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说诸法依缘起,非诸分别能观察,
是故以此缘起理,能破一切恶见网。」
宗喀巴大师也说:
「不复轮替而同时,甫见不欺缘起已,
定能普灭所执境,彼时见观察圆满。
又由现相除有边,及由空性除无边,
若知空性现因果,不为边执见所夺。」34
若能理解空性与缘起互不矛盾、相互助成的道理,就能对因果等能作、所作缘起产生定解而重视缘起,促使我们尽己所能、努力实修断恶修善之行,尤其是修慈心、悲心、菩提心及学处等,将之付诸实行。简言之,我们将成为智慧与方便互不乖离的修行者。
(帕绷喀大师同时指出:有些人以为重视业果等是初学者的法,所以,另为弟子开示所谓殊胜教授,声称没有业果,这实际上与顺世外道没有两样。)
壬二、抉择法无我
这部分分两小节:(癸一)抉择有为法无自性;(癸二)抉择无为法无自性。
癸一、抉择有为法无自性
这小节又分三方面来讲:(子一)抉择色无自性;(子二)抉择心无自性;(子三)抉择不相应行无自性。
上述对补特伽罗无自性义获得定解的方法,也可以用到其它法上。经35中说:
「如汝知我想,如是观诸法。」
《四百论》中也说:
「说见一法者,即见一切者,
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子一、抉择色无自性
凡夫的心识为无明所染,当色等显现时,除自相有显现理之外,别无其它显现的方式,这种显现就是所破显现理,必须破除如其显现而有。
虽然一切都是以各自安立所依他法支分为基础、而在安立所依之上唯名言安立的缘起,但在未得正见的凡夫心中,此处以瓶子为例,瓶子并不显现为只是在自己安立所依上所安立的安立法,而是显现为在安立所依与安立法浑然一体之上,有个鲜明生动的瓶子,此即所破的显现理。
虽然如此显现,但因为安立所依与安立法相异的关系,瓶与瓶的安立所依像俱生实执执着的那样为实有一体是不成立的。而且,在瓶的安立所依之外,也没有其它瓶的显现理。因此,瓶只是依靠腹、口、足等聚集体的合格安立所依而对名言量的显现。由于瓶子只是世俗有,所以,瓶与瓶的安立所依为实有异体也不成立。
总的来说,一个法的存在,必然是以一或异的形式出现。如果此法系实有,它就一定是实有一体或异体。当这两种可能性都不存在时,它就不是实有,瓶等非实有就是通过这个方法成立的。
简言之,以瓶子为代表的色等一切法,都必须依靠安立所依、无法自存自立,所以不是实有。《四百论》中说:
「一切非自主,是故我非有。」
此外,从总体上说,瓶子为单一体,但必须依靠众多支分而有,所以它虽然单一体,但不是自性有。再者,虽然瓶与柱两者立为相异,但这只不过是相对于对方来讲的,瓶、柱两者就其自身而言并非异体;否则瓶、柱本身也将成为异体,而无法成为单一体了。因此,瓶柱虽异,但瓶子本身是单一体。而瓶子之上的一、异两者也只是分别安立而非自体有,如《根本慧论》中所言:
「异因他而异,无他则无异。」
以及:
「若异非他异,无他亦成异。」
子二、抉择心无自性
心为与境交涉的明、知之体。心有很多种类,例如心王、心所等,是根据领受境的主体或特点来分。在这些支分之上,以及在前后剎那众多支分合集安立所依之上,非唯分别安立而由自体成就的心是丝毫不存在的。然而,心却不是这样对我们显现,它似乎不观待于任何东西而能自主地领受外境,这种自存自立或在境上可找到它的显现,即所破显现理。
如果这种显现是如实而有,那么,以今日之心为例,它就必须与其前后剎那众支分自体为一或自体为异。
假如是异体,在排除了上午与下午两种心识后,应仍可找到「今日之心」。因为分不出来,所以今日之心与上、下午心不能成立为实有异体。假如今日之心与上、下午两种心是实有一体,因为这两种心为多,所以今日之心也将为多。或者因为说今日之心在上午就有了,所以下午之心应该在上午就出现了。又因为上午没有下午之心,所以上午应该没有今日之心。因此,今日之心与自己支分为实有一体也不成立。必须如此来获得心识无实的定解。
再者,如果心的三轮36是实有一体,就会犯能知、所知成一的过失;如果是实有异体,则在没有所知的情况下也应该有能知,没有能知也应该有知等。所以,心识的三轮非自体有。「心」只不过是在前后剎那众多支分等缘起聚集体上,由名言量所安立。就此而言,轮回、涅槃的一切能作、所作都是合理的。
子三、抉择不相应行无自性
此处以时间为例,一年只不过是在十二个月合集之上显现而有的,但其所破显现理却与之相反。在找到所破显现理之后,接着应当确定年与安立所依十二个月自性非一,否则,如同安立所依月有十二个,年也将有十二个;又因为年是一个单一体,十二个月也将成为单一体。如果这两者自性为异,在十二个月之外,应该能指认出一个名为「年」的事物,事实不然。因此,「年」只不过是在安立所依十二个月之上、由能安立标准心所安立的,除此之外,年根本不是从它自己那边而有的。
癸二、抉择无为法无自性
两种灭37、虚空、空性等,因为不是由因缘造作而生,所以称作「无为法」。此处以虚空为代表,「虚空」只是遮除所破质碍无遮之上的唯名言安立。如果虚空整体与东、南、西、北各部分自性为一,那么,东面与西面的虚空应成为一体。这样一来,当太阳出现在东胜神洲上空时,西牛货洲上空也应该有太阳升起。如果自性为异,整体与支分就没有联系而变成别的东西,除了方隅上下虚空各部分之外,还应该有虚空可以指认出来,事实不然。
有些人将空性执为实有,极不合理。佛经中称此为不可救药之见:
「宁执我见如须弥,不应执空为实有。」
根据安立所依的不同,空性可以被分成很多支分,在空性所依之上,也有周延不等的众多空性支分。空性与这些支分的关系是一体或是异体?空性与空性所依有法是否相互观待?通过观察即可了知。
经中说:
「若不见色,云何可见色真实性?」
壬三、由此生起毗钵舍那之理
前面我已介绍了如何以九住心方便三摩地成办合格奢摩他的方法,但即便能保任它,单靠这种轻安是无法获得毗钵舍那的。此处以补特伽罗无我为例,谈一下毗钵舍那生起的情况:
如前所述,先通过四扼要观察,确定在五蕴之上根本没有俱生实执所执的有自性的「我」。当这种定解清楚地生起时,应以正念保持这一所缘不忘,另以正知消灭沉掉而入定。当行相力减弱或变得不明了时,应重新如前作四扼要观察,以获得有力的定解,然后一心专注于此,如此寻求空性的住分。当住分获得时,便在坚固的止住修中作四扼要等观察,就像小鱼在澄净、平静的湖中游水一样。
以这种住分与妙观察慧平等的方式长时间地修习,如前依次成就九住心之后,以观察力引发的殊胜轻安,将比以前获奢摩他时的轻安更为殊妙。当观察修能毫不费力地转成止住修时,即得缘空性的正毗钵舍那,止观也成为双运的状态。
注释:
1、引自《入中论》。
2、身粗重:详见本书第一册第四天第22条注。
3、指初禅近分中,除正奢摩他以外其余六种作意,依序为了相、胜解、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
4、《三摩地王经》。
5、增上行:释迦佛悟道前曾从此外道学习禅定。
6、引自《三律仪差别论》。
7、观下地粗相,上地静相。
8、色界四静虑与无色界四无色定,均分近分定与根本定两个阶段,近分定系根本定的加行。
9、引自《三主要道》。
10、三疑之一,能引生合理认识自境之正确心识。
11、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前二宗属小乘,后二宗属大乘。
12、指有部与经部见。
13、指唯识见,此派主张色是非谛实有,心是谛实有。
14、指中观自续见。
15、指中观应成派。
16、出自《入楞伽经》。
17、引自《入中论》。
18、引自《入二谛论》。
19、洛札大成就者:法名为南喀坚赞(虚空幢,1326~1401),宗喀巴大师从之受噶当派教授。
20、仁达瓦:法名为迅努洛卓(童慧,1349~1412),萨迦派大德,宗喀巴的主要上师之一。
21、朵丹巴:朵丹‧绛贝嘉措(妙吉祥海,1356~1428,陪同宗喀巴闭关的八名清净弟子之一,以亲见文殊著称)。
22、全名为《由甚深缘起之门赞叹一切世间未谙之大亲友无上大师佛陀世尊‧善说藏》。相对于宗喀巴大师的另一部名著《辨了不了义‧善说藏》,此文又称「小善说藏」。
23、博东‧巧勒南杰:1375~1451。藏传佛教史上最多论着的学者,其文集数量超过一百函。
24、三慧之一。闻所成慧系伺察意、非量;思所成慧是比量;修所成慧属现量。参见本书第一册「附录三」。
25、宗喀巴大师的《辨了不了义论》中说:「由遮所破乃证之义,总有两种:一者非遮,谓正遮所破,别引余法。…二者无遮,谓正遮所破,不引余法。…」空性属于无遮范畴。
26、这里的安立所依是指五蕴。
27、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毗钵舍那」章中,就这一问题专门在「明所破义遮破太过」与「明所破义遮破太狭」两节中加以讨论。
28、后藏札什伦布寺设置的最高学位。
29、引自《正见歌‧辨识母亲》,文中的「老母」指空性。
30、抽象含义:又可译作「义共相」,分别心中所起的义理影像。
31、例如声无常与所作性等。
32、此处所说的生灭为自性生灭。
33、引自《七十空性论》。
34、引自《三主要道》。
35、《三摩地王经》。
36、三轮:① 能知;② 所知;③ 知。
37、择灭与非择灭。
《掌中解脱 第二十二天 毗钵舍那》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