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参禅▪P26

  ..续本文上一页因为自己不理解就产生怀疑,只能在不产生怀疑的条件下去理解,这才可以。也就是说,“我坚决不变,不变去随缘,随缘不变。”这个宗旨要牢牢地把握住,你才能脱离这种境界,否则这个境界你过不去的,就事论事,你解释不了。往往对我们在打坐中和平时所出现的境界,这还好说,特别是在你闭关的期间,出现境界的时候,师父又不在眼前,这个时候你就很难了。

  有时候境界出现就在一瞬间,就看你的用心怎么来解决。因为境界是你心里生出来的,也是你在修行中有了一定定力,所打扫出的灰尘的一种变化。就在你心里一瞬间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后,有时候这境界马上就下去;如果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有时候这个境界就会把人弄疯了。

  有时候境界出现了,鬼哭狼嚎的,万物都动起来,那太正常了。所以那时候你要没有一念的定力,而且如果你心外求法,这个事情反而越来越重。如果你知道它是自心的变化,再加上你的定力,它马上就会下去。有些境界它必然要出现的,就看我们怎么来处理。

  三、打坐中“动”的处理

  选自《二〇〇九年三月为海城道源寺尼众开示》

   “打坐中有病的部位忽然出现动的现象”,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在打坐中还没有真正地摄心,没有定,而被外境给转了,也就是被生理这个部分所影响,念没有摄死。你摄死了以后,它哪还有身体的部位?身体都没有了,哪有病的部位?病的部位出现了疼痛和动的现象,那就说明我们的念头没有死,没有“摄心为戒”,也没有把念头打死的这种功夫。

  而我们所谓的打坐,往往都是观察或是不断地搞小规模的思惟动作,所以说这就不行,有病的部位就会出现一种现象。不管出现什么现象,我们都应该知道,这都是起心动念的结果,所以应该在这上多下功夫。出现了动的现象,应该马上检查自己的念头,是不是放逸了?是不是有思惟?当有思惟的时候就错了。有思惟,它不可能不动,因为你已经随着自己的妄想而起作用,所以应该怎么做?应该马上把心摄住,实在摄不住可以念一念《心经》,这都可以。这样的话,这种现象慢慢就会消除,千万千万别让动的现象随着妄想出现。

  为什么有的人一打坐就会出现动的现象?不光是生理,这种现象就像我刚才讲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什么叫魔?魔就是动,动就是魔。当我们出现动的情况时,那就是魔。当你刚静下来的时候就会出现动,因为这个魔被逼出来了。被逼出来以后,它的反应就是动。所以说,佛法是以静为主,而魔是以动为根本,这个应该清楚。动的现象我们知道,那是魔的现象,所以千万不要随它走,应该知道这个现象。

  他讲的有病的部位出现动。我们打坐要是很好的时候,不光是有病的部位,有的甚至身体也在动,有的像飘到空中去了。包括房子也在动,一切物质都在动。再大的,就是山河大地都动,那就是地震,有八种震动。所以大家应该清楚这些。这个动有好有坏,但“动”都是因为我们心里不清净,有这些污垢才会动。就像一个房子,这个破房子需要拆掉,你想拆它就得动,“动”也就是拆掉破房子,这是好的现象。还有一些现象,由于我们执着于一种动,它会产生一种魔的方法,所以这两个方面都应该注意。

  降伏昏沉掉举

  ——主要是要有一个了脱生死的心,他就可以克服昏沉。

  ◎妙祥法师

  一、克服昏沉与掉举

  选自《二〇一一年行脚途中开示》

  (编者注:掉举,即散乱的意思,简单解释即指在念佛或参禅或其他修行中内心躁动不安,妄想纷飞的状态,“掉举”为五盖之一。)

  这个昏沉是来源于我们平时对佛法的恳切心不足,你只是打坐,是在打坐,但是没有把生死这件大事情十分放在心头上。要说没放在心头上这冤枉我们了,确实为了生死才去打坐的。但是心里还是不着急,认为了生死还有时间,还有很多事要做。如果明天可能不在这个世间了,叫你睡你也睡不着,是不是?我们之所以能够昏沉,能睡着,就是我们的生死心不切,这是一个方面。

  再一个方面,包括掉举呀,这些主要一个就是我们在修行中,有个上道的过程。比如说,起来自己迷糊糊就打坐去了,或是处在一种迷糊的状态去打坐,而且你不知道这种迷糊和那个打坐是两个概念。打坐不是迷糊,而迷糊不是禅定,所以你这个得分清楚。

  如果出现了昏沉和掉举这种现象怎么办?你应该是振作一下精神,提一下话头或佛号。比如参话头,你就提一下“念佛是谁”,再反复地提,反复提。念佛呢,你就反复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紧一下,把这个掉举克服。

  如果再克服不了,你就可以下坐,下坐经行,经行就是走,绕圈走。如果这个走克服不了,就跑香啊,跑得呼呼直喘的时候突然站住,马上这个困意、睡意就都不在了。这时候身体的放松和肌肉的运动,都达到了一定的热乎程度,往下一坐,很快地心里就平静下来了。因为一跑,这个妄想呢,它也就不去想了。原先你是慢慢走啊,或坐那儿,妄想就自己不断地相续啊,想完这个再接着想那个。这一跑,哪个你也想不成。这就是说呢,很快就能得到定力,这是一个办法。

  比如说,还有一些掉举的行为,头低得过低,还有的坐得不牢靠,这些事情都可以克服。一般坐的时候这个脖子要靠衣领上,靠后面的衣领,不要过低,过低很容易压气,过高我们很容易睡着了,睡着了也不好。就说脖子正好靠着衣领,这个角度比较合适。为什么要头正、腰直,这是因为和我们的心有关系。我们心在得到正定的时候,身体自然而然就会做到这种有定力的状态了,它不是疲劳和不疲劳的事情。所以说,做好一个不掉举的姿势,这都是很重要的。

  二、烦恼为打坐助缘

  选自《二〇〇一年行脚途中开示》

  在打坐中,有时觉得静不下来,也得继续坐下去,坚持下来。“静”不下来也说明我们在“得”,你以为发现自己“静”下来了才是清净,其实你平时根本就不知道有个“静”字,是不是?你打坐发现了“静”,就说明我们在得了。得呢,是肯定得了,但是你后来呢,如果能一个小时都比较平稳,那就更好了。“得”与“得”的好和坏的问题,就是第一步和第二步的问题。

  因为你本来坐的时候就散乱,但也比不坐强。坐的时候你觉得散乱,你看你要是不坐更散乱,是不是?你坐了,正像你说的,坐了后散乱,是散乱在行为上。真正某些行动上。其实他的定力早就得了。这个“得”,不能按照你心里的想法来断定,因为它是无相的东西,是不是?有时候,你判断不准确,你觉得心里很乱,说现在我修行怎么越修越完了,越修越乱了。实际上你不知道这种乱只是去除灰尘的过程,实际上你早就得了。

  打坐没有时间的限制,多长时间都可以,时间越长越好。哪怕你坐得非常散乱,就是心里很忙,打很多妄想,也比不坐强。你觉得散乱,但是你没有这个散乱的过程,你哪有以后的定,是不是?都得经过这个过程。

  比如说打坐,修一修自己就觉得闹心了,烦躁了。认为自己根本不行,认为自己修行不好,没法往前修了,所以放弃了,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毛病,实际上你不知道这一步你迈了多少。一步有一步的变化,一步有一步的一个坎,一步有一步那个加持在里面。所以说,你不懂这个问题,是不是?表面上是暗,实际上是在修定的一个过程,就这个过程,有的不认识。甚至在乱中的时候更要诵咒。应该在静中的时候早晨诵咒,晚上静的时候打坐,你越乱的时候越应该诵咒,越应该打坐。

  这个乱就像人往火坑里跳似的,这个时候你能不去抓住这根救命草、救命绳往上爬吗?那个时候你得顺着它,叫它下来,是不是?这个时候你更得需要这个咒或是禅定了。这个时候虽然你打坐也打不进去。而且呢,甚至你诵咒诵的也不准确,但是效果要比你在平时静的时候打坐诵咒,功德要大得多得多。你那个时候是在不动的地方,是在好的地方去修行,在正常情况下修行。而你这个是在危险的时候修行,能一样吗,是不是?

  在危险的时候如果能修行,那在什么时候你都能修行了。你在那个静地方修行,也是为了出现危险的时候好能控制自己,是不是?你不能在危险的时候放松自己,那是绝对不正确的。甚至有的人认为:“在危险的时候先别打坐,你看那么乱,干吗呀,去随顺一下子吧,等到晚上静了的时候,没人的时候你再打坐吧,省得如何如何。”或是:“你现在别念佛了,这儿人太多了,静一静再念佛吧。你咒也别诵了,那么些人多忙叨(指行动匆忙急迫的样子)。你说是不是?”

  所以说,你不能丢了最可喜的时间,就应该在这个地方互相争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是不是?这个时候你绝不能让步。它就在这个时候争夺你,你就在这个时候把真心找回来,绝不让它争夺过去,就完事了。所以说,得经过火中炼红莲嘛,是不是?就在困难中修,在乱中修,在烦恼中修,去争夺,去珍惜那一份去。

  三、克服坐禅中的困难

  《二〇〇六年三月为一沙弥开示》

  我们就以为,坐禅得有个禅堂,没有禅堂就不能坐禅了。另外,我们以为坐禅得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有汽车的地方就不能坐禅了;走道不能坐禅;吃饭不能坐禅;做事情不能坐禅,这是一种错误的概念。越是这样的环境,越是好修行的地方。所以说用不上功,是我们没有去把这生死看得那么近。

  另外呢,我们对什么叫坐禅不了解。坐禅并不是坐那个身体,我们是坐那个心,这是主要的。至于有时候坐不端正,我们可以逐渐地调整。因为我们的条件已经很好,很殊胜了,是我们过去没有吃过苦,不知道这个条件来得太不容易了。

  像行脚的时候,走道的时候,哪有坐禅的机会啊!每天你得走,还要完成四十里路,还要乞食,根本就没有坐的机会。现在大家有这么个条件,…

《参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