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四百论讲记(四十三)

  中观四百论讲记(四十三)

  前面已经破除了虚空和时间的常性,除此之外,世间人还认为微尘中最小的极微也是常性的,而且认为这个“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就是由常性的极微聚合而成的。

  其实不管是谁,只要承许有外境的色法,那么最后就必然会认为有极微的存在。譬如,现代探索物质世界的物理学家们,都在找基本粒子。而古代的顺世外道,则认为世间的一切全都是极微组成的,除极微外无有其他的东西,就连心也只是极微的一种状况而已。而古代的胜论外道对极微的论述更加详细,他们认为器世界是由极微聚合而成的,而极微以地、水、火、风这四大的形式存在,它们不可见、不可分,是常性的、圆相的。器世界不断进行着成、住、坏、空的变异,在空劫的时候,虚空中遍满了无数的极微,后来在成劫时,有情的业力使得极微两两聚合,生成了一个新的微尘,新的微尘与其他新生成的微尘再度聚合,组成了更大的微尘,如此不断地聚合,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器世界。后来到了坏劫,最大的粗果先被火灾等损坏,渐渐连最初合成的微尘也被损坏,这样一切和合而成的果就都被损坏了,它们重新又还原成了最细的极微,而这些最细的极微是坏不掉的。

  那么内道中,小乘的有部、经部也承许器世界是极微和合而成的。但是和外道不同的是:有部、经部都承许极微是无常法。本品的目的是破除常性,所以接下来就主要以胜论外道为例,来破除极微的常性。

  己三、破极微为常物分三:一、略破;二、分破;三、结成。

  庚一、略破

  

若一分是因,余分非因者,

  

即应成种种,种种故非常。

  颂文直解

  如果组成粗法时,极微与其他极微互相接触的部分,是形成粗法之因,而未接触的部分,就成了非因。这样,极微就有了是因、非因的差别,形成了种种不同的部分,因此说极微是常,是毕竟不应理的。

  释义

  极微与极微之间的位置分布有三种情况:一、是两个极微之间部分相交,二、是两个极微完全重合,三、是两个极微完全不相交。如果极微聚合成新的果,也只能以三种形式中的某一种进行聚合。

  这个偈颂针对第一种情况进行分析,这也是胜论师认为极微聚合的主要观点。偈颂的前两句引述胜论师的观点,后两句指出这种观点的自相矛盾之处,而进行遮破。

  如果两个极微是部分相交的,不管你说这相交的部分是叠加起来的,还是完全互相进入的,都是在这个相交的部分上,形成了可以见到的、较粗大的色法。而没有相交的部分,因此依然保持原先的状况,依然是最微小、不可见的。

  但是这样一来,胜论师所谓的一个完整一体的极微就分裂成两半了,其中相交的部分就变成了是因,而另一不相交的部分成了非因,这样极微一体、不可分的属性就被打破了。

  这样就说明极微并不是常的。为什么呢?因为极微在成劫的时候,会从一体分裂成二体,发生了变异,因此说它并不是常的。

  总之,如果极微要保持常性,它就不能组成粗大的色法;如果要组成粗大的色法,它就不可能是常性的。

  庚二、分破分二:一、破许为实法;二、破许为常法。

  先来破极微是实有存在的法,其次再破极微是一种常法。

  辛一、破许为实法分二:一、总破境极微之体;二、以有境量不成之理而破。

  破许极微为实法分为两步,首先是以推理的方式来总破实有的境——极微之体,其次是以有境现量不见来破。

  壬一、总破境极微之体

  首先是破遍体和合。胜论师为了避免上个偈颂中指出的——如果部分相交,极微必定无常——的过失,于是修正说,极微是没有支分的,不会有接触部分与未接触部分等的差别,所以极微之间是第二种关系,也就是遍体和合,它们是完全重合的。圣天菩萨对此继续回答说:

  

在因微圆相,于果则非有,

  

是故诸极微,非遍体和合。

  难词释义

  因微:作为因的极微。

  圆相:仅仅以没有别别分而安立的圆的相。

  遍体和合:两个极微互相完全进入对方。

  颂文直解

  作为因的极微是没有任何别别分的圆相,而作为果的车、房子等,却是长的、方的等等,有很多形状,这样的因相与果相完全不同,因此两个因极微在组成粗果时,根本不可能是遍体和合的。

  释义

  圣天菩萨在前两句中提出根据,指出了因极微的圆相与果粗法的非圆相相违,在后两句得出了结论,指出因极微不可能遍体和合而形成粗法。

  为什么因的极微是无别别分的圆相,果的粗法是长的、方的等等,就说明因极微不是遍体和合的呢?这里关键是要理解遍体和合的真正意思。如果两个极微是遍体和合的,那么在第一个极微上,放进了第二个极微,那么它们的个体能变大吗?当然不能,因为遍体和合了,两个极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分不出彼此了。如果还有一点点没有融合,那它们就又变成了相交,就会得到上个偈颂中指出的过失。所以遍体和合之后,一点都不能变大。那么再加入一个极微呢?也只会是同样的结果,个体不能增大。这样,再多的极微加入进去,结果都不会有任何的变化,哪怕是把整个世界的微粒都加进去,它们还只能保持一个极微的样子,也就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极微尘。这样一来,就坏事了,因为整个世界总共就只有一个极微那么大了。这样就直接违反了众生对器世界的现量所见,并且也违反了胜论师自己认为器世界庞大且可见的立宗。

  对此,胜论师又修正他们的观点说,极微之间不是部分相触,也不是遍体和合,而是第三种情况:它们完全不相交,也就是异地而住。对此圣天菩萨回答说:

  

于一极微处,既不许有余,

  

是故亦不应,许因果等量。

  颂文直解

  如果极微异地而住,那么在一个极微的所在之处,就不应承许有其它的极微,也就是说,所有的极微,都保持了距离。这样的话,极微之间就无法聚合,都只能保持它们最小的原貌,即使一个极微的周围有须弥山那么多的极微,他们也都无法聚合。因此你们也不应承许众多的因极微,与庞大的须弥山那样的粗果,大小是相等的。

  释义

  这个偈颂前两句是引述胜论师的观点,并且以此为根据,在后两句得出结论。

  这个偈颂的关键之处,是要理解到胜论师提出的极微异地而住的观点,使得极微之间没有重叠,不会产生交集,这样就使极微失去了和合成粗大色法的作用。要知道胜论师说,在空劫的时候,虚空中的极微本来就是异地而住的,虽然虚空中遍满了那么多的极微,但是它们也都没有和合成粗大的、可见的色法。如果说在成劫的时候,这些异地而住的极微就可以聚合成粗法,那么在同样的因缘条件下,在空劫的时候它们为什么就没有聚合呢?

  所以胜论师所说的极微之因,和粗法之果,就失去了因果的联系。这再一次证明了,众生现量所见的粗大色法,并不是由极微组成的。

  这个偈颂,同时也兼破了小乘有部和经部所认为的极微。小乘有部认为极微之间完全不相交,而聚合成粗法;小乘经部认为极微之间是无间而住,它们既不是相交,也不是完全分离,而是没有任何间隔地聚合起粗法。这两种观点,也都可以用这个偈颂破除。

  下面圣天菩萨进一步指出,如果极微异地,就使得极微具有了方分,而自相矛盾。

  

微若有东方,必有东方分,

  

极微若有分,如何是极微。

  颂文直解

  假使极微能组成粗大的聚合,那么在中央的一个极微,被各方多个极微围绕的时候,就有了朝向东南西北等的方分。这样,极微如果有各个不同的方分的话,又如何能叫极微呢?

  释义

  这一颂,前两句指出极微有方分,后两句破有极微的存在。

  极微如果是异地而住,那么只要将一个极微与它周围的极微进行对照,势必就有了东南西北之分。这样在同一个极微之上,也就分出了东南西北等的部分,使得胜论师说不可分的极微,就有了方分。极微既然有方分了,那就说明它也如粗法一样,并非实有,也并非常住,这就又违背了胜论师自己所安立的极微无方分、常住、实有的立宗。

  下面圣天菩萨再进一步分析极微聚合成粗法的过程,来破无分的极微。

  

要取前舍后,方得说为行,

  

此二若是无,行者应非有。

  颂文直解

  各处的极微在组成粗法时,都需要有行动。而行动就意味着它们要趋向前方的极微,同时舍离后方的极微。但如果极微是无分的话,就不可能有前后方之分,因此也就无法作取前舍后的行动,这样就没有了能组成粗大色法的行动者,粗大的器世界也就根本聚合不起来了。

  释义

  这一颂的前两句是顺破极微的无分,后两句是反破有组成粗大色法的行动者。

  极微在成劫时要开始聚合,就必须要行动,而行动就意味着趋向前方的极微,并舍离后方的极微,这样极微就有了前后方之分。这再一次说明了,只要一进行如理的分析,就能知道极微的常性、无分等属性,是一种颠倒作意的结果,是不正确的。

  后两句是反破,也就是反过来说,如果确实像胜论师说的那样,极微是无分的,极微上没有方分的话,那么它将寸步难移。它向东移动不得,往西也移动不得,只能僵死在原地,这样怎么可能在成劫的时候,去聚合成粗大的色法呢?这样器世界将无法形成。可见如果执著极微的无分,就会导致拨无世间共见的器世界的巨大过失。…

《中观四百论讲记(四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