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狀”本來如是之自體性者,相對于“明”而言,即是“無明”。複從基(根),即本始清淨中,生出“法爾成就生起八相”之自顯現。
龍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解釋“法爾成就生起八相”如下:
一、因生起而成悲心之虛空從無間斷,遂有回向衆生之悲心生起。
二、因生起而成光明之虛空從無間斷,故有如虹光之本覺智光明生起,而此光明遍于一切顯現。
叁、因生起而成本覺智之虛空從無間斷,故其住于無念之境界中。
四、因生起而成諸佛身之虛空從無間斷,是故由諸佛身中清淨光明而化之寂忿(諸尊)乃遍滿虛空。
五、因生起而成無二之虛空從無間斷,是故無“一”、“多”(等名句)之尋伺分別。
六、因生起而成邊際解脫之虛空從無間斷,故法爾成就有如自體相之澄澈。
七、因生起而成清淨本覺智(即涅槃)法門之虛空從無間斷,是故,原始清淨自體性之顯現、及如無雲晴空之顯現,皆乃並生。
八、因生起而成不淨輪回門之虛空從無間斷,遂有六道衆生之顯現。
本初佛解脫之道——
于生起基(根)明相之際,因了知“識”之自體性,及體悟法爾而成之顯現,乃自顯現及離自性,故行者即得解脫。此名爲本初佛——普賢王如來解脫之道。
因幻而墮輪回——
于生起一切顯現之際,因不能體證“識”及一切法自顯現之真實本質,遂有叁無明及四緣之汙染,而依十二因緣流轉于輪回,永無窮盡,直至積集資糧及證悟,方得解脫。
一、叁無明
依據《妙乘藏》,蓮花業緣力尊者于《極秘頓超(妥噶)耳傳之筆記·普賢王如來密意莊嚴無字口訣空行精要》中解釋叁無明如下:
一、“識”中之一分,以不能了知本始清淨根本覺之如實自性故,是爲“一味自因無明”。
二、于觀察外生之法爾所成顯現時,不能體悟其爲自顯現及無自性,是爲“俱生無明”。普賢王如來亦有此二(無明),但因有智慧生起,故能引其至解脫境,而不致漂泊于輪回。
叁、衆生因不能證悟力用、尋伺爲無自性,實爲自體性與自力,由是而墮“能”“所”二邊。複次,于(人法)二我中起遍計,恒思“我由彼生”或“彼由我生”。此乃“遍計無明”。
因有此叁無明之故,心識粗分遂增,乃緣五本覺智之自光(爲外境、爲所緣)成五大種(即地、水、火、風,空)。例如:緣白光,即大圓鏡本覺智之自光,遂有“水”之大種……。因緣五種光爲外境故,乃生起由五大種所成叁界輪回之器世界粗相;緣寂忿諸佛身故,乃生起叁界粗身:緣法界之自聲故,生語;緣本明之力用爲“我之心識”故,生意。
二、四緣
蓮花業緣力尊者複于同書中解釋四緣如下:
一、不能了悟自體性之俱生無明,即是“因緣”。
二、外生之顯現爲五種光者,乃“所緣緣”。
叁、生起悲心之力用成尋伺者,乃“增上緣”。
四、“等無間緣”。(此緣乃)當叁等無間緣畢集而成尋伺者,由是而墮入“能、所”之邊見中。如是,遂偏離光明界而陷于異熟習氣。
叁、十二緣起
有情皆因十二緣起而流轉于輪回中。龍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雲:
依十二緣起順次流轉,(有情遂迷失于輪回中):
一、無明——乃叁無明之生起,即不能了悟悲心力用之本質。
二、行——即形成輪回之四緣。
叁、識——由“行”而生起粗識,此粗識對外境種種相皆受用。
四、名色——由“識”因種種業力而生起“名”(即五蘊之受、想、行、識)及色。
五、六入——由名色生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觸——六根緣外境(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七、受——由觸生起樂、苦及無苦樂之覺受。
八、愛——由受而生起貪“樂”厭“苦”之心。
九、取——由愛生起對外境之容受(即追求)。
十、有——因取而造作諸業及煩惱汙染,由是轉生之因緣已成。
十一、生——由“有”故令(有情)生于諸趣中。
十二、老死——由生而有少年、老年及死亡。
自無始以來,有情即依十二緣起而流轉于輪回。(例如)就有情之生命而言,若于第一瞬間不能了悟自體性,當淨光明消散而中有開始出現時,此即無明。(于在生時)直至外呼吸斷絕(即死亡)止,乃十二緣起順次之推動。于外呼吸斷絕直至死亡時,所出現之種種粗分及微細之消散,乃十二緣起之逆行,而種種幻象之顯現皆隨之而空,輪回亦開始消退。此際首先生起本淨之境象,即法爾而生之勝義法性(即涅槃)。複次,遂生起“法性中有”之顯現,此乃涅槃(滅)之緣起所顯。當下,若不能證悟此勝義自性,則墮輪回;若能證悟,則解脫而得涅槃。此二者乃分別名之爲“迷于輪回”及“解脫得涅槃”。于“基(根)”及“基(根)之明相”此二者中,無無明,然以緣起故(有如晴空之雲),及由于(生起成輪回之)種種不淨分別,有情始漂泊于六趣中也。
龍青巴尊者據《甯瑪十萬續》中之大圓滿密續等經典,于《妙乘藏》及其他著作中闡釋大圓滿心髓部之見地。蓮花業緣力尊者複據《妙乘藏》而于《極秘頓超(妥噶)耳傳之筆記·普賢王如來密意莊嚴無字口訣空行精要》中雲:
口訣部之四部:外、內、密及心髓,俱同謂妄念之生,皆因不能證悟本覺智故,而此本覺智之體性、自相及悲心已在基(根)中。但據密續,心髓部有不共見地如下:雖謂有叁種妄念——有等衆生或迷于體性;或迷于覺受;或迷于力用。其實衆生之迷,乃基于不了悟體性;不了悟心緣覺受之力用;及不了悟心緣“如何生起本覺”法門之力用。所謂“大根基”,即佛與衆生之共同基礎,又名“童瓶身寶”(gZhon-Nu Bum-sKu),乃如下述:體性爲佛身,自相爲語,及悲心爲意。(此根基)既非證悟自體性而成正等覺(即成佛境界);亦非因不能證悟而迷于心識(境界)。此根基有如未煉之水銀,或如光華內斂之水晶。然後,于本覺智中五氣(或五風,即持命氣與其四支分)之光華向外發射,由是自“童瓶身寶”中破出。複次,自任運成就之力用及光華中,生出五種光之顯現,同時,悲心之光華(即本覺智),遂以“尋伺分別”此一表徵生起。(當下)相對于“明”(即成正等覺)而言,此種因不能證悟分別心之自性,及其如實而生之情況,乃構成所謂“無明”。此際,基(根)實無變異,但卻似有所變,此乃就“基(根)之明相”而言變,名之爲“本覺智之變化”,(其實無非)本覺智中顯現之變異而已。此際,自根本清淨內如無雲晴空之顯現中,生起“法爾成就生起八相”爲自顯現,名爲“如大寶匣自性”顯現,如夢如幻,于各自境界中生起,但彼等顯現,既不能體證其無本體之自性,複未曾生起具“能緣”及“所緣”此等邊見之粗分心識。(生起一切顯現之過程)至此爲止,名爲“由基(根)現基(根)之明相”。
龍青巴尊者于《基(根)之明相智慧燈》解釋五氣(或五風)如下:
于根本覺境界中,持命氣(藏文 Srog-Rlung 梵文Prana)及其四支分,體現爲本覺智之自性:
一、根本持命氣于根本覺之本覺智中,體現爲智慧。此體現具有生起以下二分之潛能:(一)生起名言與尋伺,此即妄念之源;(二)于萬法未生之前生起本覺,此乃解脫之源。當下,此(根本持命氣)體現爲緣外境之本覺智,是故此乃生起一切本覺智之根基。其余四支分皆爲根本持命氣所孕育之自生力用或光華。
二、上行氣乃本覺智之導引。
叁、下行氣乃智慧之光華。
四、平住氣具令致融和及滋養之力用。
五、遍行氣具令致圓滿之力用。
◇◇◇ 心髓部之見地
(一)、基(根)
以下爲龍青巴尊者于《妙乘藏》所述之關于口訣部中心髓部見地:
“本始基(根)”:其體性根本清淨,有如無瑕之水晶。然其非實體有,彼之自性乃法爾而成,雖則(于如水晶之自性中)“微細自光”體現爲甚深光明(內光明),但以未具緣故,光明非外顯。是以基(根)乃存于說爲“童瓶身寶”之模式中,以其表層尚未破裂故。本始基(根)之體性乃空性,因根本清淨及中無一物故。然微細根本覺、即甚深光明之自光,乃任運而成,無有障礙。故彼自體現爲一切顯現之“生起根基”。雖然如此,其體性並無以光、色、顔色等相作外顯。于體性之廣大虛空(即本始清淨)中,有法爾而成之本始光輝、微細且甚深光明之自光及本智。彼等非同亦非異,然皆體現爲(一)最勝光明,(二)任運成就之殊勝界,(叁)童瓶身寶之刹土,及(四)體性、自相及悲心之本質。因其體性爲空性,故無有相狀。因其自相爲光明,故從未舍棄本始光輝所顯之內自性。因其悲心(力用)乃根本覺,乃體現爲生起智慧而成本覺智之無間根基。
尊者續雲:
自(根之)體性而言,本始清淨非實有法,而外在光明之光、形及顔色皆不可分。但(若自根之)自相(即任運而成之法界)而觀,則見本始光輝,亦即于法界中五種光、五大及明點之最極微細顯現。是故,自相乃住于最極微細根本智,即內自光明中。
尊者又雲:
本始清淨之自相乃任運而成。其法界,即最極微細本覺智,乃住于內而體現爲光明之微細顯現,即本始光輝。(法界)離常邊,因其非(外現之)粗分外光明;亦離斷邊,因其爲微細內光明。是故,(離一切邊見之)法爾本覺智,因其體性爲空,故非有;複因其自相爲光明,故爲無盡之顯現;亦爲萬法生起之基,因其悲心(力用)無盡。此乃基(根)之真實體性。
(二)、由基(根)而生之顯現
龍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解釋雲:
于根本法界中,“童瓶身寶”之體性體現爲佛身、自相爲語、而悲心爲意。因五氣之光華向外發射,住于本覺智心中之持命氣及其四支分,遂于“童瓶身寶”中破出。複次,自法爾成就之光華中生起五種光顯現。同時,悲心光華(即本覺智)生起成爲尋伺分別種種相之心識。當下,不能了悟(心識與顯現)自體…
《九乘差別廣說(義成甯波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