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四百論講記(四十)
前面已經學習了以證悟甚深空性來對治煩惱的巨大意義,接下來要學習的是進入空性道的次第。
戊二、明入彼道之次第分叁:一、明入甚深義道之次第;二、明失壞道次第之過患;叁、以彼理明權實二教之大義。
在這一科裏,聖天菩薩闡明進入甚深空性道的次第。首先闡明修行甚深空性道的次第;其次闡明違反空性道次第的過患;最後以甚深空性道次第之理,來闡明權實二教的巨大意義。
己一、明入甚深義道之次第分叁:一、教誡入殊勝道甚深義;二、明入彼道之次第;叁、最勝深道斷證之體性。
聖天菩薩在這一科從叁個方面來闡明修甚深空性道的次第。首先是教誡修行者應該修行殊勝的空性之道;其次闡明修行空性道的次第;最後闡明最殊勝的空性甚深道的斷證體性。
庚一、教誡入殊勝道甚深義
設問:既然要證得大涅槃必須依靠空性法,那導師佛陀爲什麼還要說布施等法呢?
答:
爲下根說施,爲中根說戒,
爲上說寂滅,常應修上者。
頌文直解
在叁種福業中,如來爲還沒有成熟戒性、修性根器的下根者說布施;爲已住于布施,但未入修的中根者說戒;爲已住于布施與戒的上根者說修寂滅分別的空性道。因此,應當恒時作上根的修行。
釋義
雖然甚深空性法是佛法的心要,但是根器不夠的人,修較高的法,不能直接相應,因此佛陀就說了叁種福業事:施性福業事、戒性福業事、修性福業事。通過布施,可以獲得很多財富;通過持戒,能轉生人天;而由修空性可以勝伏而斷盡煩惱,並將證得涅槃。
因爲修性根器沒有成熟,所以對于中下根器者,布施、持戒等世俗修法是必要的,但是他們同時也要“常應修上者”,因爲只有勝義的空性法,才是寂滅分別的出世修法,因此要爭取能盡快成熟修性,修勝義空性法。一個學修佛法的人,就應該經常這樣問自己:“爲什麼我的心還不能獲得解脫?爲什麼我的心與勝義空性法還不相應呢?”
那麼空性道的次第是怎麼樣的呢?下面聖天菩薩就來講這個問題。
庚二、明入彼道之次第
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
後遮一切見,知此爲智者。
頌文直解
叁士道的次第是這樣的:首先是入共下士道,遣除非福的不善;中間是入共中士道,對于壞聚之五蘊遣除我執;最後是入上士道,遣除一切邊執戲論之見,證悟一切法的無我空性。了知這樣的次第的人,即是通達聖教的智者。
釋義
衆生的根機各不相同,所以應該按不同的方便進行引導。對尚未成熟的根器,說甚深的空性法,他非但不會證悟,而且還會産生邪見。
首先應該學修的,是容易了達的因果法門,來遣除修行者相續中的非福罪業。因爲這個非福罪業是一切見得到與見不到的百千種過患的因,所以要首先學修。
中間對于五蘊、十八界、十二生處作各種觀察,了知人我不可得,從而斷除我執。如《入中論》中說:“我非是色色非我,色中無我我無色,當知四相通諸蘊,是爲二十種我見。”意思是說,在色受想行識諸蘊上各具四種薩迦耶見之相。以分析色蘊爲例:“我非是色”,意思是蘊不屬于我;“色非我”,意思是蘊並非與我一體;“色中無我”,意思是我不是依于五蘊;“我無色”,意思是蘊並非依于我。這四相觀察,也同樣可以在其他的四蘊上依次類推,總共來斷除二十種我見。
最後爲了斷除法我執,以自性空的方式,遮除了一切的戲論邊見。通達這樣的次第法門的人,就是通達了佛法的智者。
那麼空性道的體性是怎麼樣的呢?下面聖天菩薩來繼續分析。
庚叁、最勝深道斷證之體性分二:一、證德圓見法無我之理;二、斷德斷所知障之理。
聖天菩薩從證德與斷德兩個方面,來分析最殊勝的甚深空性道的體性。
辛一、證德圓見法無我之理
甚深空性最後證得的是什麼呢?就是圓滿見到了諸法無我。
設問:前面說“後遮一切見”,即如果有一個法的執著還未斷除,就不能證得涅槃,但問題是法的數量那麼多,器世間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以及有情世間的十法界,數量都是無限的。如果都要一個個的去斷除執著,這怎麼可能斷除得了,這樣怎麼能證得究竟的涅槃呢?
答:
說一法見者,即一切見者,
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頌文直解
經中說:見到一個法的空性,即已見到了一切法的空性,因爲一法的空性,即是一切法的空性。
釋義
從真勝義而言,有法世俗與法性勝義毫無差別,是完全一味、不二的。所以只要以出世間大乘的智慧見到任何一法的法性,即是見到了一切法的法性。如《叁摩地王經》中說:“以一知一切,以一見一切。”即了知了一個法的空性,即了知了一切法的空性;見到了一個法的空性,即見到了一切法的空性。《現觀莊嚴論》中也說:“法界無差別,種性不應異。”意思是法界無差別之故,種性也不應該有叁乘的差別,而應該是一乘。又《寶性論》中也說:“真如無差別。”即在真如之中,萬法是根本沒有任何差別的。偈頌中前兩句是從有境方面來講的。從有境來說,見到色等一法的空性,即見到了一切所知法的空性。就像只要喝了一口海水,就已經知道了整個汪洋大海的海水的味道;只要吃了一塊糖,所有糖的甜味就都知道了一樣。偈頌的後兩句,是從境的方面來講的。從境來說,任何一個蘊、界、處的空性,即是一切蘊、界、處的空性。具體來說,五蘊中色蘊的空性,即是受、想、行、識四蘊的空性;十八界中眼根界的空性,即是其他十七界的空性;十二生處中眼處的空性,即是其他十一處的空性。如《入中論》雲:“如器有異空無別,諸法雖別性無差,是故正知同一味。”意思是,瓶盤等器皿,雖有大小方圓等的差異,但是遍于一切器皿的虛空則毫無差別。如是從因緣中産生的色、聲等諸法的現分,雖有千差萬別,但是其本性則是一味無別的。
所以,山河大地等有法的數量再多,只要徹底證悟了其中一個法的空性,就已經徹底證悟了一切法的空性,而不再需要分頭一個個去證悟了。這正如大乘的了義經論中闡述的那樣,以無現的根本慧定,已照見一切諸法離邊大空性的實相。
知道了甚深空性道所證到的境界,下面來看甚深空性道斷除的是什麼?
辛二、斷德斷所知障之理
煩惱障是大小乘修法的共同所斷,那麼大乘甚深空性道不共的所斷就是所知障。
設問: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的,對于一切法的愛著都需要斷除,那麼世尊爲什麼還對積累福德資糧作贊歎呢?
答:
爲樂天趣者,如來說愛法,
爲求解脫者,呵彼況余事。
難詞釋義
愛法:即愛著人天善法。
頌文直解
爲那些欲求人天善趣的人,如來說要愛著善法。如經中說:“當作諸福德,未作者將苦,已作福德者,此後世將喜。”然而,對于希求殊勝解脫果位的人,如來卻呵斥他們對人天善法的愛著,那更何況是對其余的非福業呢?
釋義
衆生在解脫的根機尚未成熟的時候,導師佛陀就相應地傳授人天善法,使這些衆生在現前能免離叁惡道的痛苦。但是人天的有漏安樂仍然在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攝持之下,如果不斷除這二障,就不可能成就佛果,所以對于根機已經成熟的人,佛陀就傳授了要斷除從叁輪實執,直到能所二相的微細習氣之間的一切粗粗細細的障礙。如《現觀莊嚴論》中說:“執佛等微細。”就是說,最後連對佛果的希求心也要斷除,那更何況是對其他法的愛著了。《金剛經》中也說:“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也說:“若彼淨戒執有我,則彼屍羅不清淨,故彼恒于叁輪中,二邊心行皆遠離。”意思是說,倘若對清淨的戒律以我執或者叁輪執著去受持,則相對聖者菩薩來說已經不清淨了,因此應當在叁輪之中,對有、無二邊之心與行爲全都遠離,這樣的戒律才是最清淨的,才是出世間的戒波羅蜜多。
大家現在扪心自問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對脫離輪回感興趣?是否真的對爲救度法界衆生而成佛感興趣?如果興趣還不強,那麼應該再好好地去思惟前面的內容;如果真的有興趣,那麼就要知道,對于一個求解脫和成佛的人來說,佛對人天善法的愛著是呵斥的,而不是贊歎的,因爲這一點也不究竟,純粹是有漏法,絕對沾染了煩惱,跟煩惱挂上鈎怎麼能解脫呢?因此至少必須培養出出離心,因爲在生起出離心之前,追求世間的幸福,所作的即使是善法,也都是導師佛陀所不歡喜、所呵斥的,更何況是無記和惡法呢?
這以上闡明了甚深空性道的次第,那麼如果不遵循這樣的道次第,會有什麼後果呢?
己二、明失壞道次第之過患
求福者隨時,非皆說空性,
良藥不對症,豈非反成毒。
頌文直解
對于求福之人,不能不加觀察地在任何時候都宣說甚深的空性。就像不知道病人的病因,就胡亂地將不對症的藥給了病人,這些藥不是反而變成毒了嗎?
釋義
求福之人,因爲心裏真正貪求的只是人天的快樂,特別想在五欲六塵的享受中過一輩子,所以他們對究竟的空性法沒有興趣,也沒有理解的智…
《中觀四百論講記(四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