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乘差別廣說(義成甯波車)

  《九乘差別廣說》

  義成甯波車 造

  許 錫 恩 譯

  編按:本篇摘自義成活佛(Tulku Thondup)之《大圓滿修習》(The Practice of Dzogchen,原名Buddha Mind,Snow Lion版,譯時蒙Snow Lion出版社書面授權)第一部份第一章至第五章。此書原分兩部份,第一部份爲九乘教法概論及大圓滿重要祖師生平簡介;第二部份爲龍青巴尊者大圓滿著述之精華撮要。本篇所引甯瑪派曆代祖師論著片段,絕少見于漢土書籍,故甚具參考價值。

  引論

  西藏大乘佛教有四大宗派,甯瑪派興起于公元七世紀,于九世紀之際,由蓮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寂護論師(Santaraksita)與藏王赤松德贊(Khri-Srong lDe-bTsan)所確立;噶朱(bKa”-rGyud)及薩迦(Sa-sKya)兩派分別由瑪爾巴法慧譯師(Mar-Pa Ch”os-Kyi Blo-Gros 1012-1099)及款·至寶王(”Khon dKon-mCh”og rGyal-Po 1034-1102)于公元十一世紀時所創立;格魯派則爲宗喀巴大士(rJe Tsong-Kha-pa 1357-1419)于公元十四世紀所創立。經教(mDo)方面,四派相異之處,主要只在于各別尊崇不同經典及其演繹之道;就密續(rGyud)而言,甯瑪派不共教授主要于九至十一世紀此一時期傳入、翻譯並弘揚于藏土,被稱之爲“舊密”(sNgags rNying-Ma)。其它叁派,均有共通之密續,而此等于十一世紀或以後方抵藏土之密典,則被稱爲“新密”(sNgags gSar-Ma)。甯瑪派實爲最古老教派,亦爲其它宗派之母。據甯瑪派傳統,全部佛法顯密教授可判爲“九乘次第”(Theg-PadGu)——

  顯 叁 乘:聲聞乘(梵:Sravakayana;藏:Nyan-Thos),屬小乘;

  緣覺乘(梵:Pratyekabuddhayana;藏:Rang-Sang-rGyas),屬小乘;

  菩薩乘(梵:Bodhisattvayana;藏:Byang-Ch”ub Sems-dPa”),屬大乘。

  外密叁乘:事密(梵:Kriyayoga;藏:Bya-rGyud);

  行密(梵:Caryayoga;藏:sPyod-rGyud);

  瑜伽密(梵:Yogatantra;藏:rNal-”Byor rGyud)。

  內密叁乘:大瑜伽(梵:Mahayoga;藏:rNal-”Byor Ch”en-Po);

  無比瑜伽(梵:Anuyoga;藏:rJe-Su rNal-”Byor);

  無上瑜伽(梵:Atiyoga;藏:Shin-Tu rNal-”Byor)。

  甯瑪派之不共教授即叁內密,尤其是無上瑜伽。九乘次第中各各層次,絕非宣示互相矛盾之理論,或引得不同果位:彼等實爲修行道上之過程而已,能直接或間接令(行者)證悟而成正等覺。因修行人根器利鈍不同,部份行者須由層次較低之次第起修,依其證量逐級而上。于某一次第娴熟後,再進而修習更高次第。有等利根行者,因夙生之業力,能直入最高次第,如無上瑜伽,甚至能即身而得佛果。是故,引導天賦極高之人自普通教授起修,固爲浪費生命、精力及機會;反之,(鈍根者)由較高次第之教授起修,不獨無所利益,兼且實爲錯誤。因此,欲入各別修習之門,重要在量力而爲,及能得睿智上師指導。

  聲聞乘之見地,在于證悟“人我空”。其目標乃能斷(苦),及得一己之寂靜與快樂。其修習乃遵行“八別解脫律儀”。其觀修乃將己心住于“止”,及“觀”四谛與其十六差別(十六行相)。其果位成就爲“士夫八次第”(譯按:即四向四果,如預流向、預流果等);第八次第即證阿羅漢位。

  緣覺乘之見地,乃體悟人、法二我皆空,然心之刹那無間(相續)則爲實有。其目的在憑自力而得辟支佛之阿羅漢位。其修習乃奉行八別解脫律儀任何一支。行者之止觀,乃修“四谛十六差別”,尤其更順逆觀“十二緣起”。其果亦證阿羅漢位。

  菩薩乘之見地,乃體悟一切法空。其目的爲度盡一切有情成正等覺。主要修習爲六波羅蜜多: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及般若。行者修“叁十七菩提分”以觀“二無我”及“四道”(譯按: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其果以“二身”得成正等覺:行者既得無色身,亦得色身以利益衆生。

  ◇ 顯密之分別

  蓮花業緣力尊者(Padma Las-”Brel rTsal)于《大圓滿龍青心髓前行導引·普賢上師口授筆記》中,闡釋顯密分別如下:

  《叁理趣燈》雲:

  果共離無明 少難多方便

  利根爲主故 密乘最殊勝

  顯密二乘,雖有相同之果位成就,即成正等正覺。(但密乘)于得果具有殊勝方便,即:離無明之殊勝“見”;攝無數善巧方便之殊勝“修”;行持殊勝而無困苦,行人屬利根等……。

  甲、因乘(顯乘)了知:(一)法性(即勝義谛)乃離戲論之八不,然而,因乘不能證悟法界與本智雙運如實自性;(而密乘)則遣除(此無明),體證“界”“智”雙運自性。是以密乘不昧于法性之見地。(二)因乘了知一切法(即世俗谛之有)緣生如幻自性,然而昧于不能了知(法)即(佛)身及本智,(而只能了別其爲)不淨之幻化。金剛乘(密乘)了知(一切皆)爲(佛)身與本智之遊戲、“界”“智”無二之真實義、二谛無二及無上法身。由是,以離無明故,(密乘)遂更殊勝。

  乙、(密乘之)殊勝修持,乃在于二次第:方便之生起次第及智慧之圓滿次第。

  丙、行持殊勝而無困苦:因乘無不必舍棄所貪外境而能得證悟之道。(密乘)既能用所貪之境爲(修學)之道(而不必舍棄),于自在及樂境中保任心識,行者遂能即生以此孤身得證金剛持位。

  丁、行人屬利根殊勝:密乘修習,乃爲具有超凡根器之特殊行者而立,此根器之共(處),在于具有能生正覺之殊勝五力;其不共(處),乃在其體證金剛乘甚深見地之智慧,及具有“無畏(密乘)沈重事業”之堅強信力。

  大乘顯密二乘之目標,同爲求得正覺。但在方法上二者則有所不同。密乘行者之見地,爲因果無別;五大顯現即五佛部部妃,而五蘊顯現則爲五佛部部主;部尊表五根本智,情器世間則如諸佛及其剎土之清淨。

  密乘行者既視一切法皆清淨,情器世間即是本尊及本尊剎土,故能于二谛相融中得一切法樂。顯乘行者,則仍有染淨善惡之別,故不能取一切世法爲修持,而密乘行人則能轉一切作修持方便。

  內密之見地,尤其無上瑜伽,爲究竟因果無別。外密雖雲比顯乘教授較爲重視“無別”,而內密于此見地上又比外密更爲殊勝。因此,顯乘亦名“因乘”,意即行者所修乃成佛之因;而密乘則名“果乘”,蓋藉灌頂力,則能體證情器世間即是本尊與佛剎,由是逐步修持,即能證悟圓滿。密乘行者以叁身爲修行道之甚深善巧方便,于極短時間內解脫,得成佛果。

  密續,乃將無明與煩惱轉化爲如來藏與諸佛功德。但此“轉化”,不同近世學者所雲,由一物變成另一物,如點鐵成金;而實乃將受汙染之物淨化、圓滿還原于其真實境界。

  密乘教授,須由具利根及極善業之人信解奉行。龍青巴尊者(Klong-Chen Rab-”Byams 1308-1363)于《如意藏論釋·白蓮花》中,概述顯密教授之分別如下:

  顯宗菩薩乘(或大乘)之教授,謂衆生皆有如來藏。以如來藏爲種子,複以積集福德與智慧二資糧之修習,經無數世後,如來藏(種)將盛開,而終能成正等正覺。由于強調因果相續,故名“因乘”。

  密乘見地(即因果無別)則謂如來藏已本來具足圓滿于一切有情中,如日之有光,此爲 “能淨之基”;而能障如來藏之八識及其所變現,如雲,此爲“所淨”。生起、圓滿二次第之灌頂及止觀,則可清淨罪障,使功德光明遍照,如風驅雲散,此則爲“清淨之果”。當下,往昔煩惱汙染既滅,雖則阿賴耶之名言、習氣等悉已轉化(成佛果及其功德),然其顯現實乃無差別相續之相。《喜金剛密續》雲:

  衆生即是佛(就自性而言)

  但爲外障蔽

  外障若清除

  衆生仍是佛

  顯密教日尊者(mDo-sNgags bsTan-Pa”i Nyi-Ma)曾雲:據甯瑪派先賢所說,認爲顯密二乘于空性見(即勝義谛)並無不同,所不同者僅爲對現象(即世俗谛)之見地。其《見地與教派要義炬注疏·妙音密意莊嚴》雲:

  根據舊譯甯瑪派之見地,顯密二乘于勝義谛空性(見)並無不同。蓋中觀宗之畢竟空性,與大瑜伽所言之大平等性,無上瑜伽所言之勝義普賢佛母、法爾壇城、本來清淨等,皆是同一意義。另如密彭尊者(Mi-Pham 1846-1912)之《定解寶燈論》所雲:

  天竺聖月稱 藏土法賢師

  意趣都如一 說本淨即空

  唯若就相邊而言,則大瑜伽所雲:凡所有相本質光明,即大清淨之世俗谛;無比瑜伽所雲:一切相即普賢王如來,亦即叁身壇城;及無上瑜伽所雲:(一切相)皆爲甚深心識明相【腳注:原文爲“基之明相”。此中之“基”,即指凡夫藏(阿賴耶與如來藏)。今譯爲心識,實指心識狀態。】,亦即法爾所成之壇城。上述諸見地,乃至所述名相,顯乘皆付厥如,故知顯密二乘對世俗谛之見地,實有天壤之別。

  ◇ “密” 之定義

  “密”(Tantra)一詞解作相續。索波丹達尊者(Sog-Po bsTan-Dar)于《功德藏述記·能解金剛結之金針教授》中雲:

  《金剛頂續》雲:

  密續相續義 輪回即密續

  涅槃後密續

  “密續”,視乎輪、涅二者之關系——有如琵琶弦線之相續——而有叁分:(一)如來藏乃根分之…

《九乘差別廣說(義成甯波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圓滿祖師遺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