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性,且属颠倒,心识于本初为三佛身之自性:空性即法身,光明即报身,周遍一切之大悲即化身。于本初清净(大清净)及任运成就之双运境界中,无上瑜伽了知轮回与涅槃于法尔任运而成之大坛城内,无二无别。
龙青巴尊者于《宗轮藏》总括大圆满之要点如下:
无上瑜伽主张:光明心性,即本来清净之法界,自无始以来即住于自所任运之成就中。此无二及自生之本觉智即是根。于其他层次较低之佛乘,因染力故,对一切法乃起分别心,由是此自生本觉智便为希求及疑虑等烦恼所障。
尊者复于《圣智净心对问》中云:
心性即如来藏,即光明本觉智。于无心时,则有心性、光明及无分别本觉智。《光赞般若经》云:“其心无心,心者本净。”
不动寿灌大圣尊者于《天鼓譬喻论》中云:
自性大圆满,乃离心而在之心性。此亦是自生之内自证,亦即内光明。于此自性大圆满中,大自然之一切体性皆法尔而在,彼不须有待于能生所生或其他缘起之因果,盖彼乃自然解脱。
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云大圆满乃无上道:
于大圆满中,因了悟永恒不变究竟自性之自在,及能不离此体性,故烦恼及所知二障即不须舍离而自然清净。是故,大圆满乃众多修行道中无上极速成就之道。
分部——
无上瑜伽六百四十万颂(译按:原文作六百万零四百颂,今据敦珠法王《宁玛派教法史》改正)之经续,无垢友尊者将之分为三部:心部、界部及口诀部。
《大庄严续》中云:
诸持心者为心部 持虚空界为界部
若于道上无修治 此即口诀部心髓
龙青巴尊者于《妙乘藏》中云:
心部强调一切法无非众生之心识所变,故一切皆不离心识。此见地乃防止自心偏离于自然智。界部主张除普贤佛母(即究竟法性)之虚空外,实无余处住。此见地乃防止自心偏离于究竟法性之广大虚空。而了知自性真实义者,乃是口诀部。
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云:
大圆满之教授分为三部,乃因应行者之悟性而施设:
由悟性故分三种见 心部外境为心游戏
界部外境为自庄严 口诀部无生体性空
法吉祥译师于《密主事业善说教授》云:
住于法身境界之等持,即本觉与空性双运,为心部。住于无修无整境界之等持,即住于究竟自性,为界部。住于本来解脱,无所取舍之究竟自性境界中等持,为口诀部。
不动寿灌大圣尊者于《天鼓譬喻论》解释云:
因万法无非心性所变现,能于应舍离之事边解脱,是为心部。因一切法皆于法性虚空(普贤佛母)中得圆满,是故离于整治边而自在者为无修界部。能了知应舍离之事边、及整治边二者之真实体性,则是甚深口诀部。
莲花业缘力尊者于《如长流之教日·耳传教授精要》中分释无上瑜伽之三部如下:
心部视一切显现为心识,心识为空性,空性为本觉,而本觉与空性为双运。于视一切显现为心识时,乃以力用、游戏及庄严三者而视一切显现为心识。首先,力用者,乃根木智之力用,此即为证悟与流转二者。基于力用,及以力用为能缘,则力用便成为一切妄念之根源。由力用生起之染心及五门等则是游戏。而内身、外身、高山、木石及屋舍之呈显,则是庄严。总而言之,庄严与游戏皆生于力用,此即自证与流转,而力用则由心性而生,故心性即因位如来藏。上述乃解释视一切显现为心识之道。于此,最要者为此根本智(因位如来藏)乃纯一光明,及为心识之自证,然此却非大圆满法尔生起之本觉。称为大圆满,则因心识兼摄光明与空性,且此二者密不可分。
界部了知光明心识及自证即空性。然此尚有对空性之强烈认知。
总括而言,心部由了知除心识外别无他法可舍,而能解脱于应舍离之事边。但仍未能解脱于自证光明与心识之对治。界部因了悟光明心识及自证即空性,而能解脱于事边及对治边。但此部尚未能扭转对空性之执持,且对超越心识之俱生智未能把握重点。口诀部除超越事边及整治边外,更了悟法性之三种特质——即本体、自相与悲心。此三种特质自无始时以来已交融不可分,有如水之与湿、火之与热。复次,彼等亦非新成之组合或心识所营造。因口诀部能证根本自性之本来面目,故不仅高于九乘次第之馀乘,复高于无上瑜伽中之其他两部。
无上瑜伽之三部
◇ 甲、心部
《菩提心遍作王续》云:
佛众生诸相 俱由心性生
若不依此见 不能见如来
《大界无央王续》云:
诸法以及种种相 于虚空中实平等
虚空即是根本智 其所标志无生基
于中轮回及涅槃 皆依缘起而显现
是故说即缘生法 如天之云及虹彩
以其正由本智生 故说皆住于法界
心部云一切法(即外境)无非心识之游戏力用。索波丹达尊者于《功德藏述记·能解金刚结之金针教授》云:
心部主张轮涅道上之一切法皆心识之游戏力用所生。《遍作王续》云:
诸相佛众生 俱由心性生
心性中无二
龙青巴尊者于《宗轮藏》中云:
心部之主张为:一切法之各各显现,无非心性之影现,有如镜中生出缤纷万象。此种种相状俱非实有,乃心之觉相而已,但(与心)亦无二。心之体相乃心性、乃光明、乃自生本常见。今时愚师谓:“大圆满云显现便即是心。”此说大误。盖若如是,则心应有色、有相及可见,因凡“显现”皆具此而现也。是故当知“显现”者,乃心之不可思议觉相,且如镜中之影象,确非实有。此等“显现”之所以于心中现起而成妄念,实因心之习气故。当知心性乃生起一切显现之基,(而此心性)无偏无际,如明镜表面,亦为分别根本觉之体相,此体相超越一切戏论所生之假设与边见。
不动寿灌大圣尊者于《天鼓譬喻论》中云:
心部之理论,胜于一切层次之次第。胜于二谛、六波罗密及二次第——即所有被“能所”概念所缚,而实为妄作与污染之“道谛”。(优胜之处在于)广大法界,实即觉心之自性、广大平等清净之根本智、离言诠之法界、胜义谛之自性。此乃完全自因果、善不善及取舍中解脱。要言之,为超于“能所”所摄之一切法。
◇ 乙、界部
界部主张自生本觉智及一切有法皆法界(或法性)之庄严(表徵)。龙青巴尊者于《宗轮藏》解释如下:
界部之要义:主张自生本觉智及由其所生之一切有法皆源自大清净,二者自本初以来即已解脱。一切有法以种种自显之方式显现,然因其已本来解脱,及为纯净果故,遂非实有。亦以此故,心及其影现(即心之显现)亦非实有。于离实有及非实有二边之广大根本觉性中,界部任令一切法显现,亦任由其生起或不生起,不论此等显现被归之于净或不净,于其当下显现时,其自体相已超脱于“有”或“非有”之边见外。
索波丹达尊者于《功德藏述记·能解金刚结之金针教授》云:
界部主张种种显现,实如天上之星宿,乃普贤佛母法界中,根本觉之自显庄严(表徵)展现。界部并非如心部所主张一切法乃心之游戏力用所生。
不动寿灌大圣尊者于《天鼓譬喻论》云:
界部了知一切法之显现,无非自生本觉智(即普贤佛母法界)之自生庄严(表徵)。(法相之显现)既非束缚,亦非解脱;既非能生,亦非所生。是故界部不主一切法为(心之)游戏力用所生,与心部异。界部并无将一切法区分为“缘生”、“生或无生”、“是或非是”、“净或染”等,而只谓一切皆广大根本解脱及无边虚空。
◇ 丙、口诀部
《珍珠宝鬘续》云:
无边本觉中 以无妄因故
不转为虚妄 本始解脱故
名不可思议 以自解脱故
尽断诸缘起 直观解脱故
万法皆清净 解脱四边故
乃尽四种见 解脱一味故
见诸法空性
口诀部,乃直接及法尔证悟本净自性,而此本净自性,离心、离言诠离分别。
◇◇ 口诀部较其余二部(心、界)为殊胜
龙青巴尊者于《宗轮藏》中云:
因心部谓一切法显现皆属心(之显现),故仍有作意。而界部则缘一切有法为法性,仍属有作意。(与此二部相比),口诀部实较殊胜,因其于法性中自明。
无畏洲尊者于《功德藏广释·果乘遍智车》中写道:
口诀部较其余二部殊胜。心部谓一切法即心性。心部修行虽重空性多于光明,然因其不能将光明之力用圆满为法性,于缘心性之庄严(表徵)及神变时,遂有加以作意分别之危险。界部修行虽空明并重,然却恐有作意分别以缘法性,而偏于空性之危险……。口诀部中,(广大自在于戏论及言诠外之)本净体相之光辉,于法尔顿成之自显现中任运生起,于力用之显现中,无有偏差,亦无有障蔽;而一切法之显现皆于一切法之法性中得以圆满,速离诸般戏论,是故实较殊胜。
莲花业缘力尊者于《大圆满无上智总义·子母匙精粹普贤心髓》中云:
心部与界部,皆以作意分别所起之概念——“如是”以了别心之空性边及光明边。二者皆不能证悟“立断”(且却 Khregs Ch”od)中赤棵及无碍之根本觉。
◇◇ 口诀部之见地
无畏洲尊者于《龙青心髓根道果启白》中概述(口诀部之)见地如下:
因其体性空 是故离常边
自相为光明 是故离断边
悲心无尽故 万象之根基
名言分为三 实乃不可分
愿我能证得 大圆满基位
基(根)——
依大圆满之见地,“根”乃本始清净。因其体性为空及非有,是故无外显之光或色。然其自相乃法尔而成,是故其为本始光辉之体现,亦为光色及明点之极微细显现(称之为“内明”),及为法性中之本觉智。因其体性乃空,故为非有。因其自相乃光明,是故自显无尽。因其悲心(力用)遍满虚空而无碍,遂引生“基(根)之明相”。
基(根)之明相——
本觉智之五力,自基(根)中向外生起。此际,自法尔而成之自性中生出五种光明相状,及大悲力用光辉,后者乃了别(五种光明)之能知。此际,不能体证“能知”及…
《九乘差别广说(义成宁波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