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解脱
第二十二天 毗钵舍那
(嘉杰‧帕绷喀仁波切先引述吉祥月称的话:
「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
复承善力风云势,飞渡诸佛功德海。」1
然后解释说:要以世俗、胜义两种菩提心与两种资粮抵达佛地,必须听闻其中道理。经由这段讲说,大师简略地作了前行说法。
在回顾了已讲述的各科之后,大师又将「学习奢摩他之理」中的依止五种或六种资粮、正修法,依止八行对治五过之理,以及由此成办九住心等情况重述了一遍。)
壬四、由六力成办之理
第一住心由「听闻力」成办;第二住心由「思惟力」成办;第三住心由「正念力」成办;第五、第六住心由「正知力」成办;第七、第八住心由「精进力」成办,第九住心由「串习力」成办。详细情况已在前面九住心时介绍过了。
壬五、彼中具四种作意之理
第一、第二住心为「有励力运转作意」;中间五住心为「有间缺运转作意」;第八住心为「无间缺运转作意」;第九住心为「无功用运转作意」。四种作意分别立名的原因是:第一与第二阶段,沉掉很多而入定时间极短,还谈不上三摩地是否中断的问题,是须特意提起正念、正知的时候,故而立名为「有励力运转作意」。中间五个阶段并非不需提起正念、正知,但入定时间已逐渐延长,而且时常被沉掉中断,故而立名为「有间缺运转作意」。第八阶段只需在座首稍加用功,整座就不会被沉掉中断,故而立名为「无间缺运转作意」。第九阶段能不费力地安住于所缘境,故而立名为「无功用运转作意」。四种作意分别以其特色立名。
壬六、由此生起正奢摩他之理
获得第九住心之后,若能远离细微沉掉,不费力地长久入定,即能得近似奢摩他,但仍非正奢摩他。为了获得正奢摩他,必须进一步修习直到获得殊胜身心轻安之乐。
两种轻安中,心轻安先生起;两种乐中,则身轻安之乐先生起。当身粗重2风息灭时,会产生一种乐感,头顶内部似乎沉甸甸的,类似刚剃完头用温热的手抚摸。紧接着,属于烦恼品、于善事不能随欲而行的粗重消失,生起心轻安。此心轻安使一种能带来身轻安的风遍布全身,因而远离身粗重,生起对善事不再迟疑、随欲而行、轻快如棉的身轻安,由此生起以极悦意触为体性的身轻安的巨大乐感。此时,自身等其它景象均不现起,似了都已融入所缘境中,生起心轻安的巨大乐感,心中欢喜踊跃,似乎不能将所缘境把持住。稍后,觉得心轻安的踊跃性减退,乐感也逐渐减轻,在这当中,获得与坚固安住所缘境三摩地相顺的不动轻安。与此同时,获得属于第一静虑近分无不堪能奢摩他。因为这是获得出世间众多证悟不可或缺之道,故称「无不堪能」。
之后再修习其后诸近分3,而后再修习静虑与无色八定亦能成就,但因为意义不大,所以不必去修。外道们能断除「无所有处」以下所有烦恼现行,得「有顶心」,误以为已得解脱,但仅凭「有顶心」还是不能解脱轮回。《赞应赞》中说:
「未入佛正法,盲痴诸有情,
纵上至有顶,仍受三界苦。」
经4中说:
「世人虽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坏我想,
其后仍为烦恼扰,如增上行5修此定。」
「增上行」外道多年入「有顶定」,出定后发现自己的头发被老鼠咬烂而发怒,结果定力退失并堕入恶趣。
奢摩他的成就能带来许多好处:内心将变得极为清明,甚至墙壁等的极微尘的数量都能数得清楚;外界色等五境的五相、三毒的三相,加上男女二相共为十相,看到这十相中的任何一相,都能忆念起它们的过患而生厌恶;少有烦恼生起,纵然生起,力量也极微弱;由于住分深厚,甚至睡眠也将与三摩地融为一体,如此等等。
现今有些自以为是的人企图不依靠大论,单凭一、两篇简短易解的文章,就想理解大印、大圆满等见地,却连大论中所说的真正的共同奢摩他也成就不了。再者,《大印根本文》中所说的「观心本面」修法,仅是对世俗名言心的体认。那些自认为修行很好的人,实际是将铜块当作金子来修,除落入邪道歧途之外,不会有其它成果。
将沉没的累积误认为是修行,这样的修习非但不会带我们到上二界,反而像是刻苦修畜生因。萨迦班智达曾说:
「愚者修大印,多成畜生因,
或堕声闻灭,或生无色界。」6
没有任何「三主要道」的基础,观察心以无色无形为体性,在所谓「前者不断、后者不迎」之中体认心性,这种自以为是的修法只是无意义地浪费一生,无法获得任何修道的进步。反之,如果有菩提心、出离心、正见与皈依的基础,所修的法即分别成为大乘法、解脱法与佛法,应该修习这样的无谬之道。否则,纵有心性明空无执等证悟,也绝不能破除我执,最上者不过是得到「增上行」外道之类的结果,十分危险。必须避免将劣道误认为妙法,懂得如何分辨清净道与相似道。
辛二、学习智慧体性毗钵舍那之理
这部分共分三大段:(壬一)抉择补特伽罗无我;(壬二)抉择法无我;(壬三)由此生起毗钵舍那之理。
壬一、抉择补特伽罗无我
此段分两方面讲:(癸一)定中修如虚空;(癸二)后得修如幻化。
癸一、定中修如虚空
定中修如虚空有四种扼要:(子一)所破决定扼要;(子二)周遍决定扼要;(子三)离谛实一品扼要;(子四)离谛实异品扼要。
成就坚固奢摩他之后,不要去修只能暂伏烦恼现行的世间道粗静行相毗钵舍那7,大为我们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解脱,所以应当生起能断轮回根本、观察无我义的出世间毗钵舍那。若能生起出世毗钵舍那,纵然没有修上二界根本定8,也能逐渐消除三有过患,《赞应赞》中说:
「若随佛教行,纵未得本定
魔眼虽监视,亦能断三有。」
为此,必须抉择甚深空性之义,否则无法获得解脱,其它的菩萨行也会染上执相的错误。譬如如翅膀残缺的鸟无法飞翔,单有方便或智慧也无法前往佛地,因此,必须双学方便菩提心与智慧空性见,如宗喀巴大师所言:
「不具通达真理慧,虽修出离菩提心,
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9
经中也说,即便只是对空性生起「合理疑」10,也能使我执像残破的布,或像被冰雹击倒的农作物一样。《四百论》中说:
「薄福于此法,犹豫亦难生;
虽仅起犹豫,亦能坏三有。」
通达空性必备的资粮:依止正确了解佛经要义的大德、听取开示空性的教诚;积福净障;视上师本尊无别而作祈祷等。必须具足这些在相续中生起正见的条件,否则无法通达空性。
虽然印度佛教四宗11的见地各不相同,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中观应成派。此宗解释空性即为缘起,缘起即为空性。
大悲大师根据所化弟子理解程度的高低,为破除补特伽罗我执,如其次第先开示独立实物有空12;次为较高程度的弟子分辨诸法是否谛实有13;次为高层次的弟子开示谛实无而自性有14;次为最高层次者开示一切法无自性15。因此,最后一种是薄伽梵的最上究竟密意。
此外,我们必须追随怙主龙猛以求得正见,因为大师佛陀曾授记说:
「南方贝达城,比丘吉祥称,
名称为能者,能破有无边。」16
这是说,在解释断有无边佛陀密意方面,无人可与龙猛相比。虽然在论坛上百家争鸣、新出现的「甚深见」众说纷云,但必须以龙猛密意来加以检验,符合的即为究竟见,否则即为倒说佛陀密意。藏地那些浅慧之人不必提了,就连印度大智者阿阇黎清辨与藏地班钦觉囊巴等许多大师也将正见的关要弄错。有些论师虽然追随龙猛,却不能通达他的密意。也有些人非但不追随龙猛,更加以驳斥。这种不依龙猛父子之规、不同于龙猛父子的臆造之见,月称批评说:
「出离龙猛论师道,更无寂灭正方便,
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脱。」17
如果另外有一条通往寂灭的门径,自然没有问题;因为没有,所以无法不追随龙猛宗规。
追随龙猛的论师之中,以阿阇黎月称最为殊胜,阿底峡尊者曾说:
「如何得证空,如来记龙猛,
现见法性谛,弟子名月称,
依彼传教授,能见法性谛。」18
藏地各派先德大多追随月称。虽然那些开派祖师本人的密意大多为应成见,但为顺应化机弟子的心量,说有各种不同的引导。后来的学人多半未能获得祖师们的真正密意,而逐渐将错误的欲念搀入其中。
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师也曾因为难以找到可从之研习究竟见的上师,在正见方面对西藏其它多数学者亦无信心,一度打算去印度谒见阿阇黎龙菩提、大成就者弥札等人,后经洛札大成就者19力劝才作罢。通过洛札大成就者的转达,宗喀巴大师向金刚手询问了一些关于见地的问题,金刚手的回答收录在《答复‧妙药甘露蔓》一文中──现在通行的版本有许多疑虑。宗喀巴大师对此未能满意,于是视上师与文殊无别而作祈祷,长时间猛力地积福净罪,并修习各种所缘,三事合一,最后得以亲见文殊。
总的来说,见本尊有三种情形:⑴ 在风入脉时出现的景象中见到;⑵ 在修行体验意识中见到本尊显现;⑶ 根识亲见,像人与人见面一样。宗喀巴大师亲见本尊属于第三种,所以,他与文殊的交流就像师徒会晤一样。当时,宗喀巴大师询问了一些有关正见方面的疑难点,虽经至尊文殊解答,仍无法领悟。于是至尊文殊对他说:「…
《掌中解脱 第二十二天 毗钵舍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