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四百论讲记(四十)
前面已经学习了以证悟甚深空性来对治烦恼的巨大意义,接下来要学习的是进入空性道的次第。
戊二、明入彼道之次第分三:一、明入甚深义道之次第;二、明失坏道次第之过患;三、以彼理明权实二教之大义。
在这一科里,圣天菩萨阐明进入甚深空性道的次第。首先阐明修行甚深空性道的次第;其次阐明违反空性道次第的过患;最后以甚深空性道次第之理,来阐明权实二教的巨大意义。
己一、明入甚深义道之次第分三:一、教诫入殊胜道甚深义;二、明入彼道之次第;三、最胜深道断证之体性。
圣天菩萨在这一科从三个方面来阐明修甚深空性道的次第。首先是教诫修行者应该修行殊胜的空性之道;其次阐明修行空性道的次第;最后阐明最殊胜的空性甚深道的断证体性。
庚一、教诫入殊胜道甚深义
设问:既然要证得大涅槃必须依靠空性法,那导师佛陀为什么还要说布施等法呢?
答:
为下根说施,为中根说戒,
为上说寂灭,常应修上者。
颂文直解
在三种福业中,如来为还没有成熟戒性、修性根器的下根者说布施;为已住于布施,但未入修的中根者说戒;为已住于布施与戒的上根者说修寂灭分别的空性道。因此,应当恒时作上根的修行。
释义
虽然甚深空性法是佛法的心要,但是根器不够的人,修较高的法,不能直接相应,因此佛陀就说了三种福业事:施性福业事、戒性福业事、修性福业事。通过布施,可以获得很多财富;通过持戒,能转生人天;而由修空性可以胜伏而断尽烦恼,并将证得涅槃。
因为修性根器没有成熟,所以对于中下根器者,布施、持戒等世俗修法是必要的,但是他们同时也要“常应修上者”,因为只有胜义的空性法,才是寂灭分别的出世修法,因此要争取能尽快成熟修性,修胜义空性法。一个学修佛法的人,就应该经常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我的心还不能获得解脱?为什么我的心与胜义空性法还不相应呢?”
那么空性道的次第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圣天菩萨就来讲这个问题。
庚二、明入彼道之次第
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
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
颂文直解
三士道的次第是这样的:首先是入共下士道,遣除非福的不善;中间是入共中士道,对于坏聚之五蕴遣除我执;最后是入上士道,遣除一切边执戏论之见,证悟一切法的无我空性。了知这样的次第的人,即是通达圣教的智者。
释义
众生的根机各不相同,所以应该按不同的方便进行引导。对尚未成熟的根器,说甚深的空性法,他非但不会证悟,而且还会产生邪见。
首先应该学修的,是容易了达的因果法门,来遣除修行者相续中的非福罪业。因为这个非福罪业是一切见得到与见不到的百千种过患的因,所以要首先学修。
中间对于五蕴、十八界、十二生处作各种观察,了知人我不可得,从而断除我执。如《入中论》中说:“我非是色色非我,色中无我我无色,当知四相通诸蕴,是为二十种我见。”意思是说,在色受想行识诸蕴上各具四种萨迦耶见之相。以分析色蕴为例:“我非是色”,意思是蕴不属于我;“色非我”,意思是蕴并非与我一体;“色中无我”,意思是我不是依于五蕴;“我无色”,意思是蕴并非依于我。这四相观察,也同样可以在其他的四蕴上依次类推,总共来断除二十种我见。
最后为了断除法我执,以自性空的方式,遮除了一切的戏论边见。通达这样的次第法门的人,就是通达了佛法的智者。
那么空性道的体性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圣天菩萨来继续分析。
庚三、最胜深道断证之体性分二:一、证德圆见法无我之理;二、断德断所知障之理。
圣天菩萨从证德与断德两个方面,来分析最殊胜的甚深空性道的体性。
辛一、证德圆见法无我之理
甚深空性最后证得的是什么呢?就是圆满见到了诸法无我。
设问:前面说“后遮一切见”,即如果有一个法的执著还未断除,就不能证得涅槃,但问题是法的数量那么多,器世间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以及有情世间的十法界,数量都是无限的。如果都要一个个的去断除执著,这怎么可能断除得了,这样怎么能证得究竟的涅槃呢?
答:
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
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颂文直解
经中说:见到一个法的空性,即已见到了一切法的空性,因为一法的空性,即是一切法的空性。
释义
从真胜义而言,有法世俗与法性胜义毫无差别,是完全一味、不二的。所以只要以出世间大乘的智慧见到任何一法的法性,即是见到了一切法的法性。如《三摩地王经》中说:“以一知一切,以一见一切。”即了知了一个法的空性,即了知了一切法的空性;见到了一个法的空性,即见到了一切法的空性。《现观庄严论》中也说:“法界无差别,种性不应异。”意思是法界无差别之故,种性也不应该有三乘的差别,而应该是一乘。又《宝性论》中也说:“真如无差别。”即在真如之中,万法是根本没有任何差别的。偈颂中前两句是从有境方面来讲的。从有境来说,见到色等一法的空性,即见到了一切所知法的空性。就像只要喝了一口海水,就已经知道了整个汪洋大海的海水的味道;只要吃了一块糖,所有糖的甜味就都知道了一样。偈颂的后两句,是从境的方面来讲的。从境来说,任何一个蕴、界、处的空性,即是一切蕴、界、处的空性。具体来说,五蕴中色蕴的空性,即是受、想、行、识四蕴的空性;十八界中眼根界的空性,即是其他十七界的空性;十二生处中眼处的空性,即是其他十一处的空性。如《入中论》云:“如器有异空无别,诸法虽别性无差,是故正知同一味。”意思是,瓶盘等器皿,虽有大小方圆等的差异,但是遍于一切器皿的虚空则毫无差别。如是从因缘中产生的色、声等诸法的现分,虽有千差万别,但是其本性则是一味无别的。
所以,山河大地等有法的数量再多,只要彻底证悟了其中一个法的空性,就已经彻底证悟了一切法的空性,而不再需要分头一个个去证悟了。这正如大乘的了义经论中阐述的那样,以无现的根本慧定,已照见一切诸法离边大空性的实相。
知道了甚深空性道所证到的境界,下面来看甚深空性道断除的是什么?
辛二、断德断所知障之理
烦恼障是大小乘修法的共同所断,那么大乘甚深空性道不共的所断就是所知障。
设问: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的,对于一切法的爱著都需要断除,那么世尊为什么还对积累福德资粮作赞叹呢?
答:
为乐天趣者,如来说爱法,
为求解脱者,呵彼况余事。
难词释义
爱法:即爱著人天善法。
颂文直解
为那些欲求人天善趣的人,如来说要爱著善法。如经中说:“当作诸福德,未作者将苦,已作福德者,此后世将喜。”然而,对于希求殊胜解脱果位的人,如来却呵斥他们对人天善法的爱著,那更何况是对其余的非福业呢?
释义
众生在解脱的根机尚未成熟的时候,导师佛陀就相应地传授人天善法,使这些众生在现前能免离三恶道的痛苦。但是人天的有漏安乐仍然在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摄持之下,如果不断除这二障,就不可能成就佛果,所以对于根机已经成熟的人,佛陀就传授了要断除从三轮实执,直到能所二相的微细习气之间的一切粗粗细细的障碍。如《现观庄严论》中说:“执佛等微细。”就是说,最后连对佛果的希求心也要断除,那更何况是对其他法的爱著了。《金刚经》中也说:“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也说:“若彼净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故彼恒于三轮中,二边心行皆远离。”意思是说,倘若对清净的戒律以我执或者三轮执著去受持,则相对圣者菩萨来说已经不清净了,因此应当在三轮之中,对有、无二边之心与行为全都远离,这样的戒律才是最清净的,才是出世间的戒波罗蜜多。
大家现在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对脱离轮回感兴趣?是否真的对为救度法界众生而成佛感兴趣?如果兴趣还不强,那么应该再好好地去思惟前面的内容;如果真的有兴趣,那么就要知道,对于一个求解脱和成佛的人来说,佛对人天善法的爱著是呵斥的,而不是赞叹的,因为这一点也不究竟,纯粹是有漏法,绝对沾染了烦恼,跟烦恼挂上钩怎么能解脱呢?因此至少必须培养出出离心,因为在生起出离心之前,追求世间的幸福,所作的即使是善法,也都是导师佛陀所不欢喜、所呵斥的,更何况是无记和恶法呢?
这以上阐明了甚深空性道的次第,那么如果不遵循这样的道次第,会有什么后果呢?
己二、明失坏道次第之过患
求福者随时,非皆说空性,
良药不对症,岂非反成毒。
颂文直解
对于求福之人,不能不加观察地在任何时候都宣说甚深的空性。就像不知道病人的病因,就胡乱地将不对症的药给了病人,这些药不是反而变成毒了吗?
释义
求福之人,因为心里真正贪求的只是人天的快乐,特别想在五欲六尘的享受中过一辈子,所以他们对究竟的空性法没有兴趣,也没有理解的智…
《中观四百论讲记(四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