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九乘差别广说(义成宁波车)▪P9

  ..续本文上一页清净根本觉,或本净之法尔境界(彼具“解脱三门”之相):

  一、于根(见)而言,(根本觉)不落相状而存在,因其自性空,是故不落任何边见。彼复离“我”“补特迦罗”等之分别见。彼乃无障碍之赤裸觉性,不可思议及不落言诠。是故,彼乃住于“空解脱门”(或“无自性解脱门”)。

  二、于道(修行)而言,(根本觉)非能以文字言辞表徵,亦不能以心识求之,以心识缘能所为二故。是故,此乃任运而入之“无相解脱门”。

  三、于果而言,以无怖畏或希求证量故,乃得法界成就之“无愿解脱门”。

  无论如何,(根本觉)住于秘密意,即金刚心髓光明传承,而秘密意能圆满根本觉一切功德,由是,三佛身之一切功德亦自然任运生起。

  索波丹达尊者于《功德藏述记·能解金刚结之金针教授》云:

  根本觉并非所缘缘,是故乃离能缘“我”及“我所”之人我与法我;复亦离能修与所修。若行者无修整而住于真实自性,根本觉性即能自八识中赤裸裸孕出,而行者亦可赤裸裸而见。当能恒住于此法性证悟中时,无论任何颠倒见,皆不能令行者入于轮回之中,此则如虚空,自性不因流云而有所改变……。当行者体悟此理时,因我执与法执已非由“我”,而实乃由分别之力所生,虽则于某一时彼等(指法我二执)似由非实有之“基”与“根”所生,然彼等于生起当下已圆满为无生而解脱。由是不须再体证其他种种智慧。此际,心识种种作意,如念诵、默记、观修、静坐及住定等皆如水中作画而消融。复次,行者既将显现诸法消融,则三聚——即外境显现、自身及心识,已离粗色而自在,行者证悟彼等为明空(双运),如水中之月。具此(证量)之行者能穿山越石,无有障碍。因其心性住于胜义谛中,故具天眼及宿命等神通功德,亦不受後有……。若其于空性平等本净地中解脱,则能以本始智光清净色身之四大,消失于虚空中,如雾气蒸发,而根本觉则住于法界中。此则谓无愿(能得成就)正觉……。某些情况下,为利益有情故,(行者)加持应消失之四大,使留存舍利而住世。

  ◇◇◇ 乙、顿超(妥噶)

  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云:

  依于显现(或所见),将粗色清净为光明之法尔成就,及将诸法融于一切显现之法性中(是名妥噶)。

  法吉祥译师亦于《密主事业善说教授》中云:

  依六门要仪之教授,遂有四所显之渐次生起,(四所显为):现见法性显现、觉受增长显现、明体进诣显现及穷尽法性显现。

  《声应成续》云:

  现见法性之显现 已离分别无悟者

  觉受增长之显现 虚妄显现相消融

  于中有际智成就 明体进诣之显现

  能离三身道境相 穷尽法性之显现

  能断轮回相续环

  无畏洲尊者于《大圆满龙青心髓本觉道次第导引·无上智》中解释,得四所显成就虽与其他佛乘为共道,然由本乘(大圆满)所得成就之不共处,在于(较其他佛乘)更为殊胜与迅速:

  就所清净之事与清净所得之果而言,此四次第部份虽等同于波罗蜜多乘(显乘)之“五道”,然于道上之快慢,实有天渊之别,此如日月所行与车驾快慢之别。

  下为《无上智》中关于“六门要”之撮义:

  “六门要”之修习,乃(身口意)三门仪及观光明三要诀。

  三门仪为:

  一、身三种坐式:法身狮子坐、报身象坐及化身仙人坐;

  二、语要仪者乃寂默;

  三、心要仪者,乃心缘于外界虚空。

  观光明三要诀为:

  一、门要诀者,乃依三身而眼有三种观法;

  二、境要诀者,即无云晴空(或日或灯);

  三、气要诀者,以口任运呼吸,及观根本觉于虚空,亦即以外法性生起内法性,由是内外相融。

  不动寿灌大圣尊者于《天鼓譬喻论》阐释妥噶殊胜之处如下:

  且却令虚妄显现及由分别所生之对境,于真实自性中无余解脱。而于(妥噶)中,三界一切显现皆解脱为五色明点之光明中,亦即根本觉自性。是故较其他下等之教授为殊胜。

  得妥噶成就之瑜伽行者,于命终时,能依愿力将己之肉体化为虹光身,只令具净眼之有情所见;并尽轮回未空,誓利益一切有情。莲花生大士及无垢友尊者皆以此等身降临西藏。

  无畏洲尊者于《无上智》中述二种成就如下:

  二种成就,分别为控制转生之力及入胎之力。一、转生力之成就:行者化为大迁转身(”Pho-Ba Ch”en-Po)而利乐一切有情。行者于肉身四大消融后现虹光身。转生力及入胎力此二种成就属妥噶所特有,盖且却别无其他,只于肉身消融,及心性融于法界后,行者于本净中解脱。二、入胎力之成就:如不能以某种色身利益有情。行者即融其(大迁转)身而入于内法界,由此际直至轮回已空为止,彼(行者)以无二无别之(四)佛身及(五)智,为众生作菩提事业。

  ◇ 大圆满道次第之成就

  大圆满行者以修习力故,能圆满及得地道成就。佛法修学之五道,乃于刹那证悟大圆满之根本觉而得成就。巴珠无畏法自在宁波车(dPal-sPrul ”Jigs-Med Ch”os-Kyi dBang-Po 1808-1887)于《遥启上师释文》写道:

  大致上就因乘(显宗)而言,行者于发菩提心后,经无量劫而积集福德及智慧二种资粮,此名为资粮道。依观修(禅定)力而生起及增长之智慧,行者遂与见道上之智慧联结,而此即加行道。能直见诸法实性及四谛所显之胜义自性,是为见道。能今行者由所见中而得证悟种种觉受(之方便),即为修道。已圆满一切学处,无复有所修习,此乃无学道。于大圆满中,此五道乃圆满于刹那间。

  巴珠宁波车续云:

  (大圆满中)能彻底及离一切名言而证悟“观修本始智”,行者乃法尔圆满诸方便善巧,如能舍等,而离诸戏论及执着。复次,行者(于出定后)以类智(后得智)故,而有妙观察智之相状,及增长如幻非实之悲心。是故,大圆满行者于刹那间,圆满福德及智慧二资粮之广大积集。此即绒法贤尊者(Rong-Zom)所说大圆满之立名,实因能广大圆满二种积集故。准此,证悟(大圆满)根本觉之体性,即于刹那圆满广大资粮之积集,亦即资粮道也。有等(自称大圆满导师者)贬斥(二资粮之积集)谓:“证悟大圆满之行者,只专观根本觉,其他一切善巧方便(之修习)皆是颠倒。”亦有等(自称大学者)声称已证悟大圆满见者,无有任何功德,如悲心、出离心等。骤听此等邪说时,有等自诩为学者之人,不谙大圆满真实义,诽谤并造“断法”之恶业而谓:“大圆满乃不净之法,盖轻蔑诸功德事业故。”彼等于大圆满法义实无丝毫了知,兼亦未曾亲见大圆满众多成就者之生平事迹。

  一切大圆满密续及论著皆云:

  当行者能直证大圆满之法义,所有(出定后)类智皆离名言及执着而生起。由是,行者能自然离于对名色等之执着,而封人、我之嗔、怒、爱、恶等,皆能清净而入自解脱。诸恶业亦法尔根绝而住于“四沙门法”(dGe-sByong Gi Ch”os-bZhi)——即他骂不还骂、他怒不还怒、寻过不还报、他打不还打。行者遂以无修之修,住于“如流相续瑜伽”中,当行者引生“自然慧灯”(Shes-Rab Rang-Byung-Gi sGron-Ma)之力为禅定智,而于名言词义等密意有所领悟,则六波罗蜜多所有功德,皆以一体任运无整而生起。

  此等果位,于阅读如龙青巴尊者、无畏洲尊者等大成就者之传记时,当能了知。(巴珠宁波车续云:)

  由圆满积集二资粮,及(出定后)类智之力,道上之障碍遂渐减退,而行者与穷尽法性表义之禅定智联结——此即加行道。此际,能见摄于四谛中之诸相,为不可思议而离戏论之本始智所游戏变现,即为见道。于相续如流无修之修中有所见,而修其密义者,即为修道。当已无他道可修,以一切道皆已圆满于纯一及无修整之(大圆满)境界故,是为无学道。

  口诀部之《广大明觉自现续》中分释十六地成就。彼非成就不同功德或诸法之种种次第,实乃证悟及圆满同一境界与根本觉,及于此生或中有时得解脱成就之各各段落。依工珠活佛功德海(Kong-sPrul Yon-Tan rGya-m Tsho 1813-1839)之《知识总汇释义》所述,此十六地乃大圆满道所独有。首十或十一地与大乘显宗所说相同,唯以后诸地则为密乘之不共法。《广大明觉自现续》云:

  诸地无非根本觉之证悟而已。行者于体证胜义法性时,即圆满所有诸地,对闻知或已证悟根本觉之行者而言,于体证胜义谛时产生喜悦,得初地成就,即登“极喜地”。了悟此(证悟)乃根本觉之自觉,为第二地,即“离垢地”。于此能得觉受,为第三地,即“发光地”。由观光明而得觉受者,乃第四地,即“焰慧地”。因法尔清净诸毒烦恼,及由观本始智所得证量觉受,而现证本始智者,乃第五地,即“难胜地”。能见光蕴为第六地,即“现前地”。因圆满一切觉受而远离烦恼诸毒者,为第七地,即“远行

  地”。住此境界而不动者为第八地,即“不动地”。圆满诸功德为第九地,即“善慧地”。行者将自识摄于所观之本始智中,令所观自然生起,随见诸相皆如(虚空之)云,此乃第十地,即“法云地”。上述(诸地),行者皆于不舍此界(即此生)时而得成就。行者若离此界(即舍此生而入中有境界),则非以上述方式而登诸地。(行者)于断一切虚妄显现之际,而生起诸总集之所观境,是为十一地,即“普光地”。无任何执受,甚至连所观(之诸总集)亦不执,及不为任何内外诸法所污染者,为十二地,即“净莲地”。自行者心中本始智所生之金刚链,化为虚空之光明五总集者,为十三地,即“咒鬘大集地”。住于所观之本始智为十四地,即“大乐地”。于法尔境界,得决定成就,为十五地,即“金刚持地”。于本净境界法尔生起本始智,为十六地,即“无上智地”,盖无他地更高于此……。众…

《九乘差别广说(义成宁波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大圆满祖师遗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