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參禅▪P26

  ..續本文上一頁因爲自己不理解就産生懷疑,只能在不産生懷疑的條件下去理解,這才可以。也就是說,“我堅決不變,不變去隨緣,隨緣不變。”這個宗旨要牢牢地把握住,你才能脫離這種境界,否則這個境界你過不去的,就事論事,你解釋不了。往往對我們在打坐中和平時所出現的境界,這還好說,特別是在你閉關的期間,出現境界的時候,師父又不在眼前,這個時候你就很難了。

  有時候境界出現就在一瞬間,就看你的用心怎麼來解決。因爲境界是你心裏生出來的,也是你在修行中有了一定定力,所打掃出的灰塵的一種變化。就在你心裏一瞬間作出正確的判斷以後,有時候這境界馬上就下去;如果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有時候這個境界就會把人弄瘋了。

  有時候境界出現了,鬼哭狼嚎的,萬物都動起來,那太正常了。所以那時候你要沒有一念的定力,而且如果你心外求法,這個事情反而越來越重。如果你知道它是自心的變化,再加上你的定力,它馬上就會下去。有些境界它必然要出現的,就看我們怎麼來處理。

  叁、打坐中“動”的處理

  選自《二〇〇九年叁月爲海城道源寺尼衆開示》

   “打坐中有病的部位忽然出現動的現象”,這是什麼意思?就是你在打坐中還沒有真正地攝心,沒有定,而被外境給轉了,也就是被生理這個部分所影響,念沒有攝死。你攝死了以後,它哪還有身體的部位?身體都沒有了,哪有病的部位?病的部位出現了疼痛和動的現象,那就說明我們的念頭沒有死,沒有“攝心爲戒”,也沒有把念頭打死的這種功夫。

  而我們所謂的打坐,往往都是觀察或是不斷地搞小規模的思惟動作,所以說這就不行,有病的部位就會出現一種現象。不管出現什麼現象,我們都應該知道,這都是起心動念的結果,所以應該在這上多下功夫。出現了動的現象,應該馬上檢查自己的念頭,是不是放逸了?是不是有思惟?當有思惟的時候就錯了。有思惟,它不可能不動,因爲你已經隨著自己的妄想而起作用,所以應該怎麼做?應該馬上把心攝住,實在攝不住可以念一念《心經》,這都可以。這樣的話,這種現象慢慢就會消除,千萬千萬別讓動的現象隨著妄想出現。

  爲什麼有的人一打坐就會出現動的現象?不光是生理,這種現象就像我剛才講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什麼叫魔?魔就是動,動就是魔。當我們出現動的情況時,那就是魔。當你剛靜下來的時候就會出現動,因爲這個魔被逼出來了。被逼出來以後,它的反應就是動。所以說,佛法是以靜爲主,而魔是以動爲根本,這個應該清楚。動的現象我們知道,那是魔的現象,所以千萬不要隨它走,應該知道這個現象。

  他講的有病的部位出現動。我們打坐要是很好的時候,不光是有病的部位,有的甚至身體也在動,有的像飄到空中去了。包括房子也在動,一切物質都在動。再大的,就是山河大地都動,那就是地震,有八種震動。所以大家應該清楚這些。這個動有好有壞,但“動”都是因爲我們心裏不清淨,有這些汙垢才會動。就像一個房子,這個破房子需要拆掉,你想拆它就得動,“動”也就是拆掉破房子,這是好的現象。還有一些現象,由于我們執著于一種動,它會産生一種魔的方法,所以這兩個方面都應該注意。

  降伏昏沈掉舉

  ——主要是要有一個了脫生死的心,他就可以克服昏沈。

  ◎妙祥法師

  一、克服昏沈與掉舉

  選自《二〇一一年行腳途中開示》

  (編者注:掉舉,即散亂的意思,簡單解釋即指在念佛或參禅或其他修行中內心躁動不安,妄想紛飛的狀態,“掉舉”爲五蓋之一。)

  這個昏沈是來源于我們平時對佛法的懇切心不足,你只是打坐,是在打坐,但是沒有把生死這件大事情十分放在心頭上。要說沒放在心頭上這冤枉我們了,確實爲了生死才去打坐的。但是心裏還是不著急,認爲了生死還有時間,還有很多事要做。如果明天可能不在這個世間了,叫你睡你也睡不著,是不是?我們之所以能夠昏沈,能睡著,就是我們的生死心不切,這是一個方面。

  再一個方面,包括掉舉呀,這些主要一個就是我們在修行中,有個上道的過程。比如說,起來自己迷糊糊就打坐去了,或是處在一種迷糊的狀態去打坐,而且你不知道這種迷糊和那個打坐是兩個概念。打坐不是迷糊,而迷糊不是禅定,所以你這個得分清楚。

  如果出現了昏沈和掉舉這種現象怎麼辦?你應該是振作一下精神,提一下話頭或佛號。比如參話頭,你就提一下“念佛是誰”,再反複地提,反複提。念佛呢,你就反複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得緊一下,把這個掉舉克服。

  如果再克服不了,你就可以下坐,下坐經行,經行就是走,繞圈走。如果這個走克服不了,就跑香啊,跑得呼呼直喘的時候突然站住,馬上這個困意、睡意就都不在了。這時候身體的放松和肌肉的運動,都達到了一定的熱乎程度,往下一坐,很快地心裏就平靜下來了。因爲一跑,這個妄想呢,它也就不去想了。原先你是慢慢走啊,或坐那兒,妄想就自己不斷地相續啊,想完這個再接著想那個。這一跑,哪個你也想不成。這就是說呢,很快就能得到定力,這是一個辦法。

  比如說,還有一些掉舉的行爲,頭低得過低,還有的坐得不牢靠,這些事情都可以克服。一般坐的時候這個脖子要靠衣領上,靠後面的衣領,不要過低,過低很容易壓氣,過高我們很容易睡著了,睡著了也不好。就說脖子正好靠著衣領,這個角度比較合適。爲什麼要頭正、腰直,這是因爲和我們的心有關系。我們心在得到正定的時候,身體自然而然就會做到這種有定力的狀態了,它不是疲勞和不疲勞的事情。所以說,做好一個不掉舉的姿勢,這都是很重要的。

  二、煩惱爲打坐助緣

  選自《二〇〇一年行腳途中開示》

  在打坐中,有時覺得靜不下來,也得繼續坐下去,堅持下來。“靜”不下來也說明我們在“得”,你以爲發現自己“靜”下來了才是清淨,其實你平時根本就不知道有個“靜”字,是不是?你打坐發現了“靜”,就說明我們在得了。得呢,是肯定得了,但是你後來呢,如果能一個小時都比較平穩,那就更好了。“得”與“得”的好和壞的問題,就是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問題。

  因爲你本來坐的時候就散亂,但也比不坐強。坐的時候你覺得散亂,你看你要是不坐更散亂,是不是?你坐了,正像你說的,坐了後散亂,是散亂在行爲上。真正某些行動上。其實他的定力早就得了。這個“得”,不能按照你心裏的想法來斷定,因爲它是無相的東西,是不是?有時候,你判斷不准確,你覺得心裏很亂,說現在我修行怎麼越修越完了,越修越亂了。實際上你不知道這種亂只是去除灰塵的過程,實際上你早就得了。

  打坐沒有時間的限製,多長時間都可以,時間越長越好。哪怕你坐得非常散亂,就是心裏很忙,打很多妄想,也比不坐強。你覺得散亂,但是你沒有這個散亂的過程,你哪有以後的定,是不是?都得經過這個過程。

  比如說打坐,修一修自己就覺得鬧心了,煩躁了。認爲自己根本不行,認爲自己修行不好,沒法往前修了,所以放棄了,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毛病,實際上你不知道這一步你邁了多少。一步有一步的變化,一步有一步的一個坎,一步有一步那個加持在裏面。所以說,你不懂這個問題,是不是?表面上是暗,實際上是在修定的一個過程,就這個過程,有的不認識。甚至在亂中的時候更要誦咒。應該在靜中的時候早晨誦咒,晚上靜的時候打坐,你越亂的時候越應該誦咒,越應該打坐。

  這個亂就像人往火坑裏跳似的,這個時候你能不去抓住這根救命草、救命繩往上爬嗎?那個時候你得順著它,叫它下來,是不是?這個時候你更得需要這個咒或是禅定了。這個時候雖然你打坐也打不進去。而且呢,甚至你誦咒誦的也不准確,但是效果要比你在平時靜的時候打坐誦咒,功德要大得多得多。你那個時候是在不動的地方,是在好的地方去修行,在正常情況下修行。而你這個是在危險的時候修行,能一樣嗎,是不是?

  在危險的時候如果能修行,那在什麼時候你都能修行了。你在那個靜地方修行,也是爲了出現危險的時候好能控製自己,是不是?你不能在危險的時候放松自己,那是絕對不正確的。甚至有的人認爲:“在危險的時候先別打坐,你看那麼亂,幹嗎呀,去隨順一下子吧,等到晚上靜了的時候,沒人的時候你再打坐吧,省得如何如何。”或是:“你現在別念佛了,這兒人太多了,靜一靜再念佛吧。你咒也別誦了,那麼些人多忙叨(指行動匆忙急迫的樣子)。你說是不是?”

  所以說,你不能丟了最可喜的時間,就應該在這個地方互相爭奪,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是不是?這個時候你絕不能讓步。它就在這個時候爭奪你,你就在這個時候把真心找回來,絕不讓它爭奪過去,就完事了。所以說,得經過火中煉紅蓮嘛,是不是?就在困難中修,在亂中修,在煩惱中修,去爭奪,去珍惜那一份去。

  叁、克服坐禅中的困難

  《二〇〇六年叁月爲一沙彌開示》

  我們就以爲,坐禅得有個禅堂,沒有禅堂就不能坐禅了。另外,我們以爲坐禅得需要一個安靜的地方,有汽車的地方就不能坐禅了;走道不能坐禅;吃飯不能坐禅;做事情不能坐禅,這是一種錯誤的概念。越是這樣的環境,越是好修行的地方。所以說用不上功,是我們沒有去把這生死看得那麼近。

  另外呢,我們對什麼叫坐禅不了解。坐禅並不是坐那個身體,我們是坐那個心,這是主要的。至于有時候坐不端正,我們可以逐漸地調整。因爲我們的條件已經很好,很殊勝了,是我們過去沒有吃過苦,不知道這個條件來得太不容易了。

  像行腳的時候,走道的時候,哪有坐禅的機會啊!每天你得走,還要完成四十裏路,還要乞食,根本就沒有坐的機會。現在大家有這麼個條件,…

《參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