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状”本来如是之自体性者,相对于“明”而言,即是“无明”。复从基(根),即本始清净中,生出“法尔成就生起八相”之自显现。
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解释“法尔成就生起八相”如下:
一、因生起而成悲心之虚空从无间断,遂有回向众生之悲心生起。
二、因生起而成光明之虚空从无间断,故有如虹光之本觉智光明生起,而此光明遍于一切显现。
三、因生起而成本觉智之虚空从无间断,故其住于无念之境界中。
四、因生起而成诸佛身之虚空从无间断,是故由诸佛身中清净光明而化之寂忿(诸尊)乃遍满虚空。
五、因生起而成无二之虚空从无间断,是故无“一”、“多”(等名句)之寻伺分别。
六、因生起而成边际解脱之虚空从无间断,故法尔成就有如自体相之澄澈。
七、因生起而成清净本觉智(即涅槃)法门之虚空从无间断,是故,原始清净自体性之显现、及如无云晴空之显现,皆乃并生。
八、因生起而成不净轮回门之虚空从无间断,遂有六道众生之显现。
本初佛解脱之道——
于生起基(根)明相之际,因了知“识”之自体性,及体悟法尔而成之显现,乃自显现及离自性,故行者即得解脱。此名为本初佛——普贤王如来解脱之道。
因幻而堕轮回——
于生起一切显现之际,因不能体证“识”及一切法自显现之真实本质,遂有三无明及四缘之污染,而依十二因缘流转于轮回,永无穷尽,直至积集资粮及证悟,方得解脱。
一、三无明
依据《妙乘藏》,莲花业缘力尊者于《极秘顿超(妥噶)耳传之笔记·普贤王如来密意庄严无字口诀空行精要》中解释三无明如下:
一、“识”中之一分,以不能了知本始清净根本觉之如实自性故,是为“一味自因无明”。
二、于观察外生之法尔所成显现时,不能体悟其为自显现及无自性,是为“俱生无明”。普贤王如来亦有此二(无明),但因有智慧生起,故能引其至解脱境,而不致漂泊于轮回。
三、众生因不能证悟力用、寻伺为无自性,实为自体性与自力,由是而堕“能”“所”二边。复次,于(人法)二我中起遍计,恒思“我由彼生”或“彼由我生”。此乃“遍计无明”。
因有此三无明之故,心识粗分遂增,乃缘五本觉智之自光(为外境、为所缘)成五大种(即地、水、火、风,空)。例如:缘白光,即大圆镜本觉智之自光,遂有“水”之大种……。因缘五种光为外境故,乃生起由五大种所成三界轮回之器世界粗相;缘寂忿诸佛身故,乃生起三界粗身:缘法界之自声故,生语;缘本明之力用为“我之心识”故,生意。
二、四缘
莲花业缘力尊者复于同书中解释四缘如下:
一、不能了悟自体性之俱生无明,即是“因缘”。
二、外生之显现为五种光者,乃“所缘缘”。
三、生起悲心之力用成寻伺者,乃“增上缘”。
四、“等无间缘”。(此缘乃)当三等无间缘毕集而成寻伺者,由是而堕入“能、所”之边见中。如是,遂偏离光明界而陷于异熟习气。
三、十二缘起
有情皆因十二缘起而流转于轮回中。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云:
依十二缘起顺次流转,(有情遂迷失于轮回中):
一、无明——乃三无明之生起,即不能了悟悲心力用之本质。
二、行——即形成轮回之四缘。
三、识——由“行”而生起粗识,此粗识对外境种种相皆受用。
四、名色——由“识”因种种业力而生起“名”(即五蕴之受、想、行、识)及色。
五、六入——由名色生起(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触——六根缘外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七、受——由触生起乐、苦及无苦乐之觉受。
八、爱——由受而生起贪“乐”厌“苦”之心。
九、取——由爱生起对外境之容受(即追求)。
十、有——因取而造作诸业及烦恼污染,由是转生之因缘已成。
十一、生——由“有”故令(有情)生于诸趣中。
十二、老死——由生而有少年、老年及死亡。
自无始以来,有情即依十二缘起而流转于轮回。(例如)就有情之生命而言,若于第一瞬间不能了悟自体性,当净光明消散而中有开始出现时,此即无明。(于在生时)直至外呼吸断绝(即死亡)止,乃十二缘起顺次之推动。于外呼吸断绝直至死亡时,所出现之种种粗分及微细之消散,乃十二缘起之逆行,而种种幻象之显现皆随之而空,轮回亦开始消退。此际首先生起本净之境象,即法尔而生之胜义法性(即涅槃)。复次,遂生起“法性中有”之显现,此乃涅槃(灭)之缘起所显。当下,若不能证悟此胜义自性,则堕轮回;若能证悟,则解脱而得涅槃。此二者乃分别名之为“迷于轮回”及“解脱得涅槃”。于“基(根)”及“基(根)之明相”此二者中,无无明,然以缘起故(有如晴空之云),及由于(生起成轮回之)种种不净分别,有情始漂泊于六趣中也。
龙青巴尊者据《宁玛十万续》中之大圆满密续等经典,于《妙乘藏》及其他著作中阐释大圆满心髓部之见地。莲花业缘力尊者复据《妙乘藏》而于《极秘顿超(妥噶)耳传之笔记·普贤王如来密意庄严无字口诀空行精要》中云:
口诀部之四部:外、内、密及心髓,俱同谓妄念之生,皆因不能证悟本觉智故,而此本觉智之体性、自相及悲心已在基(根)中。但据密续,心髓部有不共见地如下:虽谓有三种妄念——有等众生或迷于体性;或迷于觉受;或迷于力用。其实众生之迷,乃基于不了悟体性;不了悟心缘觉受之力用;及不了悟心缘“如何生起本觉”法门之力用。所谓“大根基”,即佛与众生之共同基础,又名“童瓶身宝”(gZhon-Nu Bum-sKu),乃如下述:体性为佛身,自相为语,及悲心为意。(此根基)既非证悟自体性而成正等觉(即成佛境界);亦非因不能证悟而迷于心识(境界)。此根基有如未炼之水银,或如光华内敛之水晶。然后,于本觉智中五气(或五风,即持命气与其四支分)之光华向外发射,由是自“童瓶身宝”中破出。复次,自任运成就之力用及光华中,生出五种光之显现,同时,悲心之光华(即本觉智),遂以“寻伺分别”此一表徵生起。(当下)相对于“明”(即成正等觉)而言,此种因不能证悟分别心之自性,及其如实而生之情况,乃构成所谓“无明”。此际,基(根)实无变异,但却似有所变,此乃就“基(根)之明相”而言变,名之为“本觉智之变化”,(其实无非)本觉智中显现之变异而已。此际,自根本清净内如无云晴空之显现中,生起“法尔成就生起八相”为自显现,名为“如大宝匣自性”显现,如梦如幻,于各自境界中生起,但彼等显现,既不能体证其无本体之自性,复未曾生起具“能缘”及“所缘”此等边见之粗分心识。(生起一切显现之过程)至此为止,名为“由基(根)现基(根)之明相”。
龙青巴尊者于《基(根)之明相智慧灯》解释五气(或五风)如下:
于根本觉境界中,持命气(藏文 Srog-Rlung 梵文Prana)及其四支分,体现为本觉智之自性:
一、根本持命气于根本觉之本觉智中,体现为智慧。此体现具有生起以下二分之潜能:(一)生起名言与寻伺,此即妄念之源;(二)于万法未生之前生起本觉,此乃解脱之源。当下,此(根本持命气)体现为缘外境之本觉智,是故此乃生起一切本觉智之根基。其余四支分皆为根本持命气所孕育之自生力用或光华。
二、上行气乃本觉智之导引。
三、下行气乃智慧之光华。
四、平住气具令致融和及滋养之力用。
五、遍行气具令致圆满之力用。
◇◇◇ 心髓部之见地
(一)、基(根)
以下为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所述之关于口诀部中心髓部见地:
“本始基(根)”:其体性根本清净,有如无瑕之水晶。然其非实体有,彼之自性乃法尔而成,虽则(于如水晶之自性中)“微细自光”体现为甚深光明(内光明),但以未具缘故,光明非外显。是以基(根)乃存于说为“童瓶身宝”之模式中,以其表层尚未破裂故。本始基(根)之体性乃空性,因根本清净及中无一物故。然微细根本觉、即甚深光明之自光,乃任运而成,无有障碍。故彼自体现为一切显现之“生起根基”。虽然如此,其体性并无以光、色、颜色等相作外显。于体性之广大虚空(即本始清净)中,有法尔而成之本始光辉、微细且甚深光明之自光及本智。彼等非同亦非异,然皆体现为(一)最胜光明,(二)任运成就之殊胜界,(三)童瓶身宝之刹土,及(四)体性、自相及悲心之本质。因其体性为空性,故无有相状。因其自相为光明,故从未舍弃本始光辉所显之内自性。因其悲心(力用)乃根本觉,乃体现为生起智慧而成本觉智之无间根基。
尊者续云:
自(根之)体性而言,本始清净非实有法,而外在光明之光、形及颜色皆不可分。但(若自根之)自相(即任运而成之法界)而观,则见本始光辉,亦即于法界中五种光、五大及明点之最极微细显现。是故,自相乃住于最极微细根本智,即内自光明中。
尊者又云:
本始清净之自相乃任运而成。其法界,即最极微细本觉智,乃住于内而体现为光明之微细显现,即本始光辉。(法界)离常边,因其非(外现之)粗分外光明;亦离断边,因其为微细内光明。是故,(离一切边见之)法尔本觉智,因其体性为空,故非有;复因其自相为光明,故为无尽之显现;亦为万法生起之基,因其悲心(力用)无尽。此乃基(根)之真实体性。
(二)、由基(根)而生之显现
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解释云:
于根本法界中,“童瓶身宝”之体性体现为佛身、自相为语、而悲心为意。因五气之光华向外发射,住于本觉智心中之持命气及其四支分,遂于“童瓶身宝”中破出。复次,自法尔成就之光华中生起五种光显现。同时,悲心光华(即本觉智)生起成为寻伺分别种种相之心识。当下,不能了悟(心识与显现)自体…
《九乘差别广说(义成宁波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