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鏡》中雲:
此(指大圓滿)乃唯一果乘,及爲一切諸乘之巅。除此乘外,余乘皆伴以取舍破立,及爲心識所造。故皆爲引導至此乘(指大圓滿)之階梯。一切部派諸乘及道次第等,因于此證悟中能成就大信故,遂皆于平等性中無整圓成。
◇ 二轉及叁轉*輪之別
索波丹達尊者于《功德藏述記·能解金剛結之金針教授》中,闡釋二轉及叁轉*輪時,二者見地之不同如下:
佛于二轉*輪時,以“叁解脫門”(空性、無相及無願)闡明一切法相,令(行者)領悟對治(煩惱)而解脫符……。于(叁轉*輪)之時說如來藏。然依世俗見,(二轉*輪)時所說法,更能對治戲論……;叁轉*輪,于不可思議根本智、十力、如海功德等之宣說尤其廣大,但亦非謂二轉*輪時無說及此。如《集經》雲:
若無根本智,則無生起與證覺,亦無如海佛功德。
◇ 大圓滿之果爲如來藏
大圓滿觀修在于證根本覺,亦即如來藏,而證悟圓滿則爲果,即得成正等覺。如來藏乃于第二、第叁(尤以第叁)*輪所轉。有學者謂大圓滿所述之如來藏與第二*輪所轉者相合,有等則謂此乃第二、第叁*輪之要義。然大圓滿之教授,于證悟如來藏而言,實較其他共因乘深廣、速捷及殊勝。
◇ 二轉*輪乃大圓滿所依
據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雲,二轉*輪乃大圓滿所依,因大圓滿亦主以離戲論之叁“解脫門”:
根本自生覺性者 叁解脫門之體性
二轉*輪佛所說 衆生本有如來藏
此即名爲大圓滿
複據不動壽灌大聖尊者于《天鼓譬喻論》所言,大圓滿乃二轉及叁轉*輪之要義:
佛于二轉*輪時,以離戲論之道對治種種名言相,以教授不可思議自性,然而佛于此並無開演(如來藏)。叁轉*輪時,佛遂開演(如來)藏,然卻無宣說如何證如來藏之究竟道。大圓滿則與二轉、叁轉*輪並行不悖,兼攝二大車之勝義見地;
一、由龍樹菩薩于(六)《正理聚論》及《法界贊頌》中所闡述二轉*輪之見地等。
二、由彌勒菩薩、無著尊者及其弟(世親)所闡釋叁轉*輪之見地。
◇ 顯乘所傳之如來藏
據大乘經典所言,如來藏乃一切法所具之自性。《月燈經》雲:
如來藏遍諸有情
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雲:
“有情皆有如來藏”,及“如來藏如何爲一切法自性”之說,見于爲利根衆生而說之叁轉*輪。《大般涅槃經》雲:
開示如來秘密之藏,清淨佛性,常住不變。
龍樹菩薩于《法界贊頌》中雲:
猶如土中水 始終無染汙
煩惱無明中 本智亦無垢
無著尊者于《實性論》中雲:
佛法身周遍 真如無分別
具佛性有情 說有如來藏①【腳注:引自談錫永《寶性論新譯》(《甯瑪派叢書》見部第一種),香港密乘版。】
龍樹菩薩于《中論》中雲:
如來所有性 即是世間性
如來無有性 世間亦無性
◇ 大圓滿教授—如來藏之殊勝
若較低次第亦說如來藏,則大圓滿有何突出之處?大圓滿之殊勝,非在說如來藏,而在其對如來藏之甚深見地,及其修習如來藏之捷道。以下爲《遍作王續》之引文。由較低次第與無上瑜伽之比較,可知大圓滿之不共要義:
菩提薩埵經乘中 爲欲能登普光地①【腳注:即十一地】
尋思二谛作分別 具雲法性空如天
無上瑜伽廣大樂 則是覺心離分別
離分別境經乘障 以分別較大圓滿
經乘如是成過失
事密爲證金剛持 身語意爲叁淨門
住離能所清淨境 無上瑜伽廣大樂
則是覺心超能所 超能所境事密障
以能所較大圓滿 事密如是成過失
作密見地及行持 見隨瑜伽行隨事
見地行持不相融 不能體證無二義
無上瑜伽廣大樂 則爲無二之覺心
無二境成作密障 以二見較大圓滿
作密如是成過失
瑜伽爲證密嚴刹 遂入有相無相門
複以四印作修習 瑜伽未能離取舍
無上瑜伽廣大樂 則是覺心離取舍
以取舍較大圓滿 瑜伽密乃成過失
大瑜伽證金剛持 遂入方便智慧門
自心相續淨壇城 四重念修爲修習
無上瑜伽廣大樂 則是覺心離希求
以希求較大圓滿 大瑜伽乃成過失
無比瑜伽證無二 遂入法界本智門
法界所顯視爲因 本智壇城視作果
無上瑜伽廣大樂 則是覺心離因果
離因果境無比障 以因果較大圓滿
無比瑜伽成過失
《功德藏述記·能解金剛結之金針教授》引俱生喜金剛言:
見地要塞大圓滿 刹那圓成道次第
余諸下乘無可比
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據大圓滿而認同根本覺即如來藏:
大圓滿中,由無修整觀想而住于根本智相續境界中,此境界離戲論、法爾生起、超越心識、且離心及心所之作息,(根本覺)顯現力用所起之煩惱汙染乃自然消滅。《遍作王續》雲:
以其住于自性境 是爲不動法爾成
以其住于自性故 無有一法令變異
住于無整真如中 斯即離行無上行
龍青巴尊者于《宗輪藏》中形容覺心(即大圓滿之根本覺)如下:
覺心自性涵攝一切法 非光明超越諸法光明
非空性超越諸法空性 非有而離實事與諸相
非非有, 而遍輪回涅槃 非有非非有法爾平等
非本非末都非一切事 如是即爲根本覺性境
龍青巴尊者複于《宗輪藏》中,謂金剛心髓無上瑜伽乃諸乘之巅:
金剛心髓無上法 諸乘無比極頂巅
能證究竟勝義故 其下諸乘無可比
故爲法爾成就巅
不同次第,乃爲利益不同根器之有情而宣說。如《宗輪藏》雲:
爲令漸道根器衆 證根本法界自性
乃向下根行人說 聲聞緣覺菩薩乘
事密作密瑜伽密 乃向叁中根者說
大無比無上瑜伽 乃爲上根現本始
爲得無上正等正覺成就,行者須體證此乘,其下諸乘皆爲此乘之進階而已。《宗輪藏》雲:
一切諸乘次第終須證 金剛心髓極密究竟義
是爲諸乘巅頂勝光明 乃正等覺與諸乘心要
龍青巴尊者複于《法界藏》中闡釋較下諸乘之功德如何攝集于大圓滿根本覺中:
于覺心中,即于根本覺中,諸乘已攝集無余。聲聞乘之見地決定,一切法不論內外,皆“人無我”如虛空。緣覺乘決定,除人無我外,所緣法亦無我,故爲一半法無我。菩薩乘決定,人無我與法無我,能所皆如虛空。此等體證已攝集于(大圓滿之根本覺)中,(此即)自生根本智之自性、空樂雙運如虛空之自性。是故,大圓滿自生根本智已含容一切有法之實相,而諸乘亦已于(根本覺)中融合。事密謂由視本尊與自身爲主仆,及依獻供與贊頌,行者乃得成就。瑜伽密則謂由將智慧尊融于所觀想之本尊壇城中,及向其作獻供與贊頌等,行者遂得成就。二者于清淨叁門汙染及所得之成就皆同。是故,彼等之見地已攝于此(大圓滿之根本覺)中,亦即覺心之體證,或因了悟一切法顯現皆爲(法爾生起覺性之)壇城而得之本淨。
父續大瑜伽及母續無比瑜伽謂“根”壇城即根本覺:“道”壇城,即觀想情器世界爲本尊及越量宮,修習法界與根本覺無二、及方便與智慧無二;“果”壇城,乃得無上正覺之成就。無上瑜伽則決定證知一切皆本始圓滿,及因不離于法性,亦即能離取舍修整故,行者之根本覺遂能至(本始)根。是故,于此(根本覺)中,已攝集(一切諸乘)要義,而此乃廣大究竟秘密乘。
無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廣釋·果乘遍智車》中,敘述口訣部較其他諸乘次第,及大圓滿中較次部居更爲殊勝時雲:
大圓滿光明金剛心髓,亦即思維及煩惱汙染之解脫道,行者于此,因根本覺之本質而證悟煩惱汙染無自性。是故,此部不舍(汙染),此與聲聞及緣覺不同。此部亦非如菩薩乘之調伏(汙染),蓋此部中,對治之法與所舍之物皆同一體性。此部亦非如一般密乘之取(汙染)爲道,蓋于此部,所有皆于心識相續中一切時平等;亦非如心部之(心識)于(心識)自性中解脫,因心不見心故;亦非如界部之視(心識)如莊嚴,因根本智不見心識故。(據教授分別),于本覺究竟法性,即真如中,一切名言與戲論,例如自他之空性等皆無立足處,且法爾消融而隱沒無迹。阿啦啦!“所顯”于本覺中,無有中斷,然本覺與之並不相混。是故能緣所緣(即輪回之自性)遂成法爾解脫之對治法與所舍之物,有如水中作畫;薩羅哈尊者(saraha)對此當生歡喜。不爲外境所惑之本覺體性中,無任何執著、舍棄或成就展現。是以,此乃自輪回束縛中解脫境界;天竺之正士尊者(Dampa)于此(見)當生歡喜。于圓滿成法身本覺中,無有能抉擇者。是故,此乃根本智無礙自性,亦即離邊見之大自在。思維既已解脫爲本覺,故見、修(行)、果之假立亦斷,于修儀與法行已無所希求,然行者仍須臾不離離戲論之覺心或法性。此即修法之圓滿。
不動壽灌大聖尊者于《天鼓譬喻論》中,指出大圓滿較其下諸乘殊勝之處:
于體證無我時,聲聞乘與緣覺乘皆主(最微細)識及極微爲勝義谛。瑜伽行派(譯按:此指唯識宗)謂自覺及自光明之識,乃極成之勝義谛。(以上諸派)皆不能超越心與心所。中觀宗以四理,即非生、非滅、非有、非非有等抉擇二谛,以緣如虛空之空性,滅谛、離邊見及戲論等。外密中,事密主以潔淨之禁戒行,求能取悅叁清淨之本尊以得成就;行密則據較高者(瑜伽密)及較下者(事密)緣諸相如是;瑜伽密藉修四印瑜伽,賴本尊加持以證勝義谛;大瑜伽則主(修習)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之脈、氣、點以證根本智;無比瑜伽視法界與根本智爲遍作王及其壇城。概而言之,上述諸乘次第,直至無比瑜伽爲止,皆無非心識所作之戲論,由彼等所言,可見實乃由尋思計度、作意抉擇而達致“此乃非有”、“此乃空性”及“此乃勝谛”等以能所爲法性之主張。是故,彼等遂不能證悟如是法性。
尊者續雲:
(諸乘見地)皆由心識生起,由心識整治,此八識心,實即應舍之汙染。大圓滿中,一切體性功德,皆于心性中法爾呈現爲任運光明,(此光明)超越心識,爲本覺,亦爲法爾而…
《九乘差別廣說(義成甯波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