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漫说《杂阿含》(卷八)~K 第216经、217经(大海经)

  第216经、217经(大海经):

  在216经中,佛陀对比丘们说:

  “言大海者,愚夫所说,非圣所说,此大海小水耳。云何圣所说海?谓眼识色已,爱念、染著,贪乐身、口、意业,是名为海。一切世间阿修罗众乃至天、人,悉于其中贪乐沉没,如狗肚藏,如乱草蕴,此世、他世绞结缠锁,亦复如是。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此世、他世绞结缠锁,亦复如是。”

  在217经中,佛陀进一步对弟子们说:

  “所谓海者,世间愚夫所说,非圣所说,大海小水耳。眼是人大海,彼色为涛波,若能堪忍色涛波者,得度眼大海竟,于涛波回氵复(回旋凶涌,往复转动)诸水、恶虫、罗刹女鬼;耳、鼻、舌、身、意是人大海,声、香、味、触、法为涛波,若堪忍彼法涛波,得度于意海竟,于涛波回复恶虫、罗刹女鬼。”

  世间之海与佛法中所喻之海,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寓指。216经中,以六根而识六境,继而产生爱念、执着、贪乐,从而产生身、口、意三种大海。这三种大海,即为我们凡夫的生死之海。如果我们对于诸触产生爱执与贪恋,则永远沦于此三种大海之中,无以救拔,会受到诸如恶虫、罗刹女鬼的折磨;相反,如果我们不会受到诸受(三受)的影响,那么便会超脱于此生死之海,而安住于解脱的安乐之中。

  在217经中,佛陀讲到了六内入处与外六入处,即六内入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人之大海;而外六入处(色、声、香、味、触、法)就是涛波。内与外的结合,如果没有如实观察的定力与智慧,是很容易受其影响的。若从现实的角度看,大海中的很多秘密迄今为止,我们人类还是有着许多未解之谜。而在航海水平极度低下的二千五百余年前,大海对于人类来说,却布满了神秘的色彩。大海总是那般捉摸不定、变幻莫测。有时,它平静如镜,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有时,它又是惊涛骇浪、狂风大作,大有口吞天地之势。因此在古时,人们出海航行时,每人都是生死未卜,命运完全掌控在大海的手中。在大海面前,人们变得如此渺小,有时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对于普通人来说,在没有任何外力的辅助下,若想在大海之中活着回来,那简直可以说九死一生。而佛陀将六根对六境相互触染后所形成的诱惑力,远远大于大海对于人类生命的威胁。大海诚为可怖可怕,但是生死洪流却更是难以抵御。因此佛陀说“所谓海者,世间愚夫所说,非圣所说”,因为现实之中的大海,其危害远逊于生死之海。一个人漂流于茫茫大海之中,尚有生还的希望;而若流转于生海欲海之中,则出离的希望,竟是如此地暗淡与渺茫。

  既同为大海,却有着迥然有别的过患,岂虚言哉。(3月12日)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