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具生起及圓滿之叁相,然大瑜伽主要教授生起次第;無比瑜伽主要教授圓滿次第;而大圓滿則于此二者離整治。
結地譯師慶喜金剛(dPyal Lo-Tsa-Ba Kun-dGa”rDo-rJe)亦謂此乃(叁者)詞義上之差別。遍智法王龍青巴(于《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解》中)曾雲:
大瑜伽父續,乃善巧方便之自性顯現,所化者爲多具瞋毒及滯于戲論之徒。無比瑜伽智慧母續,乃圓滿次第之如實空性,所化者爲多具貪毒及樂于住心之徒。無上瑜伽爲無二之體性,所化者爲多具癡毒及勤事之徒。是故《廣大莊嚴》雲:
超越心者爲生起 具心髓者爲圓滿
極密勝者大圓滿
尊者于《心性休息》亦雲:
大瑜伽續修生起次第 修風以及方便道爲主
無比瑜伽修圓滿次第 修明點與般若智爲主
無上瑜伽主修無二智
◇◇ 大瑜伽
此中,首先以體性、詞義及判別等叁門解說大瑜伽乘。
初、(體性者:)其自性乃以善巧方便之生起次第爲主,于最勝谛之無分別義中,證悟與串習雙運(止觀雙運)而得解脫。
二、(詞義者:)(藏文)rnal-”byor chen-po一詞,乃源自(梵文)Mahayoga,謂大相應,因心與無二谛相應,是以較外瑜伽續更勝。
叁、大瑜伽之判別有六:1、入道,複分爲二:前者即灌頂。行四種灌頂,即除共瓶灌外,複加上叁種最上不共殊勝灌。《幻化網根本續附錄》雲:
阿阇梨秘密智灌 然後隨即爲第四
若瓶灌分作具利與具力二分時,則成五灌頂。《金剛業次第》雲:
由是類別遂有五 利力灌于一人故
後者爲實際入道,由叁等持而入,此謂大空瑜伽即智慧、虛幻悲心即方便、及粗細手印等。是故,(大瑜伽)乃主要教授生起次第之道。于此,《廣大明覺自現續》雲:
叁重等持爲入道
而《窮察幻匙》雲:
大瑜伽乘入道者 由叁等持次第入
2、見者:謂遠離戲論而顯現之覺性,勝義谛即法爾任運而成自性因,世俗谛即一切思維分別皆此覺性之力用,而自顯爲(佛)身與智壇城。彼二者不偏顯,亦不偏空,以其體性爲無分別平等故。若以世俗名言說“無分別”,則此“無分別”實離所行處,蓋已超越了別此(無分別)之所思境及所诠境。如《幻化網莊嚴道》雲:
殊勝無別平等性 雖以異名廣弘傳
其義實超言思境
複次,《道次第》雲:
爲不執于名相故 二常理中離思诠
3、戒者:密咒乘新譯派言“戒”者,謂所應護持之十四根本墮叁昧耶;及所應行之五肉及五甘露叁昧耶自性等,據此二者而作之行。
據舊譯派言,大瑜伽之叁昧耶共廿八。《窮察幻匙》雲:
大瑜伽守護分際 雲有叁根本誓句
及守二十五支分
“根本”者,爲身語意之叁誓句。至若“支分”,同書雲:
應行不舍及應取 應知與及所應得
4、修者:分主“修部”與主“續部”等二。前者包括智慧尊五種修部,即(一)依文殊四輪身方便修善逝身成就;(二)依馬頭金剛叁馬嘶方便修蓮花語成就;(叁)依真實唯一成就,即覺性及自生本智之真實意方便修金剛意成就;(四)修圓滿顯示輪涅一切法爲殊勝忿怒尊功德方便之甘露功德成就;(五)以主要教授普巴金剛威猛法儀調伏凶暴有情之方便,修普巴金剛事業成就。此外尚有叁共修部,即修(一)差遣非人成就;(二)猛咒詛詈成就;及(叁)世間供贊成就。
至若後者(即續部),一般將大瑜伽分爲父續、母續及無二續等叁部。如《密集》等父續,因其根據生起次第而強調方便分,及根據與此相關之圓滿次第而強調風息,故以“明空無別”之修持爲主。
而母續如《勝樂輪》、《喜金剛》及《真實意》等,生起次第之戲論漸少,此中,般若之圓滿次第則強調菩提心明點,故以“樂空無別”之修持爲主。
複次,如《幻化網續》等之無二續,爲生、圓雙運,以圓滿次第脈、氣、點叁者所生之樂、明、無念智之修持,尤以內在光明之殊勝本智爲上。
于此,修持乃據《幻化網秘密藏根木續》而言。由是,《叁次第》雲:
是故修持二區別 即爲有相修次第
以及無相真如性
是故遂有“有相”及“無相”兩種修持。
前者包括生起及圓滿二次第。生起次第者:即依叁等持漸次生起壇城爲主,觀修本尊與思維無別之修持。複再區分爲“勝解修”與“決定圓滿”二者。前者謂堅固等持雖不能得,但能于後分時之觀修中,以(特定殊勝)形式完成生起次第中儀軌支分之修持。後者謂屬于資糧道與加行道之有漏五瑜伽,及無漏四種持明。
圓滿次第者:即于自身上門中訓練與利用(脈、氣 點)之竅訣,及于下門中化現叁界之竅訣。是以《叁次第》雲:
依上下門具口訣
“無相”修持者,謂法性真如之等持。
5、行者:善巧方便之深處,已攝受一切輪回法,故可無執而行。《庫藏幻匙》雲:
生起次第大瑜伽 修行解脫與雙身
及用聖物五甘露 依大方便作行持
6、果者:于即生有或中有時,現證五佛身法爾任運之自性。《秘密藏續》雲:
唯此世尊勝自性 源自無別叁佛身
複以智海作莊嚴 于此生中決定得
複次,《智慧明點續》雲:
或于舍身後 無作得成就
◇◇ 無比瑜伽
教授無比瑜伽乘亦以體性、詞義及判別等叁門解說。
初、(體性者:)其自性爲以般若智能之圓滿次第爲主,由證悟與串習雙運于界智無二之義理中而得解脫。
二、(詞義者:)(梵文)Anuyoga(于藏文)翻作rjes-su rnal”byor,或隨類瑜伽。以宣說渴求般若道爲主故。
叁、判別者有六:1、入道,複分二:首爲灌頂,謂無比瑜伽壇城中,由外、內、成就、秘密等四(灌頂)所攝之叁十六灌頂儀軌。如《遍集明覺經》雲:
外灌頂與內灌頂 成就灌與秘密灌
各以十十一十叁 及二分而得圓成
或曰:源于上述根本叁十六之八百叁十一支分灌頂,乃九乘之灌頂。是故《灌頂義要略》有雲:
源自瑜伽等六乘 應作外灌如瀑流
複次,《灌頂義釋》雲:
十灌成菩提種姓 十一灌成秘密義
十叁許爲大上師 二灌圓滿九乘灌
或難曰:“何以此等皆成無比瑜伽之別灌頂(而無比瑜伽只乃九乘之一耳)?”此說實無過失。因得衆多博學上師之開許,彼等皆能如理于九乘次第,則自可立名爲九乘灌頂。而演說《遍集明覺經》之凡庸者,其見地則實無基礎(可說彼等確爲九乘之灌頂),若以其見地正確,則豈非須承認較上之無上瑜伽灌頂彙集于此無比瑜伽灌頂中?此則成大過失也。舉例而言:外續中不見有內(續)之不共佛典語言,是以大持明伏藏主洲尊者(gTer-bDag Gling-Pa)雲:
無比瑜伽根本儀 及余八乘細別法
二者觀待若相混 無比性相雲何分
因尊者之見與前(衆多博學上師)所立相同,故無過失。
後者爲所入,即能入界智無二之道。《遍作王續》雲:
無比所謂無別者 即入法界本智門
若問如何入,則以圓滿次第之法,而非以生起次第之法。《心鎖論》雲:
無生法界即本智 本智明覺亦法界
無二化現之大樂 則非以次第而入
萬法一切手印中 有若魚躍出水面
萬法大印當下見
2、見者:一切法即自心,即普賢佛母之清淨虛空,具無生及離戲論之自性;亦名本始壇城。于此,《密意總集經》雲:
心所露者皆空性 由露所露複盡空
此無生(法性),于一切法相中無休息,實即化成自生光明壇城之明覺,名爲本智普賢或自性法爾壇城。同書雲:
尋伺不見遍處現
此二壇城所顯無分別之體性,實即衍生界智無二之大樂,即菩提心之根本壇城。如上書亦雲:
密咒道者即真實自性,于中顯與不顯皆無二,且于無二中解脫,而亦不緣中道。
是故,一切法于叁壇城無分別自性,即菩提心之根本壇城中,乃視之爲本初佛。(同書)複雲:
諸法自性既爲一 本佛大樂無生滅
叁壇城中無能所 本初任運自圓成
《碧玉散布九平原》雲:
普賢佛母虛空中 即萬法中壇城現
普賢壇城本無生 說之爲現原非現
父母以及其子孫 無上大樂自圓滿
更有謂普賢佛之化現,其無礙力用現起成本尊身。《密意總集經》雲:
普賢本始開顯大圓滿 于外內密莊嚴壇城中
萬法無非清淨雙尊界
《庫藏幻匙》雲:
無比瑜伽圓滿次第中 說蘊處界無生圓滿相
亦即雙尊父母之壇城
3、戒律者:《密經集義》雲:
持于基位諸誓句 爲能約束叁門故
乃對根本支分等 善加守護與證成
由是,遂有以叁門(身語意)守護及證成之根本與支分叁昧耶等。
若區分此等叁昧耶,則據《密意總集經》第六十六品,謂有九異門:此即四關鍵決定誓句;二十八共誓句;四超勝誓句;二十叁禁戒誓句;二十成就誓句;四行道相續誓句;舍離五魔;摧毀四敵及見地誓句。
若統攝之,則有“無守護分際頓得之誓句”及“具守護分際漸得之誓句”兩類。《密意總集》雲:
于守護中無所守 法性誓句最爲上
又雲:
此等誓句最希有 以其不共于衆故
爲諸弱于信受者 遂有守護之分際
4、修者:《密經集義》雲:
方便智慧爲體性
是故(修持)具方便道及解脫道二:前者謂(身之)上門四輪或六輪之瑜伽,及依于(雙身本尊)下門二密竅之等至(即“定”)生起俱生本智之方便。如前書雲:
諸般化現之源等 由此口訣方便入
至若後者(即解脫道):複分義莊嚴及標幟之示現二者:義莊嚴謂遠離戲論之無分別等持,此即由任運自然之如如法性藏、遠離能所而修之定也。于此《密意總集經》雲:
既于如如法性中 安置如是之心識
于此離戲任運中 遂有堅固念相續
標幟之化示,謂具戲論之本尊等持,即只持密咒;及如魚躍出于水面,同時強調情器世界爲本尊壇城分明顯現之觀修。《庫藏幻匙》亦如是雲:
無比瑜伽無生觀 唯誦心咒圓滿藏
而《遍集明覺經》雲:
清淨萬法父母壇 大種造色自圓成
至于決定圓滿觀修之道,通體而言,分有漏及無漏二者:前者具思欲樂瑜伽觀行及辨大姓瑜伽觀行;後者具大休息瑜伽觀行、得大授記瑜伽觀行及全大勇瑜伽觀行。
5、行者:通體而言,無比瑜伽之行,乃以平等性爲主。《庫藏幻匙》雲:
圓次無比瑜伽者 圓滿受用界與智
若複細分之,則有叁種行:加持、降伏與方便。《密意總集》雲:
加持降伏以及方便行 如空如王及如滅火水
6、果者:于一世內,現證無分別與法爾任運之二十五果法體性。此即大樂身,亦即四佛身之自性。《殊勝明點續》雲:
光明心性即大樂 法界本智無二故
以此而作觀修者 今生能得現證果
而《庫藏幻匙》亦雲:
無比瑜伽密乘者 無有障難一世中
決定能登正覺地
◇◇ 無上瑜伽
口訣無上瑜伽乘以體性、詞義及判別等叁門解說。
一、(體性者):即本始正覺勝義谛能無間解脫之方便,且具離取舍希疑之自性。
二、(詞義者:)(梵文)Atiyoga(于藏文)翻作 shin-tu rnal-byor,即無上瑜伽,因其爲生、圓二者之最究竟圓滿次第,亦爲諸乘之顛頂故。
叁、判別者有六:1、入道,複分二:首爲灌頂,謂能成熟之明力灌頂等;次爲所入即以“不入一切”而入道。《遍作王續》雲:
于法既無所作故 是以無修整而入
2、見者:主張輪涅萬象所攝一切法,即無修整之本始正覺勝義谛,具廣大明點、法身,即自生廣大本智之體性。《金剛薩埵大虛空》雲:
無整解脫自生智 由是顯示解脫道
《大金翅鳥》雲:
自生本智即如是 遍住而離諸分別
3、戒者:不可逾越“無”及“平常”等誓句。《窮察幻匙》雲:
無上瑜伽誓句者 亦即爲無及平常
複有唯一及任運 彼義不應有逾越
4、修者:《無上廣大莊嚴》雲:
持心識則有心部 持虛空者有界部
離求次第口訣部
由是,遂有“明”“空”二入,即法身境界之心部;入于無作及無修整法性境界之界部,與入于本始解脫,複離取舍法性境界之口訣部。
一般而言,大圓滿傳統之修習,涵括二部:立斷(譯按:音譯爲“且卻”Khregs-Ch”od)與頓超(譯按:音譯爲“妥噶”Thod-rGal)。《珍珠寶鬘續》雲:
修持立斷與頓超
前者(立斷)謂入根本清淨見地而不動之境界。《大金翅鳥》雲:
任運而住由是立
俱生喜金剛阿阇梨雲:
心之自性即本初佛陀 心如虛空無生複無滅
既證諸法平等性正谛 無有尋求而立是觀修
如此觀修,遂有四次第之道:
“安住”“不動”“平等”及“任運”
至若頓超:由依六門要、四所顯漸次現起(而得果)。此(四)爲:現見法性顯現、覺受增長顯現、明體進詣顯現及窮盡法性顯現。
5、行者:因任何顯現,皆爲法性幻化生起,是故行持上無有取舍。《金剛薩埵大虛空》雲:
既無所作業即空
而《庫藏幻匙》雲:
無上瑜伽乘行者 依于見修生機力
具力而行如瘋子 一切所行皆無礙
6、果者:當下住于法爾圓滿普賢地而到彼岸。由得四決定見之究竟分際,輪回遂解脫于涅槃中。《窮察幻匙》亦雲:
無上密果大圓滿 本始寶藏即善提
無得之果自成熟
————————————————
歲次丁醜正月初二後學許錫恩譯竟。願以此少分功德回向一切有情令善妙增長。圓滿吉祥
《九乘見修行果差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