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乘差別廣說(義成甯波車)▪P5

  ..續本文上一頁藏。據不動壽灌大聖尊者之《天鼓譬喻論》所載,界部部份主要密續如下:

  一、《大界無央王》(Klong-Ch”en Rab-”ByamsrGyal-Po)

  二、《普賢大虛空》(Kun-Tu bZang-Po Nam-mKha”i-Ch”e)

  叁、《明覺自力現升》(Rig-Pa Rang-rTsal Shar-Ba)

  四、《教誡衆輪》(gDams-Ngag sNa-Tshogs ”Khor-Lo)

  五、《聖道莊嚴》(”Phags-Lam bKod-Pa)

  六、《金剛薩埵虛空邊際平等》(rDo-rJe Sems-dPa Nam-mKha”i mTha”-Dang mNyam-Pa)

  七、《智慧密炬》(Ye-Shes gSang-Ba sGron-Ma)

  八、《寶輪》(Rin-Po-Ch”e ”Khor-Lo)

  九、《智慧秘密》(Ye-Shes gSang-Ba)

  十、《智慧圓滿》(Ye-Shes rDzogs-Pa)

  十一、《菩提心普作淨耳說法》(Byang-Ch”ub Kyi Sems Kun-La ”Jugs-Pa rNa-Dag sTon-Pa)

  十二、《菩提心金剛散光》(Byang-Ch”ub Kyi SemsrDo-rJe A”od-”Thor)

  丙、口訣部之密續,主要由無垢友班智達及蓮花生大士傳入西藏。

  茲據不動壽灌大聖尊者之《天鼓譬喻論》及蓮花業緣力尊者之《大圓滿上師心要釋》中所言,口訣部亦分作“絕密”及“心髓”二支分部。主要密續如下:

  (一)十七續(rgyud-bcehu-bdun):

  一、《圓滿自生》(rDzogs-Pa Rang-Byung)

  二、《無字》(Yi-Ge Med-Pa)

  叁、《明覺自現》(Rig-Pa Rang-Shar)

  四、《明覺自解脫》(Rig-Pa Rang-Grol)

  五、《寶積》(Rin-Po-Ch”e sPung-Ba/sPud-Pa)

  六、《舍利熾燃》(sKu-gDung ”Bar-Ba)

  七、《聲應成》(sGra Thal-”Gyur)

  八、《吉祥具妙》(bKra-Shis mDzes-lDan)

  九、《金剛薩埵心要鏡》(rDo-rJe Sems-dPa”sNying-Gi Me-Long)

  十、《普賢心鏡》(Kun-Tu bZang-Po Thugs-Kyi Me-Long)

  十一、《紹介嚴飾》(nGo-sProd sPras-Pa)

  十二、《珍珠寶鬘》(Mu-Tig Rin-Po-Ch”e”i Phreng-Ba)

  十叁、《普賢六界》(Kun-Tu bZang-Po Klong-Drug)

  十四、《熾燃炬》(sGron-Mma ”Bar-Ba)

  十五、《日月和合》(Nyi-Zla Kha-sByor)

  十六、《獅子力圓》(Seng-Ge rTsal-rDzogs)

  十七、《摩尼鑲嵌》(Nor-Bu Phra-bKod)

  (二)二部其它主要密續:

  一、《一發忿怒母》(Ekajati Nag-Ma Khros-Ma)

  二、《光界熾燃》(Klong-gSal ”Bar-Ma)

  口訣部中之絕密部,複有兩類經典。據蓮花業緣力尊者于《如長流之教日·耳傳教授精要》所雲,第一類涵括《十七續》及《忿怒母續》教法要點之心髓教授,因爲由無垢友傳入西藏,故稱《無垢心髓》(Vima sNying-Thig)。第二類涵括《光界熾燃續》教法要點之心髓教授,則由蓮花生大士傳入西藏,名爲《空行心髓》(mKha”-”Gros Nying-Thig)。

  龍青巴尊者則爲《無垢心髓》及《空行心髓》作注釋補充,分別有《上師心要》(Bla-Ma Yang-Tig)及《空行心要》(Mkha”-”Gro Yang-Tig);又綜合兩種心髓而有《甚深心要》(Zab-Mo Yang-Tig)又名《心要如意寶》(Yang-Tig Yid-bZhin Nor-Bu)。此二根本典籍與二注釋合稱《四部心髓》(sNying-Thig Ya-bZhi)。此爲心髓派中部份最重要之經典及著作。

  (譯按:原文略有含混,譯時已參考其它典籍改正,不贅。又,《口訣部十七續》之漢譯,收于本叢書見部。此外亦准備翻譯《四部心髓》,正在組織中。)

  

  叁內密之見修行果

  

  ◇ 甲、大瑜伽

  在《幻化網秘密藏續》中,于論述輪回與涅槃皆是心性與根本智之自然現起時有雲:

  (幻化現象——)

  因執我故轉輪回 六道由是有生滅

  身財苦受之幻相 無非戲論之顯現

  (佛剎——)

  自證心識爲空性 爲無我爲本覺智

  由離戲論之念住 一切顯現皆能轉

  一切法皆非實有 實爲佛身語功德

  以及佛剎之神變 亦爲根本智所現

  見(根)——

  其見地爲“二了義谛之相融或無二無別”。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輪要義》概述之如下:

  此部由經教及知解,以四種信解等了知二了義谛無二無別,即法身相,爲光明,離能所及離一切思維。據此見地,諸法(即世俗谛)之顯現,與叁輪(即佛之金剛身、金剛語及金剛意)之體性皆自本初以來即已存在。當其爲空性時,則是“了義世俗谛”。而佛身與根本智不可分之空性(無自性性),則是“了義勝義谛”。

  法吉祥譯師于《密主事業善說教授》寫道:

  大瑜伽主要修生起次第,行者由修證“二了義谛”之無二無別而得解脫。

  修(道)——

  以下爲法吉祥譯師、不動壽灌大聖尊者與教日尊者等叁人著作之概略:

  于大瑜伽,行者觀想一切法之顯現皆爲本尊壇城。據續部及修部經典所載,行者修習二種瑜伽:有相瑜伽及無相瑜伽。

  一、行者于有相瑜伽修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

  甲、修生起次第時,行者以叁等持觀想壇城,令自身叁門,即身、語、意與本尊叁門相融。此叁等持乃大空性等持、現位法爾等持、及因位(清淨咒宇)等持。

  乙、修圓滿次第時,行者根據善巧方便道,修習上行及下行,觀想大樂之根本智。

  二、行者修無相瑜伽觀想,即在法爾究竟自性中作觀。

  行(事業)——

  法吉祥譯師于《密主事業善說教授》中雲:

  因對方便中之善巧生信心,故行者樂一切法而不生執著。

  果(成就)——

  以下爲密彭尊者與法吉祥譯師二者著作之概略:

  由甚深道之力,得以清淨一切虛妄之垢穢,行者能于現世或中有身得四持明位或五佛身。

  ◇ 乙、無比瑜伽

  《金剛莊嚴遍集明覺經》雲:

  器世間爲佛母究竟法界,情世間即勝利佛父虛空。無論取舍皆爲本覺樂受。此即是金剛誓句。

  見(根)——其見地爲界智無二。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輪要義》概述之如下:

  無比瑜伽了知有爲法之一切顯現爲普賢王如來(佛父),亦即本尊法爾所成之壇城。而“法”之空性本質(此本質離一切邊見)則爲普賢佛母,亦即根本法爾壇城。複次,二者之自性平等雙運,而此即大樂之子、覺性之壇城。

  法吉祥譯師于《密主事業善說教授》雲:

  一切法皆是一心所生,當其于普賢佛母(空性母)之母體(法界)中時,清淨無染,故其自性無生無滅、離一切戲論,亦名爲根本真如壇城;由此無生無滅自性所無窮放射之內自覺性,即自生光明壇城,則爲普賢王如來(根本智佛父),亦名法爾成就壇城。空性與顯現二者所交織之不可分自性,即大樂之子,亦即界智無二,及爲根本覺性壇城。

  修(道)——

  以下爲密彭尊者與教日尊者著作之撮要:

  行者觀想一切本尊于行者金剛身內圓滿具足。盡管行者自心中佛父、佛母、佛子叁壇城未被區別,一切法皆藏于心識中,但此心識因叁現分(淨、不淨、無記)之薰習,致有能、所之見而受遮障。一切事物遂有正邪、善惡、取舍之相,而衆生遂執持之。欲除此障,行者須修內身之脈、氣、點,由是生大樂智,行者遂能于五道中精進。

  以下爲法吉祥譯師及不動壽灌大聖尊者著作之撮要:

  無比瑜伽主要之修行道有二:

  一、方便道——爲內智生起之修習,亦即無二大樂之修習。此修習,上焉者修自身四輪或六輪,以漸次引生內智。下焉者則與明妃雙修,能立時生起內智。

  二、解脫道——此亦分二:觀想本義,即法爾等持,此究竟自性離一切思維概念;修習標幟,乃仔細觀想本尊。行者于持咒時,刹那間清楚觀想器世間與有情皆爲本尊壇城,清脆如魚躍出水。無比瑜伽,較側重圓滿次第,即脈、氣、點之瑜伽,及樂明無念之根本智,而對生起次第則置于較次之位。

  行(事業)——

  據法吉祥譯師于《密主事業善說教授》雲:

  行者于平等性中受持一切事物。

  果(成就)——

  據法吉祥譯師及不動壽灌大聖尊者所雲:

  行者能得大樂身、四佛身與五根本智。

  ◇ 丙、無上瑜伽

  自性——

  法吉祥譯師于《密主事業善說教授》中雲:

  無上瑜伽乃將根本佛性回複本來面目之手段。此根本佛性,離一切取舍、離希求與疑畏。

  定義——

  不動壽灌大聖尊者于《天鼓譬喻論》中雲:

  大圓滿之定義爲:于不落任何邊見之自生根本智體性中,叁乘之義蘊得以圓滿而自在。

  尊者續雲:

  無上瑜伽之定義爲:阿底(Ati),有最極義、至勝義、無上義、頂尖義及心髓義。瑜伽,則是修習義。故此,此乃最高修習,乃一切修習中之極勝修習。

  見(根)——

  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輪要義》總括見地如下:

  無上瑜伽了知一切法自無始時以來,已于唯一本體之平等自性中存在,亦即于自生之本覺智中存在。雖然外境(一切法)于心識中一一顯現,然外境實無…

《九乘差別廣說(義成甯波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圓滿祖師遺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