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掌中解脫 第二十二天 毗缽舍那

  掌中解脫

  

  

  第二十二天  毗缽舍那

  

  

  

  (嘉傑‧帕繃喀仁波切先引述吉祥月稱的話:

  

  「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衆生鵝,

  複承善力風雲勢,飛渡諸佛功德海。」1

  

  然後解釋說:要以世俗、勝義兩種菩提心與兩種資糧抵達佛地,必須聽聞其中道理。經由這段講說,大師簡略地作了前行說法。

  

  在回顧了已講述的各科之後,大師又將「學習奢摩他之理」中的依止五種或六種資糧、正修法,依止八行對治五過之理,以及由此成辦九住心等情況重述了一遍。)

  

  壬四、由六力成辦之理

  

  第一住心由「聽聞力」成辦;第二住心由「思惟力」成辦;第叁住心由「正念力」成辦;第五、第六住心由「正知力」成辦;第七、第八住心由「精進力」成辦,第九住心由「串習力」成辦。詳細情況已在前面九住心時介紹過了。

  

  壬五、彼中具四種作意之理

  

  第一、第二住心爲「有勵力運轉作意」;中間五住心爲「有間缺運轉作意」;第八住心爲「無間缺運轉作意」;第九住心爲「無功用運轉作意」。四種作意分別立名的原因是:第一與第二階段,沈掉很多而入定時間極短,還談不上叁摩地是否中斷的問題,是須特意提起正念、正知的時候,故而立名爲「有勵力運轉作意」。中間五個階段並非不需提起正念、正知,但入定時間已逐漸延長,而且時常被沈掉中斷,故而立名爲「有間缺運轉作意」。第八階段只需在座首稍加用功,整座就不會被沈掉中斷,故而立名爲「無間缺運轉作意」。第九階段能不費力地安住于所緣境,故而立名爲「無功用運轉作意」。四種作意分別以其特色立名。

  

  壬六、由此生起正奢摩他之理

  

  獲得第九住心之後,若能遠離細微沈掉,不費力地長久入定,即能得近似奢摩他,但仍非正奢摩他。爲了獲得正奢摩他,必須進一步修習直到獲得殊勝身心輕安之樂。

  

  兩種輕安中,心輕安先生起;兩種樂中,則身輕安之樂先生起。當身粗重2風息滅時,會産生一種樂感,頭頂內部似乎沈甸甸的,類似剛剃完頭用溫熱的手撫摸。緊接著,屬于煩惱品、于善事不能隨欲而行的粗重消失,生起心輕安。此心輕安使一種能帶來身輕安的風遍布全身,因而遠離身粗重,生起對善事不再遲疑、隨欲而行、輕快如棉的身輕安,由此生起以極悅意觸爲體性的身輕安的巨大樂感。此時,自身等其它景象均不現起,似了都已融入所緣境中,生起心輕安的巨大樂感,心中歡喜踴躍,似乎不能將所緣境把持住。稍後,覺得心輕安的踴躍性減退,樂感也逐漸減輕,在這當中,獲得與堅固安住所緣境叁摩地相順的不動輕安。與此同時,獲得屬于第一靜慮近分無不堪能奢摩他。因爲這是獲得出世間衆多證悟不可或缺之道,故稱「無不堪能」。

  

  之後再修習其後諸近分3,而後再修習靜慮與無色八定亦能成就,但因爲意義不大,所以不必去修。外道們能斷除「無所有處」以下所有煩惱現行,得「有頂心」,誤以爲已得解脫,但僅憑「有頂心」還是不能解脫輪回。《贊應贊》中說:

  

  「未入佛正法,盲癡諸有情,

  縱上至有頂,仍受叁界苦。」

  

  經4中說:

  

  「世人雖修叁摩地,然彼不能壞我想,

  其後仍爲煩惱擾,如增上行5修此定。」

  

  「增上行」外道多年入「有頂定」,出定後發現自己的頭發被老鼠咬爛而發怒,結果定力退失並墮入惡趣。

  

  奢摩他的成就能帶來許多好處:內心將變得極爲清明,甚至牆壁等的極微塵的數量都能數得清楚;外界色等五境的五相、叁毒的叁相,加上男女二相共爲十相,看到這十相中的任何一相,都能憶念起它們的過患而生厭惡;少有煩惱生起,縱然生起,力量也極微弱;由于住分深厚,甚至睡眠也將與叁摩地融爲一體,如此等等。

  

  現今有些自以爲是的人企圖不依靠大論,單憑一、兩篇簡短易解的文章,就想理解大印、大圓滿等見地,卻連大論中所說的真正的共同奢摩他也成就不了。再者,《大印根本文》中所說的「觀心本面」修法,僅是對世俗名言心的體認。那些自認爲修行很好的人,實際是將銅塊當作金子來修,除落入邪道歧途之外,不會有其它成果。

  

  將沈沒的累積誤認爲是修行,這樣的修習非但不會帶我們到上二界,反而像是刻苦修畜生因。薩迦班智達曾說:

  

  「愚者修大印,多成畜生因,

  或墮聲聞滅,或生無色界。」6

  

  沒有任何「叁主要道」的基礎,觀察心以無色無形爲體性,在所謂「前者不斷、後者不迎」之中體認心性,這種自以爲是的修法只是無意義地浪費一生,無法獲得任何修道的進步。反之,如果有菩提心、出離心、正見與皈依的基礎,所修的法即分別成爲大乘法、解脫法與佛法,應該修習這樣的無謬之道。否則,縱有心性明空無執等證悟,也絕不能破除我執,最上者不過是得到「增上行」外道之類的結果,十分危險。必須避免將劣道誤認爲妙法,懂得如何分辨清淨道與相似道。

  

  辛二、學習智慧體性毗缽舍那之理

  

  這部分共分叁大段:(壬一)抉擇補特伽羅無我;(壬二)抉擇法無我;(壬叁)由此生起毗缽舍那之理。

  

  壬一、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此段分兩方面講:(癸一)定中修如虛空;(癸二)後得修如幻化。

  

  癸一、定中修如虛空

  

  定中修如虛空有四種扼要:(子一)所破決定扼要;(子二)周遍決定扼要;(子叁)離谛實一品扼要;(子四)離谛實異品扼要。

  

  成就堅固奢摩他之後,不要去修只能暫伏煩惱現行的世間道粗靜行相毗缽舍那7,大爲我們所追求的主要目標是解脫,所以應當生起能斷輪回根本、觀察無我義的出世間毗缽舍那。若能生起出世毗缽舍那,縱然沒有修上二界根本定8,也能逐漸消除叁有過患,《贊應贊》中說:

  

  「若隨佛教行,縱未得本定

  魔眼雖監視,亦能斷叁有。」

  

  爲此,必須抉擇甚深空性之義,否則無法獲得解脫,其它的菩薩行也會染上執相的錯誤。譬如如翅膀殘缺的鳥無法飛翔,單有方便或智慧也無法前往佛地,因此,必須雙學方便菩提心與智慧空性見,如宗喀巴大師所言:

  

  「不具通達真理慧,雖修出離菩提心,

  不能斷除有根故,應勤通達緣起法。」9

  

  經中也說,即便只是對空性生起「合理疑」10,也能使我執像殘破的布,或像被冰雹擊倒的農作物一樣。《四百論》中說:

  

  「薄福于此法,猶豫亦難生;

  雖僅起猶豫,亦能壞叁有。」

  

  通達空性必備的資糧:依止正確了解佛經要義的大德、聽取開示空性的教誠;積福淨障;視上師本尊無別而作祈禱等。必須具足這些在相續中生起正見的條件,否則無法通達空性。

  

  雖然印度佛教四宗11的見地各不相同,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中觀應成派。此宗解釋空性即爲緣起,緣起即爲空性。

  

  大悲大師根據所化弟子理解程度的高低,爲破除補特伽羅我執,如其次第先開示獨立實物有空12;次爲較高程度的弟子分辨諸法是否谛實有13;次爲高層次的弟子開示谛實無而自性有14;次爲最高層次者開示一切法無自性15。因此,最後一種是薄伽梵的最上究竟密意。

  

  此外,我們必須追隨怙主龍猛以求得正見,因爲大師佛陀曾授記說:

  

  「南方貝達城,比丘吉祥稱,

  名稱爲能者,能破有無邊。」16

  

  這是說,在解釋斷有無邊佛陀密意方面,無人可與龍猛相比。雖然在論壇上百家爭鳴、新出現的「甚深見」衆說紛雲,但必須以龍猛密意來加以檢驗,符合的即爲究竟見,否則即爲倒說佛陀密意。藏地那些淺慧之人不必提了,就連印度大智者阿阇黎清辨與藏地班欽覺囊巴等許多大師也將正見的關要弄錯。有些論師雖然追隨龍猛,卻不能通達他的密意。也有些人非但不追隨龍猛,更加以駁斥。這種不依龍猛父子之規、不同于龍猛父子的臆造之見,月稱批評說:

  

  「出離龍猛論師道,更無寂滅正方便,

  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脫。」17

  

  如果另外有一條通往寂滅的門徑,自然沒有問題;因爲沒有,所以無法不追隨龍猛宗規。

  

  追隨龍猛的論師之中,以阿阇黎月稱最爲殊勝,阿底峽尊者曾說:

  

  「如何得證空,如來記龍猛,

  現見法性谛,弟子名月稱,

  依彼傳教授,能見法性谛。」18

  

  藏地各派先德大多追隨月稱。雖然那些開派祖師本人的密意大多爲應成見,但爲順應化機弟子的心量,說有各種不同的引導。後來的學人多半未能獲得祖師們的真正密意,而逐漸將錯誤的欲念攙入其中。

  

  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師也曾因爲難以找到可從之研習究竟見的上師,在正見方面對西藏其它多數學者亦無信心,一度打算去印度谒見阿阇黎龍菩提、大成就者彌劄等人,後經洛劄大成就者19力勸才作罷。通過洛劄大成就者的轉達,宗喀巴大師向金剛手詢問了一些關于見地的問題,金剛手的回答收錄在《答複‧妙藥甘露蔓》一文中──現在通行的版本有許多疑慮。宗喀巴大師對此未能滿意,于是視上師與文殊無別而作祈禱,長時間猛力地積福淨罪,並修習各種所緣,叁事合一,最後得以親見文殊。

  

  總的來說,見本尊有叁種情形:⑴ 在風入脈時出現的景象中見到;⑵ 在修行體驗意識中見到本尊顯現;⑶ 根識親見,像人與人見面一樣。宗喀巴大師親見本尊屬于第叁種,所以,他與文殊的交流就像師徒會晤一樣。當時,宗喀巴大師詢問了一些有關正見方面的疑難點,雖經至尊文殊解答,仍無法領悟。于是至尊文殊對他說:「…

《掌中解脫 第二十二天 毗缽舍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