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乘差別廣說(義成甯波車)▪P10

  ..續本文上一頁生之數目雖不可思議,然本始智之自性則一。(除以上所述諸地之外)別無他地或他道可言,亦無他地可修可證。

  因能證悟大圓滿故,行者遂能離嗔、慢等諸毒,而全具悲心及定慧等諸功德。密彭尊者于《修習法要口訣》寫道:

  證悟功德廣大如虛空 心識無慢此道殊勝相

  行者觀修縱非作意行 悲心大力無整任運起

  行者經教縱非精勤學 如海顯密智慧得成就

  行者得此無倒圓滿相 大圓滿道體性自圓成

  淺學之徒妄言能生起 雲爲樂明無念幻覺受

  誇得殊勝成就慢心生 妄判高下不明自低劣

  鋒利忠言尖銳不能容 何能忍受無間地獄火

  不知輪回苦因由自種 尚作大言無懼墮輪回

  放言高論無有少顧忌 獨懼他人月旦誡可笑

  ◇ 臨死所得果位成就

  大致而言,所謂“生命”,毋乃一串生與滅之相續而已,蓋生命中每一刻,實爲此一刹那之生與上一刹那之滅。然世俗觀點,鹹認爲“生”指生命開始之時,而“死”則其終結之際。吾人既已托“生”于此世,故“死”已成爲吾等必須應付之主要問題。依佛法言,若善爲處理死亡時之境況,則死者雖非有成就者,亦能依緣起故,得往生善道。而大圓滿成就者,能于死有、中有或後有際亦得成就。大圓滿成就者乃藏地極稀有殊勝之修行人,因其于死時,能顯現種種于經教中提及之瑞相。此種種瑞相,皆因其精勤修習而得顯現。

  遍智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將瑞相分爲兩類:

  因能迅速達致解脫故,于死時乃有兩種成就:

  一、于(大圓滿)中,爲求斷苦、本始自性、及寂靜刹土等成就,行者遂化盡色身諸汙染四大,所得果位即無上正等正覺(叁藐叁菩提)。

  二、死時所現五相:光明、音聲、本尊相(據《句義藏》所述,爲寂忿本尊現于骨中)、舍利(gDung)及大地震動。此名爲現證菩提。

  無畏教日尊者于《答論》中分述根與果之不同如下:

  于心性光明一味不能了悟,即成虛妄之根;然若能體證安住,則是解脫境界。前者爲根,後者爲果。遍知(龍青巴)尊者不許二者爲一之說法。就根而言,每次死亡之際皆有光明生起,由不能證悟故,遂回轉于“能”“所”紛亂糾纏中。當行者能得果時,因成就真實自性故,遂不退轉(于迷誤海中)。此即根與果之不同。

  大圓滿法之不共處,在于死時色身之消融或遷化。如前所述,色身主要有兩種變化:由且卻之修習,令色身一切乃至極微,亦分解無余之虹身成就;及由妥噶之修習,而得“虹光身”或“大遷轉”之成就。龍青巴尊者于《實相藏論釋》中分別上述二種成就:

  且卻中,于圓成本淨密意時,斷除(或消融)四大之修習,與妥噶中,因圓滿法爾成就而化盡四大之修習,二者于清淨內外粗色四大方面,非常相似。但就且卻而言,于無色極微消融之當下,行者于本淨中得解脫成就,是故無“虹光身”之顯現;而妥噶則因得虹光身,遂成就大遷轉(身)。是故,二者之分別在虹光身之有無,而非在得解脫成就之本淨境界。

  然而,有等大圓滿密續則作四種消融之差別。如《日月和合續》雲:

  一、空行死亡方式:

  二、持明死亡方式;

  叁、自耗如火;

  四、隱沒如空。

  上述種種,皆化盡(身中)四大,至無形狀可見,更不複取其他色身。此乃殊勝行者所得。

  遍智無畏洲尊者複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闡釋四種消融雲:

  殊勝(死亡)方式上,行者消融一己色身之法有二:于且卻中,行者消融(己身)如空,此則有如空行死亡之法。于妥噶中,則(己身)消融如火,此則如持明死亡之法。茲更分別討論大圓滿成就者死亡方式如下:

  一、將氣(風)與心中障礙法界之極微細汙染加以清淨,行者得窮一切法入于內界之成就,由是外身消融爲極微而化。當下,(行者)依于色身之如是根本覺,遂與自性法界融合,此則有如瓶破,而瓶中虛空遂與瓶外虛空相合。複次,于平等清淨無二無別(境界)中,法界與根本覺融合,行者乃得正覺。

  二、此乃身(根)與根本覺(依于根)之融合。(大圓滿成就者)身中極微(于先一刹那)仍存在,然(于下一刹那)則已消融而隱沒。于當下之際,根本覺遂入于法界中,不複退轉,有如善射者所發之箭。此與空行母或以瑞相降生之有情,二者死亡方式相同。彼等身量皆(突然)隱沒。

  叁、就清淨風心二者之汙染後,消融根本覺與法界(即行者得解脫成就之處所)而言,(與上述二者)相同。但(此方式)于內四大耗盡時,外色身則化爲光蘊。此則有如油盡而燈滅。

  四、行者將其由業及習氣成熟而生之色身,化爲令衆生可見之虹光身,藉以引導其入解脫道。此則有如持明衆由某一地精進至更高地時,以音聲越空至其他諸佛刹土而利益有情,亦有如吉尊獅子自在尊者(lChe-bTshun Seng-Ge dBang-Phyug 十一——十二世紀)于和育慈宮(A”o-Yug Phyi-Gong)化爲虹光身,惟留光明與音聲于該地之虛空中。

  大圓滿行人,若仍有殘余異熟業力,其身于死時則不會消融。亦有等行者雖已無余成就圓滿,其色身亦不化,而改留舍利或遺骨以令信衆供奉。複次,亦有等大圓滿成就者以種種因緣或目的,其身或化或不化。索波丹達尊者于《功德藏述記》雲:

  大圓滿成就者,縱使于見或修中證悟,而能化其色身,但爲不耗盡其業力(以化其身),甯作弘法利生之功德事業。甚而以其遺骨或舍利而利益衆生,而得“異熟持明”(rNam—SMin Rig-”Dzin)之成就,如無畏事業光尊者(”Jigs-Med Phrin-Las A”od-Zer dPal-”Bar 1745-1821,即第一世多竹千甯波車)。

  殊勝大圓滿成就者之較次死亡方式,索波丹達尊者之《功德藏述記》雲有四相:

  有等已證悟之大圓滿行人,雖不能化盡四大,然若已證得如是實相,及已清淨對外境之執著,則不再爲世間和合所迫。彼等若示疾,不須依靠醫師、占蔔或祈禱;若往生,則不須修七日死儀之類。彼具四相:樂于獨處,不喜人煙,如鹿;不懼死亡,亦不懼一切法,于他無所畏懼如獅:縱暴死于街衢,亦不憂愁,如丐;于生死一無所念,如嬰兒。

  修持——

  法吉祥譯師于《密主事業善說教授》中雲:

  于此(行者)樂受一切法而無取舍分別,蓋一切生起,皆無非法性之遊戲而已。

  果——

  法吉祥譯師續雲:

  當下,即于法爾頓成之普賢境界中得圓滿。複因能圓滿具足四信,于此境界,行者遂能

  于輪回中解脫,得入涅槃。

  無畏洲尊者于《無上智》中解釋四信如下:

  四信謂——

  一、無懼地獄之信(以知其虛妄故);

  二、無冀業果之信,以知輪回非實有故;

  叁、無求成就之信,以知涅槃亦無自性故;

  四、無喜而平等住于正覺功德之信,以行者已證法爾境界故。

  密彭尊者于《如意藏宗輪要儀》雲:

  行者自性中有根本覺及菩提心體性,實與“無上智地”之普賢王如來無二無別。既清淨一切客塵,此(成就)即清淨及證悟之圓滿,且無增無減,離一切變異。

  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本注》雲:

  既能體證根性與道性 得五佛身五智圓滿果

  得此果位非有他因緣 唯因藏識汙染得清淨

  心性寂靜契入法界故 由是如日清淨本始智

  得離如雲八識近取因 了知我執習氣所緣法

  無非由根生起之顯現 法爾光明無覆而顯照

  

  大圓滿與余乘教法

  

  據大圓滿法系密續而言,大圓滿實乃諸乘之巅,蓋已涵攝諸乘功德故。余乘只是證悟大圓滿究竟義之次第而已。大圓滿之果則爲證悟本覺智,亦即如來藏。如來藏,乃佛于二轉及叁轉*輪時所說。大圓滿殊勝處,在于以極速及最直接之道,俾利根行人證悟赤裸本覺智(如來藏),亦即大圓滿甚深清淨之見地。然而,有等藏傳佛教其他宗派學者,質疑大圓滿作爲純淨密宗見地與修持之真實性;甚而更聲稱大圓滿與苯教或禅宗和尚摩诃衍之學說有關。以下所引之文獻皆有來曆,實足以證明大圓滿之殊勝,及與余乘教法之關系。

  有等學者力诋大圓滿,謂其主張只住于無念及無修。實則各宗派諸大德均視大圓滿爲甚深教授之一。第一世班禅喇嘛善慧法幢(Blo-bZang Ch”os-Kyi rGyal-mTshan 1570—1662)于其《大手印口訣解》中寫道:

  大圓滿大手印及中觀 道果卻派與及希解派

  無非不同派別之名稱 若由具德瑜伽士觀修

  皆能導入無二證悟境

  密勒日巴尊者(Mi-La Ras-Pa 1040-1123)于《密勒日巴道歌集》中,對當巴桑結(PhaDam-Pa Sangs-rGyas)唱出自身之證悟時,以“痛苦”與“死亡”說明此理:

  大手印病由後襲 大圓滿病由前侵

  瓶氣痼疾哀號泣 智慧熱病上面逼

  叁昧寒病下面侵 中間空樂寒熱激

  口中吐出口訣血 法性大樂漲胸肩

  病痛不算還有死 葬我金剛持冢中

  (譯按:除末句外,依張澄基居士譯《密勒日巴大師全集》第671-672頁,慧炬版)

  無畏洲尊者于《生圓修習答問竅訣集》中回答一薩迦派學者雲:

  大手印、大圓滿、中觀、希解派、卻派、道果等宗,就“果”(即解脫境界)而言,皆無二致;然就法門而言,則以得果之遲疾(此則基于究竟以世俗谛或勝義谛爲教授方便,屬直指數授與否)而有所不同。

  ◇ 諸乘教法皆爲臻大圓滿之次第

  大乘佛教皆謂佛法要義在于般若。大圓滿則現證圓滿赤裸本智,因本智圓滿,行者亦得圓滿其他一切莊嚴。寂天菩薩(Santideva)于《入菩薩行論》中雲①【腳注:譯者意譯】:

  佛說諸支分 皆爲智慧演

  無畏洲尊者特于《功德藏本頌》中,標示一切共因乘之修習皆爲達致大圓滿之次第:

  廣大圓滿道要義 爲淨心識諸汙染

  叁律六度生圓等 皆大圓滿道次第

  密彭尊者于《虛空心性見…

《九乘差別廣說(義成甯波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圓滿祖師遺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