昧。持戒浣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去此十萬億佛刹。在衆菩薩中央說經。叁月常念。雲何念。念彼佛一一相。從足下千輻輪相。乃至無見頂相。我當逮是相。我當從心得佛。從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佛。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何以故。心者佛無心。色者佛無色故。不用是色心得叁菩提。佛色已盡乃至佛識已盡。佛所說盡者。癡人不見不知。智者曉了。不用身口得佛不用智慧得佛。何以故。智慧索不可得故。自索我了不可得。亦無所見。一切法本無有壞本絕本。譬如夢見七寶及親識歡喜。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當知是念佛。又如舍衛有淫女。名須門。聞之歡喜夜夢從事。覺已念之。彼不來我不往而樂事宛然。亦如是念佛。如人行大澤饑渴夢得美食。覺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夢。當如是念。數數莫得休息。用是念當生阿彌陀佛國。是名相空。如以七寶倚琉璃上影現其中。亦如比丘觀骨起種種光。此光無持來者。亦無是骨是意作耳。如鏡中像不外來不內出。以鏡淨故自見其形。行人色清淨所有者清淨。欲見佛即得見見即問。聞經大歡喜。自念佛從何所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是佛心是我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起想則癡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示。皆念所爲。設有念亦了無所有爲空耳。心者不知心有心不見心。心起想即癡無想即泥洹。是法不堅固常住在我心。以解見空故。一切無想念。諸法不可獲。知實觀察示佛道無歸趣黠慧菩薩常了是五道鮮潔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叁勸修者。行人若欲得智慧如大海。今無能爲我作師者。于此坐不運神通。悉見諸佛。悉聞所說。聞悉受持。欲得如是功德者。常行叁昧。于諸功德最爲第一。如是叁昧是諸佛母。諸佛眼。十住毗婆沙雲。般舟叁昧父。無生大悲母。一切諸如來。從此二法生。又雲。是叁昧果報于無上道得不退轉。碎大千地草木諸物。皆如微塵。一塵爲一佛世界。滿爾世界中寶用布施福甚多。不如聞此叁昧。不驚不怖福德無量。何況信心受持讀誦爲人解說。此又勝聞而不畏者。又何況定心修習。如□牛乳頃。此複勝信解者。況能成是叁昧者故無量。無量經雲。行是叁昧須臾聞。功德不可稱說。現世安樂即入菩薩位。婆沙雲。劫火官賊怨毒獸衆疾。侵是人者無有是處。此人常爲天龍八部諸佛皆共護念稱贊。皆共欲見共來其所。若人聞此叁昧如上四種皆隨喜。叁世諸佛菩薩行是叁昧。我亦隨喜回向菩提。所未聞經即能得聞此經。隨喜福複勝上譬喻。若不修如是真法失無量重寶。人天爲之憂悲。如把栴檀不視不嗅。反呼爲臭。如田家子。以摩尼珠欲博一牛。行者已得聞此叁昧可不努力勤修者也。
禅波羅蜜
諸宗部第四十六部
若衆生諸佛爲外境。則觀衆生陰入色心。成真淨色心也。諸佛雖離陰入。行人所觀。須將應身色心爲境。
故輔行雲。聖人變化所造。亦令衆生變心所見。此文雖屬心法變造。今引因證果也。又般舟雲。約叁十二相爲境。修乎叁觀。顯乎叁谛。故應佛色心。既爲行者所觀。乃是感應共造。故約感邊。亦得是外陰入法也。豈非觀妄顯真耶。是故等覺猶見他佛。唯至妙覺。更無彼此色相疊相見故。
觀心論疏
諸宗部第四十六部
問曰。念佛叁昧所見之佛。叁身之中爲見何身也
釋曰通論念佛。叁身俱念。得無相念佛叁昧。念法身佛。得有相念佛叁昧。念報化身佛。然准依華嚴經.賢護.般舟.觀佛叁昧海.觀經.鼓音聲王.文殊般若等。多明觀佛色身。名念佛叁昧。又准賢護經第一卷。念阿彌陀佛。既得見已。阿彌陀佛爲其廣說諸法實相。謂一切法本來不壞。亦無壞者。以不壞色乃至不壞識等。如是乃至不念彼如來。亦不得彼如來。彼作如是念如來已。如是次第得空叁昧。善男子。是名正念諸佛現前叁昧也。以此准知。前見阿彌陀佛色身。即是觀報化色身念佛叁昧也。後得空叁昧。即是觀法身念佛叁昧也。又即以此義。諸修觀者。從麁至細。先作色身觀。後作法身觀。修學次第也
問曰。何因得念佛叁昧者。所得境界各各不同。或見淨土不得見佛。或得見佛不見淨土。或見淨土得見佛。或見佛及土。並見種種衆生業相一生已來所造善惡。于念佛叁昧中悉皆得見。此所見相爲真爲僞。複如何見。請陳其教
釋曰。一切行道之人無簡道俗。所修業行若不依聖教而修學者並非佛弟子。是魔眷屬。何但诳惑百姓。亦是王法罪人。現在生中。即是爲求名利。僞行佛法。诳誘愚夫。于當來生。墮于十方無間地獄。自損損他。毀滅佛法。如有聖教。依之修學。此即自利利人。功德殊勝。此生他生永得解脫也。謹按華嚴經第六十卷。或看第四十五。善財童子于文殊師利所。發菩提心。文殊師利告善財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可樂。其國有山。名曰和合。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功德雲。汝詣彼問。雲何菩薩行等。善財童子…
《含“般舟”的部分經論文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