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根本没有想到自己这样做的种种后果,没有想到生起贪心和嗔心,就像是拿刀在砍自己一样,最大的受害者正是自己。所以真正明白因果道理的人,都会知道贪嗔烦恼是自己真正的怨敌,而且是携带着武器的凶狠的怨敌,因此一位好的修行者,是不会容忍自己生起烦恼的。
《中观四百论广释》中讲了这样一个公案。一个穷人对王后生起了贪心,但是因为王宫里防卫森严,他根本无法接近王后。他的贪心得不到满足,因此特别痛苦。由此他还对国王生起了嗔恨,但是自己的力量微薄,根本无法与国王抗争,所以郁闷于心。他心中的贪嗔,又增上了他的愚痴,冲昏了他的头脑,使他无法恢复理智,于是这样的痛苦就持续不断地折磨着他。
那么贪嗔痴烦恼应该同时断除还是分头断除呢?这要看这三种烦恼是同时还是分别生起的。因此圣天菩萨继续引导说:
如现见痰病、胆病不俱起,
如是现见嗔,与贪不俱起。
颂文直解
如同现见到水大种的痰病和火大种的胆病不可能同时生起一样,如是也可以现见到嗔心与贪心也不可能在心中同时生起。
释义
相违的事物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贪的作用是摄集,嗔的作用是排斥,这两个相违的心所,也不可能在心中同时生起。但是痴心与贪嗔二者却是相应的,能助长贪嗔,所以能与贪嗔同时生起。
这样就明白了所断的贪嗔痴烦恼之相。接下来,圣天菩萨就教导大家与贪嗔痴烦恼对应的对治方法。
戊二、明障治对应之差别
役贪如奴仆,不爱治彼故;
敬嗔如事主,爱敬治彼故。
难词释义
贪:是贪者,这里指具贪心的弟子。
嗔:是嗔者,这里指具嗔心的弟子。
不爱:即不敬。
颂文直解
一位了知贪嗔烦恼特征的阿阇黎,他在调伏弟子时,会把具有贪心的弟子像奴仆一样役使,因为不敬、严厉是对治贪心的良药。对于嗔心重的弟子,他会当作主人一样去承事,因为爱敬是对治嗔心的良药。对于愚痴者,则爱敬与不爱敬都要用到。
释义
传授佛法的阿阇黎,尤其是大乘的阿阇黎,对弟子特别慈悲,上一品中也说:“师长欲利他,应承事弟子,因彼不知利,故名为弟子。如鬼执虽嗔,医者不生恼,能仁观烦恼,非惑系众生。”在阿阇黎的眼中,弟子就是被烦恼魔困住了的可怜病人。就像医生针对不同的病,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一样,阿阇黎对于不同烦恼的弟子,也会采取相应不同的调伏方便。
弟子如果贪心重,阿阇黎就会严格管束,并且不断地差使弟子,使他的身口意忙于做听闻、披读、讽诵等的十法行,这样弟子忙于学法,贪欲就没有机会生起,并且在学法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烦恼的过患,和对治烦恼的方法。
嗔心重的弟子,稍微不顺心就要发脾气,造下深重的恶业。对于他们,阿阇黎反而会客客气气,和言悦语,并且会经常给他们好的饮食和衣服,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这在别人看起来,阿阇黎对待弟子的态度,就好像是一位奴仆在对待主人的态度一样。那么弟子会受到师父言传身教的影响,逐渐学到了师父心相续中的调柔,从而自觉地对治掉自己的嗔心。
对于愚痴心重的人,则要根据情况,看他的愚痴是与贪相应的,还是与嗔相应的,然后分别用相应的爱敬与不爱敬的方式进行调伏。
这样弟子在阿阇黎的呵护下,就会平稳、顺利地进步,没多长时间,烦恼就会减轻,成为合格的弟子。
另外,也要知道一天中烦恼生起的时间次第,从而进行相应的对治。
初时愚痴生,中间起嗔恚,
末后生贪欲,每日三时起。
难词释义
初时:指早上。
中间:指日间。
末后:指晚上。
颂文直解
在早上,受前一晚上昏睡的影响,第二天起床时神志昏沉,睡眼惺忪,因此愚痴生起的比较多;到了中午和下午,因为工作劳累,以及饥饿,就会多生起嗔恚;到了晚上,吃了晚饭后,已经从疲劳中恢复,因此贪欲就会生起。一天之中,根据身体的虚弱状况,不同烦恼也会依次地生起。这样了知之后,对烦恼就应进行相应的对治。
释义
在十二缘起支中可以知道,凡夫心上的烦恼,是缘于身上的苦乐感受而生起的。从乐受生爱,从苦受生嗔。那么在一天之中,身体一般也会经过早上的无记,到中午、下午的疲惫,到晚上的舒服的变化。因此人的心里,也依次会表现出愚痴、嗔恚、贪欲这三个烦恼。
知道了一天中烦恼生起的这个规律,就像提前得到了敌人要进攻的情报,修行人就要提前防范,早上就多观察当下的身心现象,这样就不会发呆,中午就多观嗔恚的过患,这样就不会生起嗔恚,到了晚上,就多观察贪欲的过患,这样就不会生起贪欲。一个修行人,在一天之中,就要针对这样不同的情况,分别对烦恼进行对治,让心不放逸,一直保持在正知正念之中。
《中观四百论讲记(三十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