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九乘见修行果差别▪P3

  ..续本文上一页

  于此种种(佛乘),若先分别禁戒明觉外续乘,则《广大明觉自现续》有云:

  外续分为三 事行瑜伽续

  是即分为事续、兼续(译按:或译两俱续,即指行续)与瑜伽续。

  ◇◇ 事续

  事续分三门:体性、词义及判别。

  初、体性者,自胜义言,乃能证悟离四边之清净;自世俗言,依善巧方便,发愿且精勤于外求(本尊赐予)成就。如《道次第》云:

  不知无二平等故 事相次第交替修

  清净法性即胜义 本尊功德为世俗

  二、词义者,(梵文)kriya 具“事”之义,因强调外事故。《后禅定广释》亦云:

  此续名事续,以主身与语之事相故。

  三、事续之判别有六:1、入道分二:能成熟本初入道(或灌顶)及所作入道。前者以水灌及宝冠灌而令弟子成为堪能(受教)之器。《智慧明点续》云:

  水及冠灌顶 共许于事续

  后者以沐浴、洁净及三清净入(所作)道。《广大明觉自现续》云:

  入道三清净 沐浴及洁净

  又,三清净者,同书云:

  何谓三清净 本尊坛城净

  实事爱乐净 密咒等持净

  2、见地:即二谛。《见次第》云:

  实有即视为胜义 世俗三佛部坛城

  具本觉相作显现 是无迷乱诸有情

  胜义者,谓心性即明空(双运)之清净本智,离有、无、显现与空性等四边,如《决定与分别(见灯论)》云:

  自心即觉故离边 此则无非是本智

  世俗分正与倒等二。倒世俗者,谓中观宗以下(之宗派)所分别,亦正亦倒之一切世俗显现;而正世俗者,谓能证悟法性,及能显现为三部本尊坛城之功德。前书续云:

  诸相能为智引生 显现庄严粗细相

  则于三佛部坛城 悉皆视之为清净

  3、戒律者:《穷察幻匙》有十一誓句云:

  三宝与及菩提心 密咒手印不舍离

  金刚铃杵亦不离 本尊上师亦如是

  此为支分三昧耶 根本三昧耶有五

  不应眠卧高广床 不食肉亦不饮酒

  蒜等辛荤亦不食 此即十一三昧耶

  复次,《总仪轨秘密续》(译按:汉译《蕤呬耶经》)亦解说有三共三昧耶及十三别三昧耶等。

  4、修者:分“有相”与“无相”等二。至若前者,《忿怒尊要续》云:

  修法性声文色心 成就本智圆满身

  是故根据事续,生起誓句尊,须依真实六尊(瑜伽)——空性本尊、文字本尊、声音本尊、色本尊、手印本尊与相本尊。此亦见于《金刚摧灭续》(译按:汉译《佛说坏相金刚陀罗尼经》)所云:

  空性文字声音色 手印相等是为六

  复次,迎请智慧尊;行供赞、念诵等;由视(本尊与自身之关系)如主仆而得成就。《广大明觉自现续》云:

  本尊与行者 分别如君民

  《取一切种姓成就续》云:

  视为主师王 自身为奴仆

  密咒成就藏 取纳最殊胜

  至若后者(无相修持):唯交替观修二谛,以其融入清净所缘,离四边故,即不须缘有相本尊及种子字等显现而作观修。《决定与分别》云:

  显现空性次第立

  5、行者:分六种行——入于(佛乘)时机之行、食物之行、衣饰之行、清洁之行、观所缘境之行,及念诵密咒之行。《忿怒尊要续》亦云:

  星辰时令食衣洁 禁戒修行依此作

  《见宝鬘口诀集》云:

  专注尊身相 及意之标帜

  更复作诵修 所行即如是

  6、果者:谓能于七世中,证三佛部金刚持地,具佛三身与五智之体性。《忿怒尊要续》云:

  七世住于佛地中 三部怙主调有情

  ◇◇ 行续

  行续乘分三门:体性、词义及判别。

  初、(体性者,)见与修依瑜伽续,行则依事续,据此善巧方便而作修持,并由是得成就。《见宝鬘口诀集》云:

  俱依由是得成就

  二、(词义者:梵语)ubhaya 即兼、俱义,此即谓身与语外行、与内瑜伽乃平等兼行。

  《广大明觉自现续》云:

  行续者如是 见依瑜伽续

  行则依事续 是故名兼续

  三、行续之判别有六:1、入道复分二:一为灌顶,谓除水灌与宝冠灌外之杵、铃及名词等三种灌顶。《智慧明点续》云:

  杵铃名灌顶 更于行续说

  实际之入道,与第3之戒律,及第5之行,大要皆随顺事续;而第2之见与第4之修则大致与瑜伽续相合。《碧玉散布九平原》中云:

  彼等奉行兼续者 纵然随顺事续行

  见地则随瑜伽续 种姓见地故胜彼

  复次,《见次第》云:

  彼等奉行兼续者 向上取见下取行

  因见与修皆导向四佛部,此即行续较(事续)优胜之处。

  6、果者:于五世内,能证属四佛部中之金刚持位。四佛部者:指将事业部摄于宝部中。《忿怒尊要续》云:

  住四佛部金刚持地中

  而《遍作王续》亦云:

  于所生偏离 五世即无二

  ◇◇ 瑜伽续

  瑜伽续乘分三门解说:体性、词义及判别。

  初、(体性者:)视胜义无相法性加持为世俗显现之金刚界本尊,并主张由精勤于取善舍恶而成就果位。《道次第》云:

  不知法尔与平等 以智加持诸法净

  遂成金刚界显现 行者于中作取舍

  二、(词义者:)取自(梵文)yoga一字,因其重点或教授在于内瑜伽,故名为“瑜伽续”。《见宝鬘口诀集》云:

  重视瑜伽由是得成就

  三、判别有六:1、入道分二:前者指除(上述)五明灌顶外之第六种灌顶——金刚阿阇梨灌顶。《智慧明点续》云:

  不退转灌顶 显在瑜伽续

  另有第六灌 名阿阇梨灌

  后者为实际入道,依有相及无相等持而入。《遍作王续》云:

  执持瑜伽广庄严 乃以有相无相入

  2、见者:即二谛也。胜义谛者,一切法皆为光明或空性,其自性则远离戏论相。《摄真实续》(汉译《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云:

  诸法自性既光明 体性本始即清净

  世俗谛分二:倒世俗与前述(诸乘)相类;正世俗者,因谓于一切处显现诸法,乃证悟法性之加持,悉皆显现于金刚界坛城中,故非指凡夫自心相续所分别之种种显现。《忿怒尊要续》亦如是云:

  安住瑜伽乘当观 金刚界即色顶天

  《见次第》云:

  于此法界本智中 瑜伽续谓胜清净

  证悟加持现本尊 众生于中心迷乱

  《碧玉散布九平原》亦云:

  源自清净智界出 本觉见境二无别

  加持生起即本尊 金刚界尊为友伴

  3、戒律者,包括最高之五佛部共三昧耶。首先发菩提心,然后勤修三戒之学。复次,谓有十四别三昧耶——属毗卢遮那佛者三;不动佛与宝生佛各有四;属阿弥陀佛者一;而不空成就佛则有二。然《穷察幻匙》则谓有十三——以二不共三昧耶加上事续之十一三昧耶。其文云:

  瑜伽续守护分际 除前续部守护外

  尚有不共违戒者 饮一地水及共语

  4、修者,分“有相”与“无相”;前者,指以五现证及四神变而行四印之男女本尊瑜伽观修。《见宝鬘口诀集》云:

  不执外事,唯缘胜义不生不灭之男女本尊观修,令心识相续清净,行者因着重具四印圣色身之观修瑜伽而得成就。

  于生起誓句尊(三昧耶尊)及迎请智慧尊之后,应以戚友之道,视(本尊)为无善无恶。复应作供养、赞颂及念诵等。是以《广大明觉自现续》云:

  行者与本尊 关系如戚友

  此中五现证者:即通过空性、月轮、佛语种子字、佛心标帜,及(尊)身圆满等之现证菩提。四神变者:等持、灌顶、加持及供养。于《忿怒尊要续》云:

  离执月轮与佛语 标帜及身放收光

  定加持灌顶供养 即五现证四神变

  虽为修供诸事业 行者亦能生福德

  四印者,即于观修时之身、语、意及事业印契:佛身大印令第八阿赖耶识得成大圆镜智;佛语法印令第六意识得成妙观察智;佛意三昧耶印令第七末那识得成平等性智;事业印令前五识得成成所作智。如是四智,即行者所求现证及相应者。而(第五之)法界体性智,则为彼等之自性。

  后者(“无相”),于平等摄持之际,对无相之胜义自性,及由其加持所显现之本尊、亦即本智所显,皆无二无别。《金刚现》云:

  任运无二法界中 许为无上胜成就

  5、行者:以外在世俗行持(如洁净等)为助伴,由专注于本尊瑜伽而有自他二利之行。《金刚顶续》云:

  住于本尊静虑中 勿舍一切诸有情

  恒常思维诸佛陀 恒持供佛为殊胜

  6、果者:在三世内,能于广严刹土中证得具足三身及五智自性之佛果。《遍作王续》云:

  乐于瑜伽广严者 三世之中得解脱

  《心锁论》云:

  既净二取五习气 复以五智所显力

  猛趋广严净土已 五佛部果乃得集

  清净无生之法身 无生而作利他行

  具五部印受用身 圆利他行如菩萨

  百万俱胝应化身 随现六道而说法

  ◇ 方便内续

  复次,有方便内续乘。对此,《广大明觉自现续》云:

  内续三瑜伽 大无比无上

  是故分别为:“密续”大瑜伽、“教授”无比瑜伽及“口诀”无上瑜伽等三。

  此三者之差别,小宿氏尊者于答朗恰巴华(Glan-Ch”ab Bar-Ba)之问时云:

  大瑜伽显现为觉性之幻化;无比瑜伽则显现为根本觉之力用;无上瑜伽为觉性自显。是故,俱生喜金刚云:“分指幻化、力用与自显”。

  其意谓(三者)见地之差别:大瑜伽证知一切法乃心性“显空无二”之幻化;无比瑜伽证知一切法乃心性“界智无二”之力用;无上瑜伽证知一切法乃心性自显,即无始以来无生无灭之自生本智。达德(mDa”-Tig)与伦(Glan)等二师皆持此为最胜说。

  乔·恭布巴(sKyo Gong-Bu-pa)亦云:

  彼等重点各不同 大瑜伽以行为主

  无比瑜伽修为主 无上瑜伽见为主

  复次,若·慧光曾云:

  大瑜伽属生起,因以三等持渐次生起本尊。无比瑜伽属圆满,因圆满生起本尊,毋须依彼(三重生起过程)。无上瑜伽即大圆满,为无生,因已超越生起及圆满二次第故。或谓大瑜伽着重十类密续;无比瑜伽之着重程度较少;而无上瑜伽则离着重。

  据梅雅聪渣(Me-Nyags Khyung-Grags)所云:

  虽则皆…

《九乘见修行果差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