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分刹那的数量多,就成了长时间;无分刹那的数量少,也就是短时间。其它的我们不必说了。已经重复过多次,只要一个法如果可以分成多个部分,就不是真实的法,所以最后只要观察无分的刹那成不成立。
依你的观点,就好像有无数个刹那一个个地排下来,组成了一段段的相续。就像屋檐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流,一个个的刹那密密麻麻地排下去,就组成了一段段的时间。如果无分刹那给破掉了,就再不能说有什么实有的时间。
下面观察相邻的两刹那,所谓的相邻只有接触和不接触二种方式。
首先观察两刹那的接触:要么是部分接触,要么是全部接触。所谓部分接触,就好比两个巴掌正面接触,后面没接触,这叫部分接触。假如只是部分接触,那在一个刹那上就有接触的一分和不接触的一分,这样就有二分,和承许是无分的刹那相违。如果是全分接触,那二个刹那成了一个,再不可能跑出来一点。这样如果相邻的两个刹那成了一个,就没有相邻,也因此所有的刹那都融成一个刹那。因为不融成一个的话,就决定有相邻。
我们因为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的时间流下来的。你要承认有多个,必定会出现二个相邻的。如果相邻成立不了,那肯定是融成一个了。就像有很多个人坐在同一排,有多个就有相邻,如果没有相邻,那决定只有一个。
以上总的以理证明了相邻的两刹那接触不成立。
有人说,那应当说相邻的刹那是不接触的。破斥:以三个相邻的刹那为例来作观察。不接触的意思就是两个刹那中间有间隔,有空白段,这样就有二个空白段。现在看左边空白段的右端点和右边空白段的左端点。现在问:这二个端点是一个,还是两个。如果是一个,那这两个端点之间就成了空白,不能承许中间的有一个实有的刹那。如果不是一个,而是不同的两个。那就再观察,中间这个刹那跟这两个端点接触的点必定是不同的两个点,既然是不同的两个点,就成了可分。这样就破掉了无分刹那实有。
或者,你刚刚说是空白,那么,凡是有心识叫做有情,凡是无心识叫做无情。这样就成了第一刹那是有情,中间空白变成无情,第二刹那又变成有情,之后又变成无情,这无法成立。不然就成了有情可以变成无情,或者无情可以变成有情,也就要承许有情可以变成石头,或者石头上可以生出心来等等,但这无法成立。
或者这样讲:你要是说有实体,有实体的多个刹那,如果前一刹那是实有,它不灭的话,决定不可能出后后的刹那,所以必然是前一个刹那灭了,后后的刹那才起来。如果胜义中它真的有灭,那既是实有,又有灭,这是无法成立的。
以上抉择了极微和刹那都是空性,由此,一切色心二法从粗大至极微、刹那之间,本来远离一、多,空无自性。《如意宝藏论释》云:“此显现(有法)有事无事何者亦不成立,远离一体、多体之故,犹如水月。”
以上抉择了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都是空性,断定了一切色法和心法从粗大到极微之间,都没有实有的一体。既然没有一体,也就没有多体,因为多体是由一体组成。就像如果得不到一个人,那也就没有很多人。
确实以胜义正理作观察,说世界上没有楼房可以,没有人也可以,没有车也可以,没有米饭也可以,没有衣服也可以。既然没有一,也就没有多,当体远离一、多。所以本来远离一、多,自性本空。
《如意宝藏论释》云:“此显现本来是何者亦不成立。”意思是,有个东西才能说这是有、这是没有。总得要个事物才能说它是有或是无,现在都没“它”,还说有、说无、说这、说那,完全是废话,叫做戏论。比如有一件毛衣,可以说毛衣多长、多宽、是什么毛、什么质地,毛衣现在被损坏了,可以烧掉了。但对于龟毛就没有什么可谈的啦!对龟毛还能说什么呢?
这些显现它本来当体就不成立的,说有事、无事亦不成立。我们要离四边,原来我们认为一切法都是实有。现在观察之后,反过来断定正显现的这些法就根本没有的。所以说,此显现有事、无事何者也不成立,远离一体、多体,犹如水月。
你说它一体也找不到,多体也找不到,它到底是个什么呢?是一个东西、是一个事物,起码得说它是一体,或是多体,只有这二种存在方式,再没有第三种。如果一体也不成立,多体也不成立,那就什么也成立不了。
我们没观察的时候,都是糊里糊涂的,都想当然地说:这还会有错?我又不是小孩,二个、三个也分不清,一体、多体也不知道,这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地方。恰恰是你最相信、最毋庸置疑的地方,其实完全不成立。如果已经直接破除了一体、多体,那这个世间你说还有哪样东西是真实的。当然,说假立的可以,假立的没有任何自性。
比如我伸出拳头,你说这是几?这是“一”,因为是一个拳头;这是“五”,因为有五根手指。随便你怎么说,按照各支分的手指来说,这是五,针对五个手指的积聚又说成“一”。还可以说是十五,因为一个手指有三节,按指节来说,就是十五。如果再按细胞的数量来说,那又是无数。是“一”也是假立的一,“多”也是假立的多。既可以从“一”上根据它的差别分出五个、六个乃至无数多个,又可以把无数多个聚在一起假立这是“一”。
我们这个房间里有“几”个?可以随便你说,都是假立的,假立的就可以随便说。我说这是“一”,整个的房间连同我们这些人整个叫做“一”。我也可以说,这叫“二”。这里的有情是一份,这里的无情是一份。我又可以说是“三”,那就排三排,前面一排,中间一排,后面一排。又可以说四、说五、说二十,乃至说无量,看你怎么样安立。
把这些东西的集聚可以安立成“一”,把很多个刹那的相续可以安立成“一”,也可以对于“一”按照它的差别分成多,这叫做假立。如果是实有的一和多,那就变不了,它不观待其他而说“一”,不观待其他而说“多”。其实,所谓的“一”和“多”全是观待而有,全是假立,而不是实有。
以上抉择了色法和心法远离一体、多体。诸法当中,还剩下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其中,不相应行法,只是观待色法和心法的阶段而安立,既然色法和心法远离一体、多体,观待其阶段安立的不相应行法,更不会有一体、多体;无为法只是对有为法的否认,除此之外别无自性。
一切万法可以归类为色法、心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后面这二个离开色法和心法就没有独立体,所以主要是破前面的色法和心法。
不相应行法是观待色法和心法的阶段安立的。它是事物的一个阶段,连事物本身都不成立,哪里有事物的阶段独自成立呢?比如一朵花有开放的时候、安住的时候、凋谢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阶段。如果这朵花本身没有,会有它的阶段实际存在吗?所以,不相应行法不成立。
无为法只是对有为法的否认,因为它是观待有为法而安立的,离开有为法不会独自成立,所以没有自性。
由此,有为法、无为法都不成立实有一体。一体不成立,多体也就没有,诸法如果有自性,决定只有一体和多体两种方式。由于诸法远离一体、多体的缘故,就看出诸法是空性,没有自体。以人没有自体,叫做人无我;以法没有自体,叫做法无我。
只有认识到胜义中“一”和“多”都是空性,没有它的自体存在,才好理解圣者不可思议的境界,那根本不是凡夫执著当中的境界。凡夫实执的习气特别重,由此变出来的事物也都看起来特别坚固,所以一不是多,多不是一,这样固执,那就在凡夫心前处处都融通不了。一不能融通多,多不能融通一,大不能融通小,小不能融通大,都是由于实执的习气导致的。但是,到了地上菩萨的境界,这些都要变,出现的是超越世间的境界。比如说一尘中有尘数刹,以常识看来,微尘是小、是一,佛刹是大、是无量,小不能包容大,一不能包含多,但是在佛菩萨的境界里,凡夫认为对的,其实都是错的;认为有矛盾的,其实一点不矛盾;执为是正量的,实际上百分之百是非量。
凡夫执著诸法实有自性,自然一不是多,小不是大,长不是短,彼此矛盾。诸佛安住于无分别智中,万法一味,现前事事无碍法界,一多相即、延促同时、广狭无碍。以大成就者不可思议的显现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阿底峡尊者把身体融入泥像的模子中,米拉日巴曾经融入牛角,牛角并未变大,尊者的身体也未缩小。这些都是证悟空性的表现。须知实相中本来无有一、多、大、小等的自性,于一法不成的空性中可无碍显现一切。《中观庄严论释》中云:“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见。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
凡夫执著诸法有自性,自然认为一不是多,心里老说一不是多,那边不是这边,那当然不会圆融,都被实执给限定死了。所以成了一就不是多,小就不是大,长就不是短,彼此矛盾。其实,一、多、延、促、广、狭等,本来没有,万法是一味的真如。在证入事事无碍的法界时,随拈一法都是真如。“一多无碍”,一里面可以含多,多里面可以含一。“延促同时”,一刹那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刹那。所谓的“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十方刹海不隔毛端。”这些就不是凡夫的心所能测度了。
以大成就者的示现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阿底峡尊者把身体融入造小泥像的模子中,你真的以为在他面前模子很小,尊者身体很大。他把身体融到模子里面,然后你说:尊者你小心一点,别钻不出来。你真的以为那么大的身体融到一个那么小的模子里面,好像是硬挤进去的。你要是再搞一点儿小动作,你这个恶劣的弟子,把师父放到模子里面,再安一把锁,就出不来了。不可能是这样。实际上在阿底峡尊者面前,身体也好,泥像的模子也好,平等是空性的。米拉日巴曾经融入牛角,牛角没有变大,尊者的身体也没有缩小。明显说了没缩小,不是开始是很大的身体,慢慢缩小,缩到牛角里去了,根本不是像我们这样认为的,这都是现证空性的表现。
所以我们须知实相中本来没有一、多、大、小等的自性,在一法不成的空性中可以无碍地显现一切。这些在登地之后就开始出现了,到了一地本事就大了,一刹那当中了知前面的一百劫、后面的一百劫,不动的时候就能分身去一百个佛土,一刹那当中跟一百个人去说法。再往上级别更高。
为什么说佛的境界最不可思议呢?比如佛是圆音说法,一个音声里含有无量的音声海,而且以一个音声说法,无量有情都随类得解,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到了佛地已经登峰造极,在一法不成的空性中可以极其自在地显现。
因此,一年以十二个月分,一个月以三十天分,一天以二十四小时分,一小时以六十分钟分,这样分析下去,最终会到达不可再分的最短刹那,称之为无分刹那,这是时间的边际,构成时间的基础。
一年以十二个月来分,一个月以三十天来分,一天以二十四个小时来分,一小时以六十分钟分,这样分下去,最终会到达不可再分的时间终极状况,称它为无分刹那。这就是时间的边际,构成时间的基础。
名言中分析到最终的究竟量就到这里为止,再不能分下去了。一过去你就会失望。无分的微尘、无分的刹那,这两个分到这儿就为止了。
对于无分刹那,不分析,仅仅安住时间的最短边际;再分析,就成为虚空,得不到任何事物。因此,凡是承认时间方面的安立,到无分刹那为止,就不能继续再分,一经分析,就像盗贼步入米拉日巴的山洞那样,除了失望之外,不会有丝毫获得。如果想进一步探求,这无分刹那一分析,就到了自性本来空寂之中,这时便触到了诸法本源的究竟处。所以,经中“万法如芭蕉”,是针对“逐步观察最终成为空性”而宣说的。
对于无分刹那若不分析,就安住在时间最小量的终极上;若再分析,就成为虚空,得不到任何事物。
为什么说一切诸法在胜义中是空性,就是这个道理。最终都成了空性,并不像内外的实事宗认为的那样,胜义中还有无分微尘、依他起识或者外道说的神我、自性等。这一类叫实事宗。他们心里一直执著最终是有不空的事物存在,或者要由实有的显现根源才能显现万法,他们都还落在实有的观念里。中观派对这一切一概扫尽,不然就没办法信解万法是一味的空性。
因此,凡是承认时间方面的安立,到无分刹那为止,就不能继续再分。一经分析,就像盗贼进入米拉日巴的山洞一样,除了失望之外,不会有任何获得。打比方,盗贼看到那里有个山洞,是个修行人住的山洞,强盗到晚上就去偷,他想这里面好一点的话,可能得到半两金子;差一点的话,如果是个穷喇嘛,起码可以得到一斤酥油、一张羊毛毯。他抱着一个有所得的心理去,但到了米拉日巴的山洞里面,左摸一下,右摸一下,摸了半个小时,一点都没摸到。还是不甘心,想:是不是在墙洞里或老鼠洞里面藏着,又到处去摸。摸到天亮,什么也没得到。
意思是,这个器情世界,你去分析、再分析,你除了失望之外,不会得到一丁点儿的东西,所以叫“不可得”。如果想进一步探求,这个无分刹那一分析,无分刹那就不存在了,那触到什么?就触到自性本来空寂之中了,这时便触到了诸法本源的究竟处。
这是往甚深的方面走,最终要触证空性,到达诸法本来空寂当中。这里面是没有一点可得的。用你的分别心在太虚空里去抓个什么,抓不到的!
所以,佛就说了万法如芭蕉,是空心的芭蕉!开始误以为那么大的芭蕉树,肯定里面能得到一点东西,但是一片一片的叶子剥开来,最后“空空如也”,什么也没得到。现在,你把这些山河大地、男女老少、用你的思维去分,这样逐步分析,最后成为空性。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十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