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我的东林寺夏令营日记(张怡心)

  我的东林寺夏令营日记 《净土》2012年第4期 作者:张怡心 2012年7月17日 启程:一起开始的旅程 东林寺建在庐山山脚,越临近寺院越让人感到一种远离尘嚣的气氛,道路四周都是树木,白云仿佛就在眼前飘着,越发显得天格外蓝。一路上司机师傅一直播放着佛音,我们也跟着小声哼唱了一会儿。和同车人交谈,得知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深圳的,内蒙古的,出国留学回来的,还有第二次来参加夏令营的。 到达东林寺,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寺院,一派古朴低调的气质,身临其中觉得特别安心。刚进寝室,不得不为寺院的周到而感动,从被褥到枕头、被子、脸盆、凉席、风扇、衣架,卫生间、拖鞋……只要是我们日常所需,都应有尽有的为我们准备好了。当时在心里算了一下,我们一共来了七百多人,单每个宿舍打扫卫生、铺床铺、洗被单这就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在这个以利益为主的社会,还有一个地方举办这样的夏令营,不仅吃穿住全部免费,还让我们聆听一流学者和法师的开示…… 之前一直无法想象寺院会如何安排七百多人一起吃饭。该怎样维持秩序、要准备多少饭菜、饭后要如何擦桌子洗碗,这需要怎样严谨的部署。来到五观堂门口,大家都很有秩序的在排队,吃饭时间一到,大家便在义工的引导下定位坐下,每个人有两个碗,一个盛粥饭一个盛斋菜,每顿饭都有七八品素菜、两三类粥品,主食配有馒头和米饭,餐后还有水果,每个人按需盛饭,吃饱为止,最后要用“惜福水”把碗中残留的菜汤喝掉。餐前饭后都要吟唱《二时临斋仪》,供养佛菩萨及感恩布施者。就这样,七百多人一起吃饭,井然有序入场和离开。特别要提出的是,斋菜非常可口。 吃完饭后,我在寺院随意走了走,果然是个修行的地方,寺院里的人无论是师父还是居士或是营员都有一张温善而恭敬的脸。寺院里还有很多白鸽和小狗,仿佛在这熏陶久了也有了佛性,对人没有防备心,还主动让我靠近,面容非常乖巧可爱。 晚上,我们跟随真诚法师学唱了《三宝歌》和《东林佛号》,不知是否因大家都有共同的信仰,歌声里自然透出慈悲和虔诚之心,这样的歌声让我很感动。东林净土将四面八方有佛缘的人感召到一起,我相信来到这的人都是善良、真诚、慈悲的,在这里我感到了一种特有的安全感和清净感。 2012年7月18日 寻找心灵的净土 活动安排:早课;上午:开营仪式、游寺;下午:魏德东老师讲座《人本与理性——社会学视角下的佛教》;晚上:果玉法师讲座《佛教基本义理——因缘果律》。 在寺院里睡得很好,早上三点半起床,身披海青,庄严地走向念佛堂念佛经行。在一句句佛号中,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天。早课结束走出大堂,沐浴着最早的阳光和干净的空气,这样的清晨是以前不曾有过的。 上午开营仪式,下午是中国人民大学魏德东老师的讲座。魏老师点拨了我心中一直纠结的问题——我们参加这些活动的意义是什么。魏老师说,他的一些企业家朋友也会参加寺院的活动,他们经常向魏老师抱怨说,每天四点起床上早课,然后开始做义工,干打扫卫生之类的活,再去听些听不懂的讲座,一期活动下来好像没什么收获。魏老师告诉他们:看似待在寺院里是什么都没干,但正是因为你这几天在寺院里安静的待着,没有出去花天酒地、没有去赚不道德的钱、没有去干错事,这难道不是很大的收获吗? 是的,我也告诉自己,夏令营七天的学习不见得能大彻大悟,带来转折性的人生。但当我来到这的那一刻起,我的心,我的思绪,在这几天是离阿弥陀佛最近的。在这七天里,每天安排着充实的课程,使我没有机会虚度光阴,使我没有机会接触不好的理论,更没有条件去做错事,这难道不是很大的收获吗?如果我们要重新审视前进的方向,那么停下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2012年7月19日 支配福报的能力 活动安排:早课;上午:力乾法师讲座《心灵成长》;下午:诵经、小组讨论;晚上:大安法师讲座《明管东溟先生劝人积阴德文》。 上午是力乾法师的讲座。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法师对获奖、享名的解读。财富的本质是一个人的福报,是由众生共同创建的,福报不是拥有多少资产,而是拥有这些资产后的支配能力。法师说,佛教是教人认识自己的教育,认识到最后发现自己一文不值,我们的所得所获都是社会和他人成就的,在得到福报后,我们应该感恩社会,感恩他人,最终回报给社会,这样才符合财富运行规律。若固执地只将自己放在顶峰,那么福报之泉必定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法细水长流。 另外,法师还教给我们人生要有一种生命的情怀,人生很难改变,不要想着让他人来适应自己,我们要做的是慈悲为怀。在经受了委屈、误解、欺骗后,首先要反思自己。一件事不会无缘无故的发生,一定是自己的某些陋习感召了不好的事情。因果面前,人人平等,只需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善心才是最大的资本。 下午我们进行了集体诵经活动。在道元法师的示范指导下,我们分别吟诵了《莲池赞》、《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无量寿经·四十八愿》、《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偈颂部分)、《赞佛偈》、莲池大师的《西方发愿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皈依》和《回向文》。东林寺的诵经活动在全国都非常有名,今天非常荣幸亲临了这么一次活动。我发现只要用心,即使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也会使声音千回百转,充满神圣的情感。 晚上是大安法师讲《明管东溟先生劝人积阴德文》的部分内容。大安法师告诉我们,给子孙后代最好的礼物就是积阴德。阴德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会默默地保佑我们生活平安顺利。想到自己从小到大,之所以能一路平安顺利的走来,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颗积极向善的心态,要感谢我家中老人对我们的庇佑。奶奶和姥姥都是非常本分和善良的人,平日里行善积德,忠厚传家,无形中所积阴德也赐福于我们子孙后代。我想,我能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一定也是前世积阴德的福报。 大安法师还强调了老子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这即是“道”的体现,道的本质是“中庸”。如果我们待人接物都能奉行中庸之道,执其两端而用中,虽然不能保证我们的人生一定能成功,但我们一定不会走错路。而且这样的人生观会使我们快乐、知足、自在。 我一直以为佛教就是吃斋念经,以前接触唯识学理论时也因其中晦涩难懂的名词概念而对佛法望而却步。今天我发现原来佛法是教给我们人生修行的学问,是给予我们智慧与解脱的圆满之法。 2012年7月20日 生命中的重与轻 活动安排:早课;上午:清净法师讲座《佛说吉祥经》;下午:圆论比丘尼讲座《学佛出家修行的心路历程》;晚上:观看佛教电影《从当下出发》。 上午是清净法师的讲座。法师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诫我们:脚踏实地的修行才是走向圆满的第一步。法师也风趣地告诉我们:这辈子很短,没时间犯那么多错,放下我执即能得到解脱。最后,法师还给我们树立了成佛的信心,他说:“讲《吉祥经》的人不一定成佛,听《吉祥经》的人不一定成佛,照《吉祥经》做的人一定会成佛。”若具备修善、谦逊、知足、感恩、布施、孝慈等美德,必得大吉祥。 下午是圆论比丘尼师的讲座,她和我们分享了自己出家的心路历程。圆论师曾是留学海外的学子,后因为父治病祈福的机缘而接触佛法最后出家。提问时有营员提问对婚姻情感各种烦恼的看法,法师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先从自身找原因,再从因果找原因,让我们形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忠恕情怀。在师父的开示下,我们更加深信因果的力量,通过回想自己身上发生的不好的事,发现每次都是伴随着无名邪火而来,而每次绝境时的转机,也都是随恭敬和谦卑感召而来。 法师有一句比喻让我们印象深刻:“世间的修行人如浊水,澄之变清,但还是有杂质,一搅又变浊了。我们要做的是变成真正的清水,任凭再怎么搅也不会变浊。” 《从当下出发》让我萌生出“生命之重与轻”的感触。经过这几天佛门生活的熏陶,在一场场讲座中也使自己的心逐渐沉淀了下来。突然觉得生命其实没有那么清晰的重量,是我们的选择,让它时重时轻。生命的重量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看不开就重,放得下即轻,而一生所有的经历就是教会我们分清孰重孰轻,海阔天空也只在一念之间。 2012年7月21日 点亮我心灯 活动安排:早课;上午:东林大峡谷行脚;下午:大安法师开示答疑;晚上:传灯法会。 行脚地点是东林大峡谷。行脚活动使我们走出寺院回归自然,让前几天的佛法讲座在行走中得以沉淀,在青山绿水间得到升华。 我们组的辅导员是一位法师,在慧远祖师讲法的地方,师父带我们席地礼佛大念佛号;在景色优美处给我们分享佛经故事,进行小组讨论;还满足我们的欢喜心为我们的佛珠开光;在我们停坐休息时自己汗流浃背的跑前跑后清点人数、调节气氛,保护我们的安全。师父的付出,我们都看在眼里,也切实感受到佛门弟子的无私与温暖。 晚上是传灯法会。第一次亲历这样的宗教仪式,整场活动完全沐浴在庄严、虔诚的气氛中,使身心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法师发给我们每个营员一盏蜡制莲华灯,在一系列的颂歌过后,大安法师从佛前长明灯处开始点燃引灯,随后我们依次从前面的同修灯下点燃自己的。灯灯相传,意谓自己得到佛法光明的受用后,要辗转相传给他人。片刻后佛堂的莲华灯火盛开一片,映照出每…

《我的东林寺夏令营日记(张怡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