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東林寺夏令營日記 《淨土》2012年第4期 作者:張怡心 2012年7月17日 啓程:一起開始的旅程 東林寺建在廬山山腳,越臨近寺院越讓人感到一種遠離塵囂的氣氛,道路四周都是樹木,白雲仿佛就在眼前飄著,越發顯得天格外藍。一路上司機師傅一直播放著佛音,我們也跟著小聲哼唱了一會兒。和同車人交談,得知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有深圳的,內蒙古的,出國留學回來的,還有第二次來參加夏令營的。 到達東林寺,發現這是一個非常樸素的寺院,一派古樸低調的氣質,身臨其中覺得特別安心。剛進寢室,不得不爲寺院的周到而感動,從被褥到枕頭、被子、臉盆、涼席、風扇、衣架,衛生間、拖鞋……只要是我們日常所需,都應有盡有的爲我們准備好了。當時在心裏算了一下,我們一共來了七百多人,單每個宿舍打掃衛生、鋪床鋪、洗被單這就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在這個以利益爲主的社會,還有一個地方舉辦這樣的夏令營,不僅吃穿住全部免費,還讓我們聆聽一流學者和法師的開示…… 之前一直無法想象寺院會如何安排七百多人一起吃飯。該怎樣維持秩序、要准備多少飯菜、飯後要如何擦桌子洗碗,這需要怎樣嚴謹的部署。來到五觀堂門口,大家都很有秩序的在排隊,吃飯時間一到,大家便在義工的引導下定位坐下,每個人有兩個碗,一個盛粥飯一個盛齋菜,每頓飯都有七八品素菜、兩叁類粥品,主食配有饅頭和米飯,餐後還有水果,每個人按需盛飯,吃飽爲止,最後要用“惜福水”把碗中殘留的菜湯喝掉。餐前飯後都要吟唱《二時臨齋儀》,供養佛菩薩及感恩布施者。就這樣,七百多人一起吃飯,井然有序入場和離開。特別要提出的是,齋菜非常可口。 吃完飯後,我在寺院隨意走了走,果然是個修行的地方,寺院裏的人無論是師父還是居士或是營員都有一張溫善而恭敬的臉。寺院裏還有很多白鴿和小狗,仿佛在這熏陶久了也有了佛性,對人沒有防備心,還主動讓我靠近,面容非常乖巧可愛。 晚上,我們跟隨真誠法師學唱了《叁寶歌》和《東林佛號》,不知是否因大家都有共同的信仰,歌聲裏自然透出慈悲和虔誠之心,這樣的歌聲讓我很感動。東林淨土將四面八方有佛緣的人感召到一起,我相信來到這的人都是善良、真誠、慈悲的,在這裏我感到了一種特有的安全感和清淨感。 2012年7月18日 尋找心靈的淨土 活動安排:早課;上午:開營儀式、遊寺;下午:魏德東老師講座《人本與理性——社會學視角下的佛教》;晚上:果玉法師講座《佛教基本義理——因緣果律》。 在寺院裏睡得很好,早上叁點半起床,身披海青,莊嚴地走向念佛堂念佛經行。在一句句佛號中,我們迎來了新的一天。早課結束走出大堂,沐浴著最早的陽光和幹淨的空氣,這樣的清晨是以前不曾有過的。 上午開營儀式,下午是中國人民大學魏德東老師的講座。魏老師點撥了我心中一直糾結的問題——我們參加這些活動的意義是什麼。魏老師說,他的一些企業家朋友也會參加寺院的活動,他們經常向魏老師抱怨說,每天四點起床上早課,然後開始做義工,幹打掃衛生之類的活,再去聽些聽不懂的講座,一期活動下來好像沒什麼收獲。魏老師告訴他們:看似待在寺院裏是什麼都沒幹,但正是因爲你這幾天在寺院裏安靜的待著,沒有出去花天酒地、沒有去賺不道德的錢、沒有去幹錯事,這難道不是很大的收獲嗎? 是的,我也告訴自己,夏令營七天的學習不見得能大徹大悟,帶來轉折性的人生。但當我來到這的那一刻起,我的心,我的思緒,在這幾天是離阿彌陀佛最近的。在這七天裏,每天安排著充實的課程,使我沒有機會虛度光陰,使我沒有機會接觸不好的理論,更沒有條件去做錯事,這難道不是很大的收獲嗎?如果我們要重新審視前進的方向,那麼停下來本身就是一種收獲。 2012年7月19日 支配福報的能力 活動安排:早課;上午:力乾法師講座《心靈成長》;下午:誦經、小組討論;晚上:大安法師講座《明管東溟先生勸人積陰德文》。 上午是力乾法師的講座。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法師對獲獎、享名的解讀。財富的本質是一個人的福報,是由衆生共同創建的,福報不是擁有多少資産,而是擁有這些資産後的支配能力。法師說,佛教是教人認識自己的教育,認識到最後發現自己一文不值,我們的所得所獲都是社會和他人成就的,在得到福報後,我們應該感恩社會,感恩他人,最終回報給社會,這樣才符合財富運行規律。若固執地只將自己放在頂峰,那麼福報之泉必定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法細水長流。 另外,法師還教給我們人生要有一種生命的情懷,人生很難改變,不要想著讓他人來適應自己,我們要做的是慈悲爲懷。在經受了委屈、誤解、欺騙後,首先要反思自己。一件事不會無緣無故的發生,一定是自己的某些陋習感召了不好的事情。因果面前,人人平等,只需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善心才是最大的資本。 下午我們進行了集體誦經活動。在道元法師的示範指導下,我們分別吟誦了《蓮池贊》、《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無量壽經·四十八願》、《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偈頌部分)、《贊佛偈》、蓮池大師的《西方發願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叁皈依》和《回向文》。東林寺的誦經活動在全國都非常有名,今天非常榮幸親臨了這麼一次活動。我發現只要用心,即使只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也會使聲音千回百轉,充滿神聖的情感。 晚上是大安法師講《明管東溟先生勸人積陰德文》的部分內容。大安法師告訴我們,給子孫後代最好的禮物就是積陰德。陰德是一種無形的財富,會默默地保佑我們生活平安順利。想到自己從小到大,之所以能一路平安順利的走來,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一顆積極向善的心態,要感謝我家中老人對我們的庇佑。奶奶和姥姥都是非常本分和善良的人,平日裏行善積德,忠厚傳家,無形中所積陰德也賜福于我們子孫後代。我想,我能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一定也是前世積陰德的福報。 大安法師還強調了老子叁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爲天下先,這即是“道”的體現,道的本質是“中庸”。如果我們待人接物都能奉行中庸之道,執其兩端而用中,雖然不能保證我們的人生一定能成功,但我們一定不會走錯路。而且這樣的人生觀會使我們快樂、知足、自在。 我一直以爲佛教就是吃齋念經,以前接觸唯識學理論時也因其中晦澀難懂的名詞概念而對佛法望而卻步。今天我發現原來佛法是教給我們人生修行的學問,是給予我們智慧與解脫的圓滿之法。 2012年7月20日 生命中的重與輕 活動安排:早課;上午:清淨法師講座《佛說吉祥經》;下午:圓論比丘尼講座《學佛出家修行的心路曆程》;晚上:觀看佛教電影《從當下出發》。 上午是清淨法師的講座。法師通過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曆告誡我們:腳踏實地的修行才是走向圓滿的第一步。法師也風趣地告訴我們:這輩子很短,沒時間犯那麼多錯,放下我執即能得到解脫。最後,法師還給我們樹立了成佛的信心,他說:“講《吉祥經》的人不一定成佛,聽《吉祥經》的人不一定成佛,照《吉祥經》做的人一定會成佛。”若具備修善、謙遜、知足、感恩、布施、孝慈等美德,必得大吉祥。 下午是圓論比丘尼師的講座,她和我們分享了自己出家的心路曆程。圓論師曾是留學海外的學子,後因爲父治病祈福的機緣而接觸佛法最後出家。提問時有營員提問對婚姻情感各種煩惱的看法,法師讓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先從自身找原因,再從因果找原因,讓我們形成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忠恕情懷。在師父的開示下,我們更加深信因果的力量,通過回想自己身上發生的不好的事,發現每次都是伴隨著無名邪火而來,而每次絕境時的轉機,也都是隨恭敬和謙卑感召而來。 法師有一句比喻讓我們印象深刻:“世間的修行人如濁水,澄之變清,但還是有雜質,一攪又變濁了。我們要做的是變成真正的清水,任憑再怎麼攪也不會變濁。” 《從當下出發》讓我萌生出“生命之重與輕”的感觸。經過這幾天佛門生活的熏陶,在一場場講座中也使自己的心逐漸沈澱了下來。突然覺得生命其實沒有那麼清晰的重量,是我們的選擇,讓它時重時輕。生命的重量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看不開就重,放得下即輕,而一生所有的經曆就是教會我們分清孰重孰輕,海闊天空也只在一念之間。 2012年7月21日 點亮我心燈 活動安排:早課;上午:東林大峽谷行腳;下午:大安法師開示答疑;晚上:傳燈法會。 行腳地點是東林大峽谷。行腳活動使我們走出寺院回歸自然,讓前幾天的佛法講座在行走中得以沈澱,在青山綠水間得到升華。 我們組的輔導員是一位法師,在慧遠祖師講法的地方,師父帶我們席地禮佛大念佛號;在景色優美處給我們分享佛經故事,進行小組討論;還滿足我們的歡喜心爲我們的佛珠開光;在我們停坐休息時自己汗流浃背的跑前跑後清點人數、調節氣氛,保護我們的安全。師父的付出,我們都看在眼裏,也切實感受到佛門弟子的無私與溫暖。 晚上是傳燈法會。第一次親曆這樣的宗教儀式,整場活動完全沐浴在莊嚴、虔誠的氣氛中,使身心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法師發給我們每個營員一盞蠟製蓮華燈,在一系列的頌歌過後,大安法師從佛前長明燈處開始點燃引燈,隨後我們依次從前面的同修燈下點燃自己的。燈燈相傳,意謂自己得到佛法光明的受用後,要輾轉相傳給他人。片刻後佛堂的蓮華燈火盛開一片,映照出每…
《我的東林寺夏令營日記(張怡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