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三十六)
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这里说到,法藏菩萨在累劫修菩萨万行的时候,一心寂静。内远离烦恼,外不著六尘。
其中“欲觉、嗔觉、害觉”是表示贪嗔痴等的烦恼,心里没有欲的感觉、嗔的感觉、害的感觉,也不会起这方面的心念。“色声香味触法”指的是外在引生烦恼的缘。我们都知道,烦恼生起的因,包括内在的烦恼种子,以及遇到一些能引生烦恼的境,再加上非理作意等等。如果我们的心接触到六尘等对境的时候,一不小心著在上面,就会引生烦恼。相反,在出现对境时,如果能够不著在上面,就杜绝了生烦恼的缘。
忍力成就,不计众苦。
“忍力成就”就是指在一切时处当中心念不动。其中“忍”字是心上一把刀,能够治住心,安住不动,就是所谓的忍。它又分为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和谛察法忍。
前面说过法藏菩萨为了成满誓愿“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也就是历经五劫发起的大愿,要通过无量劫的修持才能实现。那么,这就必须有一种坚忍的意志力,不计众苦,这样才能长劫精进,所以说忍是精进的前提。
这里说到“不计众苦”,我们知道法藏菩萨为了完成这样一个伟大的目标,可以付出一切。也就是长劫以来经历了各种身心劳累的苦。而且在帮助无量困苦有情的时候,由于有些众生性情暴劣,或者做各种的邪行,菩萨需要忍耐各种各样的损害。并且要给众生做仆人,要肩负起无量众生利乐的大事,完成这些也需要忍耐很多的辛苦。但是法藏菩萨为了成就大誓愿海,无论经受怎样的艰辛,都在所不惜。凡是能够成为圆满誓愿的因,他都去精进地实行,无论多么艰苦,都要修证圆满。
我们常常说,菩萨要披着誓愿的铠甲才能发起长劫精进。也就是法藏菩萨完全是以大悲愿力,纯粹利益众生的心,使得他在长劫以来,无论遇到怎样的冤害、打骂、诽谤,或者处在多么艰苦的环境里,遭遇饥、渴、寒、热等的苦,或者受持哪一种甚深的法义时,都能一心安住在法上,毫不动摇。只有具备这样钢铁般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完成这么伟大的事业,成就如此不可思议的国土。
少欲知足,无染恚痴。
“少欲知足”就是指对于世间法方面,像生活资具、自身利益等的需求少之又少。这也是圣者种性之一,因为只有少欲知足,才能把自己的身心完全安置在菩提道上。法藏菩萨有无上的大愿,他完全不看重名闻利养、五欲享受等世俗的事。
“无染恚痴”是说身心清净,寂灭尘劳。也就是心里根本没有贪染、嗔恚、愚痴,恒常住于智悲双运等的境界当中,行持一切庄严净土的方便。
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这里讲到法藏菩萨行菩萨道、庄严净土之时具备定、慧、正直这三种德相。
所谓“定”,就像《永嘉证道歌》中所说那样:“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所以叫做“三昧常寂”。其中“常”就是指一切时处都住于定中,远离各种的散乱。不仅在座上,包括座下也是如此,行住坐卧都处在定境之中。
“智慧无碍”,是指他的心明明朗朗,一方面不会迷失本面,常见自性。从起用上来说,随着各种因缘,没有耽著、没有障碍地能够起现妙用。这些都是智慧。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也就是所谓的“直心是道场”。意思是说,凡夫因为有我执,有很多贪著名利的心,所以会表现出各种不正直的心态和行为,做出各种虚伪的表现。或者从究竟上来讲,只要没安住本性,是后天颠倒串习出来的心,就都是妄想心,都是不正直的心。而法藏菩萨心地清净,完全和真如相应。也就是恒时住于本然真心当中,所以没有任何虚伪、谄曲之心。
其实,凡是落在虚妄分别,都不足以住持净土。因为虚妄分别心幻生幻灭,这种心的做不是真正的做,得也不是真正的得。只有用纯真无妄的心,以本然的智慧,远离一切分别戏论,在这样一种直心状态下,才能真正的住持净土。
正是由于因地修行时远离虚妄分别,所以到果地时,众生的心一跟佛相应,就会住于不退转地,迅速圆满功德。也就是所谓的“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我们学过《往生论》都知道,这叫做“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也就是最终果地圆成的境界。但是要知道,这也是通过法藏菩萨在因地时的一步步修行,最终才得到的。
和颜爱语,先意承问。
这里首先说到,法藏菩萨累劫以来,都是对众生“和颜爱语”,也就是行持爱语为主的四摄法。这样一方面可以给众生做表率,另一方面也是在跟广大的众生结善缘、结欢喜缘。所谓“结缘”就是指为了摄受众生,要让众生觉得亲近,对菩萨生信心。如果不结缘,将来成佛时便无众生可度。即使能建立一个净土,但是能摄受谁来往生呢?所以必须在因地时跟无量的众生广结善缘。
我们都知道,一切摄受众生的方便,完全归纳在四摄法当中。这是三世诸佛摄受众生的要道。这里只是略举一个爱语为例,其实还包括布施、利行、同事这三种。
具体来说,你想要摄受众生,首先就要给他物质上的帮助,也就是“布施”。虽然这是一个很粗浅的利他,但是众生的心直接能体会得到。因为对他来说,首先最需要的就是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像是缺衣少食、生活困难等等。你能够给他提供一些物质上的帮助,他马上就能感受到。这样他就会对你生欢喜心,愿意听你的话,也就能成为初步领受正法的法器。
这时候,就可以给他传授六波罗蜜多的教言了。成佛之道都可以归摄在六度当中,从布施到般若之间修行的行相、因、作用等等方方面面都讲解给他听,这叫做“爱语”。所谓的“爱”,就是真心对他好。而真正对他好的方法,就是传授给他能得利乐的妙道。
仅仅传授还不够,因为在宣讲教法后,只能让他得到一种理论上的理解。所以还要进一步把他实际安置在修行的路上。这时就要做第三步“利行”。也就是进一步告诉他,该如何结合自己的心来修持波罗蜜多的道,就是教他实际行持六度的方法。
这时虽然他开始实际修持了,但是力量还很弱。就像妈妈教小孩学走路那样,妈妈虽然跟他讲了要怎么走,但是他刚开始走,力量不够。这时必须要妈妈带着,经过一段过渡期,到了能够独立行走的时候,他才能自己走。同样的道理,第四步要求的就是“同事”。也就是在这个阶段,菩萨要充当妈妈,要带着众生这个小孩逐步进入到实修当中,让他渐次得到稳固。因为刚开始起修,他自己的力量不够,没办法独立修上去。这时如果又遇到其它的恶缘,他很快就会退失。所以菩萨要带着他修,要给众生做至亲。如果学过《大乘庄严经论》,就知道菩萨叫做众生的“至亲”。也可以比喻成老师、母亲、奴仆、亲友等等。
正是由于法藏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依靠菩萨四摄法摄受了无量的众生,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都尽可能的把他真正安置在解脱成佛的正道当中。所以,无量劫之后,阿弥陀佛就成了法界众生最亲的亲人。大家喜欢念阿弥陀佛、想去极乐世界,就是因为阿弥陀佛在多生累劫当中跟众生结过善缘。虽然前世的事情现在看不到,但是我们大家也必定在多世当中跟阿弥陀佛有着很深的因缘,得到过佛的摄受。总之,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对于众生完全是一种利他心,念念为众生着想,以四摄法来做摄受。
之后又讲到“先意承问”,也就是阿弥陀佛以身垂范,对于自己的尊长——善知识,行持恭敬心。“先意承问”就是指无论什么事都向自己的尊长请教,按照尊长的指示去行持。其中下对上叫做“承”,比如从上面递下来什么东西,下面的人用手接住,就叫“承接”。那么“承问”,就是指我们要请教师长;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承事”,就是按照师长的教言去做。
勇猛精进,志愿无倦。
这里“勇猛”是讲到菩萨有大勇悍的精神。所谓“精进”,就是指永远有一股勇悍的力量,不会怯懦。“勇猛精进”就是说只要与成就无上菩提道有关,或者是成就净土、利益众生方面的事,他都有一种永无穷尽的力量。为了成办这个誓愿,在日日夜夜之中努力行持,也不会有丝毫疲厌之心,更不可能叫苦、叫累,而且在这其中能获得无量的安乐。他永远不会说“这个我不喜欢,那个我不愿意做”之类的话,他有着无尽的誓愿,完全乐在其中。
这就像《普贤行愿品》中所说那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大愿无有穷尽。”所以说,实际上弥陀四十八大愿就是普贤行愿的一个具体表现,它与普贤行愿是一样的。就好比“母爱”是一个泛指词,是一个概念,它的具体内涵体现在每一位母亲身上。同样,“普贤行愿”是总说,每尊佛都有很多具体的因缘,就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其中弥陀愿海就是普贤行愿广演出的一大杰作。
“志愿无倦”,说的是法藏菩萨在无量劫当中精进行持菩萨道。正所谓“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正是由于法藏菩萨无量劫以来的精进,才使得众生一往生到这无比殊胜的极乐世界,就能迅速到达不退转地。所以说,弥陀净土法门依靠的完全是阿弥陀佛果地的加持。众生受用的就是法藏菩萨无量劫以来大愿大行的结晶。
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清白”就是指无染,可以说是心性本来清净,或者在一切行持之中没有各种执著的垢染等等,有多种解释方法。“专求清白之法”,意思是法藏菩萨要成就的是清净无染的国土,这一定要以净业才能成就,不可能以染业成就,所以专一寻求清净之法。
“惠利群生”是说法藏菩萨无论修持哪种清净法业,所成就的广大善根都布施给一切众生。就像是一棵大树,能够让无量众生在下面乘凉那…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三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