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之智慧。是故,此乃本然自在,不依于能作或所作之因及其他因緣,如虛空體性。此乃無變呈現,是故本初佛普賢王如來,證悟此法爾自成根本智成佛,非有所生起,亦不藉他緣如積資糧及聞思等。
◇ 大圓滿之如來藏與瑜伽行派之分別
大圓滿視本覺爲自覺及自光明,然因其乃離戲論及無生故,因而勝于瑜伽行派所極成之“識之自覺及自光明”。龍青巴尊者于《法界藏》中雲:
(大圓滿中)證悟能所非有之本覺體性,名爲法爾生起根本智。然而,大圓滿不言其爲“自覺”及“自光明”,如瑜伽行派(唯識宗)所主,其故乃因(根據大圓滿)內與外既非有,是以不立(本覺)爲內在心識;亦無自與他,故不立爲自覺;能緣與所緣亦從來無有,故不立離此二邊;亦非爲“受”與“覺”之外境,是故不立“受”爲無二。既無心與心所,故(本覺)非爲自心;亦非現爲光明或非光明,故不立爲自光明;以超越覺與非覺,故無所謂覺。此名爲大圓滿離一切邊見。故雖視之爲“自生根本智”、“覺心”、“法身”、“廣大法爾成就法界”及“赤裸自光明本覺”,此等名相實只爲表示方便而已。須知(大圓滿)自體性乃無可言诠,否則,若只觀字面意義,則不能理解其與唯識宗所述之“自覺識”、“自光明”及“能緣所緣無二”等之區別。
◇ 大圓滿與中觀之分別
中觀將顯現與空性加以區別,而特別強調空性概念。大圓滿自心識中區別根本覺,此即清淨及心性,由是現證及圓滿此赤裸覺性,同時亦證悟離分別與邊見之勝義谛。龍青巴尊者于《法界藏論釋·經義寶庫》中雲:
自性大圓滿中,大部份體認離邊見之法,與中觀應成派相似。然而中觀家以空性爲要點;(大圓滿)則依于無生無滅、本始清淨之赤裸根本覺,而加以體認,並觀由此而生之一切法皆離邊見如虛空。
無畏教日尊者于《大圓滿》一書中雲:
《法界藏》等稱許中觀應成派之見地。故(大圓滿)于界定所破境時,依應成派。然而(應成派)既將顯現與空性區分,複認知無所許而破之空性,雲此即爲顯現與空性之分別,或空性之遮撥。此實乃仍住戲論而見修之法。彼宗更謂行者若先持戲論分別見地,複以觀修而得其覺受,則將如其所雲:“樂、明、心無念成熟。”而大圓滿傳統,則以根本覺爲道,只許根本覺。亦不落戲論,蓋戲論即心識,于將心識及根本覺分別後,即于根本覺上觀修。
雖然純粹之大圓滿並不修氣入中脈,但此修習比諸密續教授更爲有效及直接。金剛勝根歡喜力尊者(rDo-rJe dBang-mCh”og dGyes-Pa rTsal)于《基心察義·大圓滿根道果之分別智慧光》中雲:
彼執于方便道者認爲:“無論大圓滿道如何殊勝,然若不依氣入中脈之法,則其證悟,不能勝于中觀派(所教授)之覺受。”此類謬見,皆源于不明要義所在:引氣入中脈之唯一目的,乃以此(爲方便)而激起本始智,(大圓滿則爲直接證悟本始智)。
◇ 大圓滿之殊勝
無畏教日尊者于《大圓滿散記》中雲:
大要言之,大圓滿之教授,深廣殊勝,然其要義,乃在于了知本覺,如《功德藏》所雲:
超越心識之本覺 自性大圓滿所專
尊者續雲:
心識種種(相),現起如本覺之自力,而此實非本覺。否則,心識與本覺之分別,徒落于說本覺分別與本覺而已。
《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謂本覺超越八識:
超越八識遍計、诠表及因緣之本覺法性,即自性大圓滿根本智之呈現。
此亦超越心與心所:
于大圓滿中,行者住于法爾而生根本智之自性相續境界中,將心與心所清淨而入于法界,此乃超越心識及離于行持,無作意亦無修整。是故力用所顯之刹那汙染亦法爾隱沒。
◇ 甯瑪派與苯教
有等學者謂甯瑪派教授與苯教混雜,蓋二者有甚多共通之經論與教法。以下所述,主要依據佛教史家之論著。苯敦(Bon)乃西藏先于佛教而有之本土宗教,其創始者乃哲人辛饒彌窩車(gShen-Rab Mi-Bo-Ch”e)。關于其時代,有不同說法。據有等苯教說法,謂其早于釋迦牟尼甚多,有數世紀之遙;有等則謂與釋迦同時;亦有謂後于釋迦。辛饒祖師生于象雄(譯按:今名祥雄Zhang-Zhung)之沃莫隆仁(A”ol-Mo Lung-Ring),後來入藏宏揚苯教教法。岡底斯山(Mt. Tise)及無熱池(Lake Manasarowar)皆位于象雄。七世紀時,象雄成爲藏地西部阿理(mNga”-Ris)區一部份,後曾改名爲古格(Gu-Ge)。
最初,藏地苯教似乎只崇拜自然或自然之神祗。其後則並入主要爲佛法之其他教法。以下所述苯教史綱要,乃取自(土觀)羅桑卻季尼瑪(Blo-bZang Ch”os-Kyi Nyi-Ma 譯言善慧法日1737-1802)所著之《土觀宗派源流》(全名《講述一切宗派源流和教義善說晶鏡史》)。據其所雲,乃按照止貢怙主(”Bri-Gung sKyob-Pa 1143-1217)之《正法一密意趣》。據此,西藏苯教之早期曆史可分爲叁階段:
一、湧現苯——起初,藏地之苯教,只作鎮壓鬼怪、供祀天神及爲人家行房竈之法事等叁事而已。除此以外,苯教並無見地方面之說法。此時苯教名爲“黑力派”苯教。
二、遊走苯——吐蕃王朝(127B.C.-901A.D.)四十一位贊普,其中第八位名爲支貢贊普(Gri-”Gum bTsan-Po 譯按:意譯爲“刀下死者”)。于其駕崩時,鄰近地區如克什米爾、象雄及勃律之苯教師,傳入諸如顯現神力、預言未來及超薦亡靈等苯教法術。
叁、翻譯苯——此派大約于赤松德贊王(790-858A.D.)時代興起。當佛菩提(rGyal-Ba”iByang-Ch”ub)受王命從佛教大德寶勝(Rin-Ch”en mCh”og)學法時,佛菩提陽奉陰違,將多種佛典改譯成苯教之書。朗達瑪(
.-901A.D.)滅法後,後藏娘堆(gTsang Nyang-sTod)人名爲辛古魯迦(dgSher-rGur Klu-dGa”),將大量佛經改譯爲苯教名相。稍後,又有名爲窮波苯徒(Khyung-Po Bon Zhig)等衆,亦將大量佛典以苯教名相改譯之。翻譯苯亦名爲“白力派”苯教。
因此,苯教之經典,有許多實爲佛經之移花接木。善慧法日尊者續雲:
苯教法類,有全部《甘珠爾》之代替品(《甘珠爾》記載佛陀所說之法,西藏文,共一百一十卷)……。(苯教)經典中,亦有無常、業果、慈悲、菩提心、六波羅蜜多等零碎之教授,亦建立五道、十地、叁身等理論;至若灌頂、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住律儀叁昧耶戒、開光、火供、修供壇城、超渡亡靈道場等,類似佛教作法之事項亦甚多。其說法形式上與佛法多有雷同之處,但不同之處亦不少。如佛法說“正覺”,苯教則名爲“耶辛”;“法身”名爲“苯身”;“般若佛母”名爲“薩智耶桑”;“報身”名爲“衮杜桑布”(“普賢”之音譯);“化身”名爲“斯巴些布”;“阿羅漢”名爲“辛賽”;“菩提薩埵”名爲“雍中心巴”;“上師”名爲“溫色”;“空性”名爲“阿麥尼”等。
據佛經言,佛法以不同形式出現及教授,以利益後人,而正法之唯一目的乃在利益衆生。是故不可謂佛教化身爲苯教教授乃非理。蓮花尊勝尊者(Padma rNam-rGyal 十九至二十世紀間)于《白蓮池論》中數引佛典具說如下:
《華嚴經》雲:
具福種姓子!如來化身無量,以不同色聲化現調伏有情。
《妙臂經》雲:
佛性雖離嗔與執 爲利貪衆現貪相
調伏忿衆現忿相 具方便師我頂禮
《金剛網續》雲:
不論何形相 苟能調衆生
佛必現此相 有如摩尼寶
不論何方便 苟能律有情
以此最方便 開演諸教授
有等甯瑪派伏藏明顯表示佛學大德及教法如何示現爲苯教與苯教師。蓮花尊勝尊者于《白蓮池論》中續道:
法自在上師(Ch”os-dBang 1212-1270)于南卡真(gNam-sKas Chan)地所發之(伏藏著作名爲)《誨量》中雲:
彼于金剛座定中① 觀音啓示往西藏【腳注:原著疑此“彼”即指蓮花生大士。】
苯教勢大難弘法 遂現辛哈俄卡身
示密相予法王妥② 令心向法別善惡【腳注:指六世紀初時的藏王妥托聶(Thothori)。】
由大伏藏師界光藏尊者(Klong-gSal sNying-Po 1625-1692)所取出之《教誨遺命》中,尤指出:
彼③【腳注:同前指蓮花生大士。】于欲往象雄時,曾先觀察之,遂知象雄只有苯教可以調伏。彼遂與自光明眷屬至該地而作此言:“善男子谛聽:吾父乃念智虛空,吾母乃具光熾燃母,吾大兄乃壽灌持明。吾乃法爾生自勝義苯,即不動界。”彼遂大開離常斷二邊無量教授之門。共有十八萬有情得解脫。
若細思之,佛法示現爲苯法可以叁點證成:一、觀世音菩薩曾發心調伏所有堪調伏之藏土有情;二、苯教行者亦具如來藏法身,同時于勝義清淨自性傳承中亦無有不同;叁、若此等教授不以此(苯)方式而傳,則該等有情定難以訓誡,而(佛)事業亦不能圓滿。以苯教伏藏面目而出之佛法,乃由蓮師爲後世徒衆所封藏。當時機已至,真實(佛教)伏藏師如北岩法系之持明雕翎尊者(Rig-”Dzin rGod-Kyi lDem-”Phru-Chan 1337-1408)乃發取伏藏而授予苯教徒。《教誨遺命》雲:
佛苯伏藏醫星藝 苟與心性對機者
佛乃藏諸山岩寺 浮屠碑石與大樹
卵石宮殿窟穴內
敦珠甯波車無畏智金剛尊者(bDud-”Joms Rin-Po-Ch”e ”Jigs-Bral Ye-Shes rDo-rJe 1904-1987)于《甯瑪派教法史…
《九乘差別廣說(義成甯波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