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掌中解脱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P3

  ..续本文上一页断除掉举的方法,这与思虑多者所修的数息观相似。呼吸时,心想「呼出」、「吸进」,并默数为一,在心里记数。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只能数到三、四次就无法继续了,此时应从头开始。如果能够数二十一遍保持心不散乱,即达成就第一住心23的标准。以前耶巴地方有个大成就者,名叫彭措嘉措(圆满海),他的一个亲戚是第司‧桑结嘉措的侍从。在第司主仆遇难时,彭措嘉措一时无法专心修行,后来靠数息观才得以成就。

  

  歇息之后仍不见效,此时应当暂时下座。

  

  刚开始修的时候,应决意只修一小段时间,如果时间拖得太久,以后看到禅座时,心里会生厌甚至呕吐!「在还有想修之心时即应停止」,如此话所说,像与好友离别一样暂停修习,是很重要的。譬如,两人好聚好散,以后彼此见面会感到很高兴。还有一种说法是:「明则明中停,不明则不明中止」,换句话说,感到再稍加修习便有好结果时,即应停止。这样以后便还有兴趣修,并且能从上次的修法获得经验而继续修行。在所缘境不明显的时候,虽经一再改正仍消除不了,此时再硬撑下去,也劳而无功,下次将在不明显中继续修习。以前,珠却‧洛桑南杰传《噶当零散文集》时,当他念到「现今浊世乃调伏自相续之时,而非调伏他相续之时」处,忍不住失声痛哭,因不能继续传法而暂停,连续二天他都无法在断句处继续往下传。

  

  我们都希望在一开始就有稳定长久的住分,但因目前对所缘只能稍加接触而无法久住,所以应按教授所说,在一天之中划分十八座等修,每一座的时间放短,但要保证质量、没有沉掉。上座时间短而次数多,以后住分自然会来,届时再延长上座的时间。

  

  第五过:作行

  

  在没有沉掉两者的情况下修对治也是一种过失,其对治法即八行中的第八行──不作行之平等舍。

  

  在获得第八住心之前,沉掉是不会消失的。得第八住心时,沉掉已息灭,那时如果再观察沉掉是否产生并勤加对治,将对住心造成妨碍。因此,此时不再勤于运用正知,可放缓而运用「行舍」24。虽然以前有许多大德说明放松的必要性,但这些都是针对第八住心之后心已不为沉掉所控制、需要放松正知功用的情况来说的,而不是说在未到该阶段之前,任何时候都应放松正念与所缘行相的力度。某些先人提出的「善缓即是善修」,是不明白何时该放松的界限。在这之前放松正念是一种错误,不应听从这一说法。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作法虽然能较快地带来住分,却容易流于细沉没而远离三摩地。

  

  上述教授除所缘境有别之外,修法自圆满次第以下均相同。

  

  正修奢摩他之法

  

  现在讲正修奢摩他的方法。我们先要具足奢摩他的资粮,如具足功德的修行处等。然后,以毗卢七法坐在安适座垫上。观想从顶上上师分出一尊释迦牟尼,约拇指大小,住于正对自己脐间的空中。

  

  所缘境起初并不明显,也不必太花力气去修。如果头、手足等支分总相,以及大略的金色等粗略形相现起,便以正念记持住,「心不散乱、紧握行相」。这个单一的修念法中,双具断沉与断掉之法,所以是大修行者们极为珍视的无上教授。具体说来,「紧推行」可以断沉没;「心不散乱」能够断掉举。住分出现时,沉没极可能跟着来,因此,此时要提防沉没,保持明分,愈加紧握行相;明分出现时,掉举就可能产生,所以,要提防掉举而求住分。有些人装作会修行,却不明白三摩地需要具备哪些功德;三摩地应具有两种功德:住分与明分,其中住分是基础,明分是主体,而明分又是由紧握行相来修的。

  

  如先前所述,我们必须以正念保持所缘境不让它溜走,如果粗、细沉掉任何一种快要产生时,立即以正知觉察出来,各别以对治法加以阻绝。沉掉断了的时候,就不再用功对治,而一心安住于所缘境。此外,必须要保住极为明显而且有力的明分。

  

  如果按照「大印」来修,则所缘境与任持所缘境的心为同一事。就像牧童在放羊的时候,走到山里的羊与没有走失的羊都要注意;当分别生起时,观察它的体性而让它自动消失,或是以对治法断除分别,然后再缘明知之心,断除分别的方法有这两种。详细修法见之于「甘丹大印」引导,有兴趣缘心修奢摩他的人,应该去了解这些教授。

  

  壬三、依此修九住心之理

  

  想修定的人必须要有住心的体验,为此先要了解九住心的内容, 亦即:内住、续住 、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寂静、专注一趣、等持这九种。

  

  (一)内住心

  

  由听闻上师所说所缘境教授的力量成办。这一阶段只能短时间安住于所缘境而无法久住,所以不能持续。此时因为观心的关系,会发现容易受到散乱影响而感到分别比以前更多,但这并非是分别变多而只是分别被认识到罢了。

  

  (二)续往心

  

  修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心住于所缘境的时间略能延长,例如,在念一圈「嘛呢」的时间内修行,可以做到心不散乱。在这一阶段,分别时有时无,可以体验到分别似乎在休憩。

  

  续住心由「思惟力」成办。

  

  在第一与第二住心阶段,沉掉众多而住分稀少,是具有四种作意中第一种作意「有励力运转」25的阶段。在这两个阶段,散乱的时间要比安住的时间长。

  

  (三)安住心

  

  安住心如同在衣服上打补丁,在持续安住所缘境的基础上,当心散乱离开所缘境时,能立即了知,然后重新修补,安任于所缘境,故称「安住心」。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这一阶段中的散乱时间较短,并能生起强有力的正念。

  

  (四)近住心

  

  这一阶段能生起强有力的正念安住于所缘境。由于从此所缘境不再丧失,所以要胜过前面三个阶段。虽然所缘境不会丧失,但有强力的沉掉,所以需要运用沉掉的对治法。

  

  第三与第四住心由「正念力」成办。从这里开始,正念就像成年人一样成熟了,或者说,正念力已告圆满。

  

  (五)调伏心

  

  在第四阶段,如果摄心太猛,极有可能犯细沉没。所以,当生起有力正知而作检查,并思惟三摩地的功德让心活泼起来。此阶段与前两阶段的区别在于:在此阶段,粗的沉掉已不再产生。

  

  (六)寂静心

  

  在第五阶段,如果让心过于活跃,便有生细掉举之险。一旦产生细掉举,必须生起能了知它的有力正加、视细掉举为过失而消除之。与前阶段相比,此阶段已没有生细沉没之虞。

  

  第五与第六住心由「正知力」成办。从这里开始,正知力已告圆满。

  

  (七)最寂静心

  

  在第七阶段,由于正念力与正知力均已圆满,沉掉难以生起,但仍必须将细沉掉视为过患,生起精进力,尽力加以断除。这阶段与前两阶段的差别在于:此处已不需过于担心会流于细沉掉。虽然此阶段已没有太多生起细沉掉的危险,但仍需生起精进设法断除之。

  

  (帕绷喀大师指出,在第五与第六阶段有遭沉掉伤损之虞。但在第七阶段,沉掉虽生而以精进力能遮止沉掉,沉掉不再成为重大障碍。)

  

  第三至第七的五个住心,虽然住定较久,但仍为沉掉等所中断。因此,这些阶段具有「有间缺运转作意」。

  

  (八)专注一趣

  

  在第八阶段,只需在座首稍加用功,便能在整座中不起任何沉掉。

  

  在这阶段,沉掉就像被击败的敌人,它们先是有力量,然后力量逐渐减弱,最后彻底丧失。所以,从第八住心开始,可以不再需要正知的功用。

  

  在此第八住心,只需稍加用功便能保持整座不受沉掉等的中断,所以是具有「无间缺运转作意」的阶段。

  

  第七与第八住心由「精进力」成办。

  

  (九)等持

  

  此阶段具有「无功用运转作意」。由于第八阶段不断地练习,此时不加功用而自然地成就。所以,此时不需丝毫努力,如同熟记功课者的念诵一样,能够全然进入三摩地中。此为欲界心一境性近似奢摩他。

  

  第九住心是「串习力」成办。

  

  上述九住心中,第一阶段有认识分别的体验;第二阶段有分别在休息的体验;第三阶段有分别变困乏的体验。简言之,第一与第二住心有安住久暂之分;第二与第三住心有散乱久暂之别;第三与第四住心有所缘境是否丧失之异;第四与第五住心有粗沉没是否生起之分;第五与第六住心有需不需要提防细沉没之别,不仅如此,第六住心中的细掉举要比第五住心中的少;第六与第七住心有需不需要特意戒备细掉举之分;第七与第八住心有有无沉掉之别;第八与第九住心有需不需功用之异。

  

  在第七阶段,只需断除沉掉而不需担心会流于沉掉,这就像与敌人打仗时,当敌人的力量已被削弱,就不需再特别提防,只要稍加阻止即可。

  

  

  注释:

  

  1、引自《经庄严论》。

  

  2、引自《入行论》。

  

  3、详见本书第一册第四天166~168页。

  

  4、犯罪取得的食物。

  

  5、详见本书第一册第四天197~198页。

  

  6、参见本书「第十六天」。

  

  7、梵文兰札体标题及其藏文转写体、藏文标题。

  

  8、雍增‧耶协坚赞《道次第传承上师传》中记载道:「某次,潘域上区诸寺僧众准备集会,大众忙于筹备食物,格西奔仅披法衣在身、执水瓶于手,说:「此外还需要什么?」博朵瓦稍后闻之大喜,他说:「他的打点是对的,格西奔贡嘉的打点是对的!如果想做一名如法的比丘,就应如是而行。」

  

  9、六随念之一,详见本书「第十二天」。

  

  10、格鲁派的大印传承。

  

  11、班禅‧却吉坚赞造有《甘丹大宝口传大印根本文‧胜者正道》以及自注。

  

  12、梵文元音长阿的符号。

  

  13、出自《声闻地》。

  

  14、引自《摄波罗密多教授论》。

  

  15、《菩提道次第广论》记载:「有此邪执是所应破,谓:若如前说策举其心无分别住,虽无少许沉没之过,掉举增上,现见不能相续久住,若低其举、缓其策,现见住心速能生起,遂谓此方便是大教授,发大音声唱言:善缓即是善修。」

  

  16、「失念」为二十随烦恼之一。《集论》中说:「何为失念?与烦恼相应之念,作散乱所依为业。」

  

  17、指班禅‧洛桑却坚所造《大印根本文》,见本章第11条注。

  

  18、引自《惭赞》。

  

  19、《声闻地》中说:「应从灯明、或大火明、或从日轮取光明相。」。

  

  20、《瑜伽师地论》说,修六随念之一,可在心中产生光明,名为「法光」。

  

  21、按照《速道》的说法,其大小应如鸟蛋许。

  

  22、释迦牟尼佛之父。

  

  23、名为「内住心」,详见下文。

  

  24、三舍之一,《声闻地》中说:「云何谓舍?谓于所缘心无染污心平等性,于止观品调柔正直任运转性,及调柔心有堪能性,令心随与任运作用。」。

  

  25、意为花力气将心「运送」到所缘境上。

  

  

  

《掌中解脱 第二十一天 奢摩他》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