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乘差別廣說(義成甯波車)▪P9

  ..續本文上一頁清淨根本覺,或本淨之法爾境界(彼具“解脫叁門”之相):

  一、于根(見)而言,(根本覺)不落相狀而存在,因其自性空,是故不落任何邊見。彼複離“我”“補特迦羅”等之分別見。彼乃無障礙之赤裸覺性,不可思議及不落言诠。是故,彼乃住于“空解脫門”(或“無自性解脫門”)。

  二、于道(修行)而言,(根本覺)非能以文字言辭表徵,亦不能以心識求之,以心識緣能所爲二故。是故,此乃任運而入之“無相解脫門”。

  叁、于果而言,以無怖畏或希求證量故,乃得法界成就之“無願解脫門”。

  無論如何,(根本覺)住于秘密意,即金剛心髓光明傳承,而秘密意能圓滿根本覺一切功德,由是,叁佛身之一切功德亦自然任運生起。

  索波丹達尊者于《功德藏述記·能解金剛結之金針教授》雲:

  根本覺並非所緣緣,是故乃離能緣“我”及“我所”之人我與法我;複亦離能修與所修。若行者無修整而住于真實自性,根本覺性即能自八識中赤裸裸孕出,而行者亦可赤裸裸而見。當能恒住于此法性證悟中時,無論任何顛倒見,皆不能令行者入于輪回之中,此則如虛空,自性不因流雲而有所改變……。當行者體悟此理時,因我執與法執已非由“我”,而實乃由分別之力所生,雖則于某一時彼等(指法我二執)似由非實有之“基”與“根”所生,然彼等于生起當下已圓滿爲無生而解脫。由是不須再體證其他種種智慧。此際,心識種種作意,如念誦、默記、觀修、靜坐及住定等皆如水中作畫而消融。複次,行者既將顯現諸法消融,則叁聚——即外境顯現、自身及心識,已離粗色而自在,行者證悟彼等爲明空(雙運),如水中之月。具此(證量)之行者能穿山越石,無有障礙。因其心性住于勝義谛中,故具天眼及宿命等神通功德,亦不受後有……。若其于空性平等本淨地中解脫,則能以本始智光清淨色身之四大,消失于虛空中,如霧氣蒸發,而根本覺則住于法界中。此則謂無願(能得成就)正覺……。某些情況下,爲利益有情故,(行者)加持應消失之四大,使留存舍利而住世。

  ◇◇◇ 乙、頓超(妥噶)

  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雲:

  依于顯現(或所見),將粗色清淨爲光明之法爾成就,及將諸法融于一切顯現之法性中(是名妥噶)。

  法吉祥譯師亦于《密主事業善說教授》中雲:

  依六門要儀之教授,遂有四所顯之漸次生起,(四所顯爲):現見法性顯現、覺受增長顯現、明體進詣顯現及窮盡法性顯現。

  《聲應成續》雲:

  現見法性之顯現 已離分別無悟者

  覺受增長之顯現 虛妄顯現相消融

  于中有際智成就 明體進詣之顯現

  能離叁身道境相 窮盡法性之顯現

  能斷輪回相續環

  無畏洲尊者于《大圓滿龍青心髓本覺道次第導引·無上智》中解釋,得四所顯成就雖與其他佛乘爲共道,然由本乘(大圓滿)所得成就之不共處,在于(較其他佛乘)更爲殊勝與迅速:

  就所清淨之事與清淨所得之果而言,此四次第部份雖等同于波羅蜜多乘(顯乘)之“五道”,然于道上之快慢,實有天淵之別,此如日月所行與車駕快慢之別。

  下爲《無上智》中關于“六門要”之撮義:

  “六門要”之修習,乃(身口意)叁門儀及觀光明叁要訣。

  叁門儀爲:

  一、身叁種坐式:法身獅子坐、報身象坐及化身仙人坐;

  二、語要儀者乃寂默;

  叁、心要儀者,乃心緣于外界虛空。

  觀光明叁要訣爲:

  一、門要訣者,乃依叁身而眼有叁種觀法;

  二、境要訣者,即無雲晴空(或日或燈);

  叁、氣要訣者,以口任運呼吸,及觀根本覺于虛空,亦即以外法性生起內法性,由是內外相融。

  不動壽灌大聖尊者于《天鼓譬喻論》闡釋妥噶殊勝之處如下:

  且卻令虛妄顯現及由分別所生之對境,于真實自性中無余解脫。而于(妥噶)中,叁界一切顯現皆解脫爲五色明點之光明中,亦即根本覺自性。是故較其他下等之教授爲殊勝。

  得妥噶成就之瑜伽行者,于命終時,能依願力將己之肉體化爲虹光身,只令具淨眼之有情所見;並盡輪回未空,誓利益一切有情。蓮花生大士及無垢友尊者皆以此等身降臨西藏。

  無畏洲尊者于《無上智》中述二種成就如下:

  二種成就,分別爲控製轉生之力及入胎之力。一、轉生力之成就:行者化爲大遷轉身(”Pho-Ba Ch”en-Po)而利樂一切有情。行者于肉身四大消融後現虹光身。轉生力及入胎力此二種成就屬妥噶所特有,蓋且卻別無其他,只于肉身消融,及心性融于法界後,行者于本淨中解脫。二、入胎力之成就:如不能以某種色身利益有情。行者即融其(大遷轉)身而入于內法界,由此際直至輪回已空爲止,彼(行者)以無二無別之(四)佛身及(五)智,爲衆生作菩提事業。

  ◇ 大圓滿道次第之成就

  大圓滿行者以修習力故,能圓滿及得地道成就。佛法修學之五道,乃于刹那證悟大圓滿之根本覺而得成就。巴珠無畏法自在甯波車(dPal-sPrul ”Jigs-Med Ch”os-Kyi dBang-Po 1808-1887)于《遙啓上師釋文》寫道:

  大致上就因乘(顯宗)而言,行者于發菩提心後,經無量劫而積集福德及智慧二種資糧,此名爲資糧道。依觀修(禅定)力而生起及增長之智慧,行者遂與見道上之智慧聯結,而此即加行道。能直見諸法實性及四谛所顯之勝義自性,是爲見道。能今行者由所見中而得證悟種種覺受(之方便),即爲修道。已圓滿一切學處,無複有所修習,此乃無學道。于大圓滿中,此五道乃圓滿于刹那間。

  巴珠甯波車續雲:

  (大圓滿中)能徹底及離一切名言而證悟“觀修本始智”,行者乃法爾圓滿諸方便善巧,如能舍等,而離諸戲論及執著。複次,行者(于出定後)以類智(後得智)故,而有妙觀察智之相狀,及增長如幻非實之悲心。是故,大圓滿行者于刹那間,圓滿福德及智慧二資糧之廣大積集。此即絨法賢尊者(Rong-Zom)所說大圓滿之立名,實因能廣大圓滿二種積集故。准此,證悟(大圓滿)根本覺之體性,即于刹那圓滿廣大資糧之積集,亦即資糧道也。有等(自稱大圓滿導師者)貶斥(二資糧之積集)謂:“證悟大圓滿之行者,只專觀根本覺,其他一切善巧方便(之修習)皆是顛倒。”亦有等(自稱大學者)聲稱已證悟大圓滿見者,無有任何功德,如悲心、出離心等。驟聽此等邪說時,有等自诩爲學者之人,不谙大圓滿真實義,誹謗並造“斷法”之惡業而謂:“大圓滿乃不淨之法,蓋輕蔑諸功德事業故。”彼等于大圓滿法義實無絲毫了知,兼亦未曾親見大圓滿衆多成就者之生平事迹。

  一切大圓滿密續及論著皆雲:

  當行者能直證大圓滿之法義,所有(出定後)類智皆離名言及執著而生起。由是,行者能自然離于對名色等之執著,而封人、我之嗔、怒、愛、惡等,皆能清淨而入自解脫。諸惡業亦法爾根絕而住于“四沙門法”(dGe-sByong Gi Ch”os-bZhi)——即他罵不還罵、他怒不還怒、尋過不還報、他打不還打。行者遂以無修之修,住于“如流相續瑜伽”中,當行者引生“自然慧燈”(Shes-Rab Rang-Byung-Gi sGron-Ma)之力爲禅定智,而于名言詞義等密意有所領悟,則六波羅蜜多所有功德,皆以一體任運無整而生起。

  此等果位,于閱讀如龍青巴尊者、無畏洲尊者等大成就者之傳記時,當能了知。(巴珠甯波車續雲:)

  由圓滿積集二資糧,及(出定後)類智之力,道上之障礙遂漸減退,而行者與窮盡法性表義之禅定智聯結——此即加行道。此際,能見攝于四谛中之諸相,爲不可思議而離戲論之本始智所遊戲變現,即爲見道。于相續如流無修之修中有所見,而修其密義者,即爲修道。當已無他道可修,以一切道皆已圓滿于純一及無修整之(大圓滿)境界故,是爲無學道。

  口訣部之《廣大明覺自現續》中分釋十六地成就。彼非成就不同功德或諸法之種種次第,實乃證悟及圓滿同一境界與根本覺,及于此生或中有時得解脫成就之各各段落。依工珠活佛功德海(Kong-sPrul Yon-Tan rGya-m Tsho 1813-1839)之《知識總彙釋義》所述,此十六地乃大圓滿道所獨有。首十或十一地與大乘顯宗所說相同,唯以後諸地則爲密乘之不共法。《廣大明覺自現續》雲:

  諸地無非根本覺之證悟而已。行者于體證勝義法性時,即圓滿所有諸地,對聞知或已證悟根本覺之行者而言,于體證勝義谛時産生喜悅,得初地成就,即登“極喜地”。了悟此(證悟)乃根本覺之自覺,爲第二地,即“離垢地”。于此能得覺受,爲第叁地,即“發光地”。由觀光明而得覺受者,乃第四地,即“焰慧地”。因法爾清淨諸毒煩惱,及由觀本始智所得證量覺受,而現證本始智者,乃第五地,即“難勝地”。能見光蘊爲第六地,即“現前地”。因圓滿一切覺受而遠離煩惱諸毒者,爲第七地,即“遠行

  地”。住此境界而不動者爲第八地,即“不動地”。圓滿諸功德爲第九地,即“善慧地”。行者將自識攝于所觀之本始智中,令所觀自然生起,隨見諸相皆如(虛空之)雲,此乃第十地,即“法雲地”。上述(諸地),行者皆于不舍此界(即此生)時而得成就。行者若離此界(即舍此生而入中有境界),則非以上述方式而登諸地。(行者)于斷一切虛妄顯現之際,而生起諸總集之所觀境,是爲十一地,即“普光地”。無任何執受,甚至連所觀(之諸總集)亦不執,及不爲任何內外諸法所汙染者,爲十二地,即“淨蓮地”。自行者心中本始智所生之金剛鏈,化爲虛空之光明五總集者,爲十叁地,即“咒鬘大集地”。住于所觀之本始智爲十四地,即“大樂地”。于法爾境界,得決定成就,爲十五地,即“金剛持地”。于本淨境界法爾生起本始智,爲十六地,即“無上智地”,蓋無他地更高于此……。衆…

《九乘差別廣說(義成甯波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圓滿祖師遺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