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民拥戴的场面,一个没有闻思修功德的凡夫,到了这样的位置,都会禁不住产生飘飘然的感觉,产生出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我慢。但是,这又恰恰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位置,原因就是因为他没有了依怙。
这里“依怙”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世间的老师、权威,也可以理解为出世间的阿阇黎、善知识,以及佛法僧三宝。有了依怙,有了约束的人,他说话、做事就会有分寸,不会放纵自己的烦恼和习气,这样的人,是踏踏实实的人,是对后世有把握的人,也是开心的人。就像中国历史上,贤明的皇帝,都有自己依止的国师,他们听从国师的教导,就能把国家治理得更好,也为自己的后世积累了善业。
不但是国王,对于任何一个凡夫而言,没有依怙,就意味着没有受到约束,而没有了约束的人,就难以控制心中的贪嗔痴烦恼,就会放纵不良的习气。这样的人,就会做出很多无法无天的事情,造下很多恶业了。因此他会生活在对未来没有把握、没有信心的焦虑之中。
所以大家平时不能有傲慢。现代的人,容易产生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好习气。自我中心就是不受约束,心里完全放纵我执、滋养我慢。甚至对父母亲、对老年人、对上师,不仅仅是在行为上,在内心中也一点恭敬心都没有。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看来,周围就没有功德比自己大,或者能力比自己强,或者智慧比自己高,或者闻思比自己深的人。这样的人,有时候即使表面上非常谦虚,但是心里是目空一切的,是没有约束的,这样他说的话,做的事也会一意孤行,而不想受到别人的任何约束。比如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对于上师、管家、法师、僧众等所说的话,表面上接受了,但是心里其实还有另外一套。有的人多了些世间的小聪明,和世间的小福报,或者多学了一点经论,多背了几个经论的教证,就傲慢得不得了,这都是凡夫因傲慢而产生的问题。这种我慢一旦坚固起来,就很危险了,已经变得和这里所说的国王一样的愚蠢了。这个时代学佛的人,都要这样来反思一下,检查自己心里有没有这样的执著和烦恼。
那么发现了我慢后,应该如何来进行对治呢?这里学到的对治方法,就是要在心里增加约束。首先你可以想一想我们的归依处诸佛菩萨们,想一想历代的祖师大德们,和这些出世间的圣者一对比,就可以知道自己仅仅是一个井底之蛙,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还很多,执著和障碍还很重,修行还很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还生起傲慢,那正好说明了自己不但不优秀,反而还很愚蠢,这是一件很让人惭愧、羞耻的事情,这样就在心里有了约束。其次,在做具体事情的时候,要有发心和因果观念的约束,也就是,要考虑到这样做是否符合出离心、慈悲心的原则,是否是一种善业,以及有什么样的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佛菩萨们,在世俗行为中是最注重发心,最注重因果的,因此应该放下愚蠢的自我中心,向佛菩萨们看齐。
设问:国王的名声与他采取的手段有很大关系,历史上那些手段温和的国王,都已经被人遗忘了,而那些手段残忍的国王,直到现在都还很出名,所以国王为了名声,应该施行暴政吧?
答:
国王命终后,名称无少德,
无德与屠狗,何无大名称。
颂文直解
国王在命终之后,他的名声不会对他有任何功德利益。而且没有功德利益的恶名,对于国王和那些杀狗的屠夫来说,都非常大,怎么会没有呢?因此,不应该为了名声,而去造下非福之业。
释义
世间人很贪图名声,但是名声对于后世的安乐能有利益吗,实际上一丁点的利益也没有。并且,国王施行暴政后,所获得的将是很大的恶名,这个恶名越大,他在后世将遭受的苦难就越多。这就像一个杀狗的屠夫,他在周围一带也会非常有名,大家要杀狗的时候都知道去找他,但是这种名声对他有好处吗?一点也没有,他的名声越响,说明他造的杀生的业就越多,后世的痛苦就越大。
那么有人想,恶名带来的是后世的痛苦,那么美名应该能带来安乐吧?要知道名声无论是好是坏,都是虚的,不能给后世带来安乐和痛苦,只有自己造下的身口意业,才是后世痛苦和安乐的来源。
有的人很注重名声,生怕被别人议论和诽谤。其实作为一个真正修行的人,更应该重视的,是自己的发心和所作的行为。因为发心决定了行为的善恶,行为决定了后世的苦乐果报。而好的名声,仅是今世表面上的一个福报而已,而且不注意的话,会彻底障碍修出世间的解脱道。而且福报不大,还没有成熟的人,利用媒体等一下子出名声的话,会彻底毁坏自己的福报。尤其是初学者,不要想着一下子去出很大的名声,否则会很糟糕。如果一个人注重自己的发心和行为,修行与心相续慢慢成熟,对佛法和众生作出了贡献,那么好的名声自然就会到来。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位富人的女儿去世后,葬礼非常隆重。另一位女孩看到后,极其羡慕,为了也能获得这样的礼遇,于是她用绳子上吊自杀了。大家都知道,死后的葬礼再隆重,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但是这个女孩却为此而不惜自杀,可见这是极其愚蠢的事。后世的名声就像这死后的葬礼,对自己一点利益都没有,但是国王不惜为此而去制造恶业,这也是极其愚蠢的行为。
《中观四百论讲记(二十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