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乘見修行果差別▪P3

  ..續本文上一頁

  于此種種(佛乘),若先分別禁戒明覺外續乘,則《廣大明覺自現續》有雲:

  外續分爲叁 事行瑜伽續

  是即分爲事續、兼續(譯按:或譯兩俱續,即指行續)與瑜伽續。

  ◇◇ 事續

  事續分叁門:體性、詞義及判別。

  初、體性者,自勝義言,乃能證悟離四邊之清淨;自世俗言,依善巧方便,發願且精勤于外求(本尊賜予)成就。如《道次第》雲:

  不知無二平等故 事相次第交替修

  清淨法性即勝義 本尊功德爲世俗

  二、詞義者,(梵文)kriya 具“事”之義,因強調外事故。《後禅定廣釋》亦雲:

  此續名事續,以主身與語之事相故。

  叁、事續之判別有六:1、入道分二:能成熟本初入道(或灌頂)及所作入道。前者以水灌及寶冠灌而令弟子成爲堪能(受教)之器。《智慧明點續》雲:

  水及冠灌頂 共許于事續

  後者以沐浴、潔淨及叁清淨入(所作)道。《廣大明覺自現續》雲:

  入道叁清淨 沐浴及潔淨

  又,叁清淨者,同書雲:

  何謂叁清淨 本尊壇城淨

  實事愛樂淨 密咒等持淨

  2、見地:即二谛。《見次第》雲:

  實有即視爲勝義 世俗叁佛部壇城

  具本覺相作顯現 是無迷亂諸有情

  勝義者,謂心性即明空(雙運)之清淨本智,離有、無、顯現與空性等四邊,如《決定與分別(見燈論)》雲:

  自心即覺故離邊 此則無非是本智

  世俗分正與倒等二。倒世俗者,謂中觀宗以下(之宗派)所分別,亦正亦倒之一切世俗顯現;而正世俗者,謂能證悟法性,及能顯現爲叁部本尊壇城之功德。前書續雲:

  諸相能爲智引生 顯現莊嚴粗細相

  則于叁佛部壇城 悉皆視之爲清淨

  3、戒律者:《窮察幻匙》有十一誓句雲:

  叁寶與及菩提心 密咒手印不舍離

  金剛鈴杵亦不離 本尊上師亦如是

  此爲支分叁昧耶 根本叁昧耶有五

  不應眠臥高廣床 不食肉亦不飲酒

  蒜等辛葷亦不食 此即十一叁昧耶

  複次,《總儀軌秘密續》(譯按:漢譯《蕤呬耶經》)亦解說有叁共叁昧耶及十叁別叁昧耶等。

  4、修者:分“有相”與“無相”等二。至若前者,《忿怒尊要續》雲:

  修法性聲文色心 成就本智圓滿身

  是故根據事續,生起誓句尊,須依真實六尊(瑜伽)——空性本尊、文字本尊、聲音本尊、色本尊、手印本尊與相本尊。此亦見于《金剛摧滅續》(譯按:漢譯《佛說壞相金剛陀羅尼經》)所雲:

  空性文字聲音色 手印相等是爲六

  複次,迎請智慧尊;行供贊、念誦等;由視(本尊與自身之關系)如主仆而得成就。《廣大明覺自現續》雲:

  本尊與行者 分別如君民

  《取一切種姓成就續》雲:

  視爲主師王 自身爲奴仆

  密咒成就藏 取納最殊勝

  至若後者(無相修持):唯交替觀修二谛,以其融入清淨所緣,離四邊故,即不須緣有相本尊及種子字等顯現而作觀修。《決定與分別》雲:

  顯現空性次第立

  5、行者:分六種行——入于(佛乘)時機之行、食物之行、衣飾之行、清潔之行、觀所緣境之行,及念誦密咒之行。《忿怒尊要續》亦雲:

  星辰時令食衣潔 禁戒修行依此作

  《見寶鬘口訣集》雲:

  專注尊身相 及意之標幟

  更複作誦修 所行即如是

  6、果者:謂能于七世中,證叁佛部金剛持地,具佛叁身與五智之體性。《忿怒尊要續》雲:

  七世住于佛地中 叁部怙主調有情

  ◇◇ 行續

  行續乘分叁門:體性、詞義及判別。

  初、(體性者,)見與修依瑜伽續,行則依事續,據此善巧方便而作修持,並由是得成就。《見寶鬘口訣集》雲:

  俱依由是得成就

  二、(詞義者:梵語)ubhaya 即兼、俱義,此即謂身與語外行、與內瑜伽乃平等兼行。

  《廣大明覺自現續》雲:

  行續者如是 見依瑜伽續

  行則依事續 是故名兼續

  叁、行續之判別有六:1、入道複分二:一爲灌頂,謂除水灌與寶冠灌外之杵、鈴及名詞等叁種灌頂。《智慧明點續》雲:

  杵鈴名灌頂 更于行續說

  實際之入道,與第3之戒律,及第5之行,大要皆隨順事續;而第2之見與第4之修則大致與瑜伽續相合。《碧玉散布九平原》中雲:

  彼等奉行兼續者 縱然隨順事續行

  見地則隨瑜伽續 種姓見地故勝彼

  複次,《見次第》雲:

  彼等奉行兼續者 向上取見下取行

  因見與修皆導向四佛部,此即行續較(事續)優勝之處。

  6、果者:于五世內,能證屬四佛部中之金剛持位。四佛部者:指將事業部攝于寶部中。《忿怒尊要續》雲:

  住四佛部金剛持地中

  而《遍作王續》亦雲:

  于所生偏離 五世即無二

  ◇◇ 瑜伽續

  瑜伽續乘分叁門解說:體性、詞義及判別。

  初、(體性者:)視勝義無相法性加持爲世俗顯現之金剛界本尊,並主張由精勤于取善舍惡而成就果位。《道次第》雲:

  不知法爾與平等 以智加持諸法淨

  遂成金剛界顯現 行者于中作取舍

  二、(詞義者:)取自(梵文)yoga一字,因其重點或教授在于內瑜伽,故名爲“瑜伽續”。《見寶鬘口訣集》雲:

  重視瑜伽由是得成就

  叁、判別有六:1、入道分二:前者指除(上述)五明灌頂外之第六種灌頂——金剛阿阇梨灌頂。《智慧明點續》雲:

  不退轉灌頂 顯在瑜伽續

  另有第六灌 名阿阇梨灌

  後者爲實際入道,依有相及無相等持而入。《遍作王續》雲:

  執持瑜伽廣莊嚴 乃以有相無相入

  2、見者:即二谛也。勝義谛者,一切法皆爲光明或空性,其自性則遠離戲論相。《攝真實續》(漢譯《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叁昧大教王經》)雲:

  諸法自性既光明 體性本始即清淨

  世俗谛分二:倒世俗與前述(諸乘)相類;正世俗者,因謂于一切處顯現諸法,乃證悟法性之加持,悉皆顯現于金剛界壇城中,故非指凡夫自心相續所分別之種種顯現。《忿怒尊要續》亦如是雲:

  安住瑜伽乘當觀 金剛界即色頂天

  《見次第》雲:

  于此法界本智中 瑜伽續謂勝清淨

  證悟加持現本尊 衆生于中心迷亂

  《碧玉散布九平原》亦雲:

  源自清淨智界出 本覺見境二無別

  加持生起即本尊 金剛界尊爲友伴

  3、戒律者,包括最高之五佛部共叁昧耶。首先發菩提心,然後勤修叁戒之學。複次,謂有十四別叁昧耶——屬毗盧遮那佛者叁;不動佛與寶生佛各有四;屬阿彌陀佛者一;而不空成就佛則有二。然《窮察幻匙》則謂有十叁——以二不共叁昧耶加上事續之十一叁昧耶。其文雲:

  瑜伽續守護分際 除前續部守護外

  尚有不共違戒者 飲一地水及共語

  4、修者,分“有相”與“無相”;前者,指以五現證及四神變而行四印之男女本尊瑜伽觀修。《見寶鬘口訣集》雲:

  不執外事,唯緣勝義不生不滅之男女本尊觀修,令心識相續清淨,行者因著重具四印聖色身之觀修瑜伽而得成就。

  于生起誓句尊(叁昧耶尊)及迎請智慧尊之後,應以戚友之道,視(本尊)爲無善無惡。複應作供養、贊頌及念誦等。是以《廣大明覺自現續》雲:

  行者與本尊 關系如戚友

  此中五現證者:即通過空性、月輪、佛語種子字、佛心標幟,及(尊)身圓滿等之現證菩提。四神變者:等持、灌頂、加持及供養。于《忿怒尊要續》雲:

  離執月輪與佛語 標幟及身放收光

  定加持灌頂供養 即五現證四神變

  雖爲修供諸事業 行者亦能生福德

  四印者,即于觀修時之身、語、意及事業印契:佛身大印令第八阿賴耶識得成大圓鏡智;佛語法印令第六意識得成妙觀察智;佛意叁昧耶印令第七末那識得成平等性智;事業印令前五識得成成所作智。如是四智,即行者所求現證及相應者。而(第五之)法界體性智,則爲彼等之自性。

  後者(“無相”),于平等攝持之際,對無相之勝義自性,及由其加持所顯現之本尊、亦即本智所顯,皆無二無別。《金剛現》雲:

  任運無二法界中 許爲無上勝成就

  5、行者:以外在世俗行持(如潔淨等)爲助伴,由專注于本尊瑜伽而有自他二利之行。《金剛頂續》雲:

  住于本尊靜慮中 勿舍一切諸有情

  恒常思維諸佛陀 恒持供佛爲殊勝

  6、果者:在叁世內,能于廣嚴刹土中證得具足叁身及五智自性之佛果。《遍作王續》雲:

  樂于瑜伽廣嚴者 叁世之中得解脫

  《心鎖論》雲:

  既淨二取五習氣 複以五智所顯力

  猛趨廣嚴淨土已 五佛部果乃得集

  清淨無生之法身 無生而作利他行

  具五部印受用身 圓利他行如菩薩

  百萬俱胝應化身 隨現六道而說法

  ◇ 方便內續

  複次,有方便內續乘。對此,《廣大明覺自現續》雲:

  內續叁瑜伽 大無比無上

  是故分別爲:“密續”大瑜伽、“教授”無比瑜伽及“口訣”無上瑜伽等叁。

  此叁者之差別,小宿氏尊者于答朗恰巴華(Glan-Ch”ab Bar-Ba)之問時雲:

  大瑜伽顯現爲覺性之幻化;無比瑜伽則顯現爲根本覺之力用;無上瑜伽爲覺性自顯。是故,俱生喜金剛雲:“分指幻化、力用與自顯”。

  其意謂(叁者)見地之差別:大瑜伽證知一切法乃心性“顯空無二”之幻化;無比瑜伽證知一切法乃心性“界智無二”之力用;無上瑜伽證知一切法乃心性自顯,即無始以來無生無滅之自生本智。達德(mDa”-Tig)與倫(Glan)等二師皆持此爲最勝說。

  喬·恭布巴(sKyo Gong-Bu-pa)亦雲:

  彼等重點各不同 大瑜伽以行爲主

  無比瑜伽修爲主 無上瑜伽見爲主

  複次,若·慧光曾雲:

  大瑜伽屬生起,因以叁等持漸次生起本尊。無比瑜伽屬圓滿,因圓滿生起本尊,毋須依彼(叁重生起過程)。無上瑜伽即大圓滿,爲無生,因已超越生起及圓滿二次第故。或謂大瑜伽著重十類密續;無比瑜伽之著重程度較少;而無上瑜伽則離著重。

  據梅雅聰渣(Me-Nyags Khyung-Grags)所雲:

  雖則皆…

《九乘見修行果差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