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叁十六)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叁十六)

  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這裏說到,法藏菩薩在累劫修菩薩萬行的時候,一心寂靜。內遠離煩惱,外不著六塵。

  其中“欲覺、嗔覺、害覺”是表示貪嗔癡等的煩惱,心裏沒有欲的感覺、嗔的感覺、害的感覺,也不會起這方面的心念。“色聲香味觸法”指的是外在引生煩惱的緣。我們都知道,煩惱生起的因,包括內在的煩惱種子,以及遇到一些能引生煩惱的境,再加上非理作意等等。如果我們的心接觸到六塵等對境的時候,一不小心著在上面,就會引生煩惱。相反,在出現對境時,如果能夠不著在上面,就杜絕了生煩惱的緣。

  忍力成就,不計衆苦。

  “忍力成就”就是指在一切時處當中心念不動。其中“忍”字是心上一把刀,能夠治住心,安住不動,就是所謂的忍。它又分爲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和谛察法忍。

  前面說過法藏菩薩爲了成滿誓願“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也就是曆經五劫發起的大願,要通過無量劫的修持才能實現。那麼,這就必須有一種堅忍的意志力,不計衆苦,這樣才能長劫精進,所以說忍是精進的前提。

  這裏說到“不計衆苦”,我們知道法藏菩薩爲了完成這樣一個偉大的目標,可以付出一切。也就是長劫以來經曆了各種身心勞累的苦。而且在幫助無量困苦有情的時候,由于有些衆生性情暴劣,或者做各種的邪行,菩薩需要忍耐各種各樣的損害。並且要給衆生做仆人,要肩負起無量衆生利樂的大事,完成這些也需要忍耐很多的辛苦。但是法藏菩薩爲了成就大誓願海,無論經受怎樣的艱辛,都在所不惜。凡是能夠成爲圓滿誓願的因,他都去精進地實行,無論多麼艱苦,都要修證圓滿。

  我們常常說,菩薩要披著誓願的铠甲才能發起長劫精進。也就是法藏菩薩完全是以大悲願力,純粹利益衆生的心,使得他在長劫以來,無論遇到怎樣的冤害、打罵、誹謗,或者處在多麼艱苦的環境裏,遭遇饑、渴、寒、熱等的苦,或者受持哪一種甚深的法義時,都能一心安住在法上,毫不動搖。只有具備這樣鋼鐵般的意志,百折不撓的精神,才能完成這麼偉大的事業,成就如此不可思議的國土。

  少欲知足,無染恚癡。

  “少欲知足”就是指對于世間法方面,像生活資具、自身利益等的需求少之又少。這也是聖者種性之一,因爲只有少欲知足,才能把自己的身心完全安置在菩提道上。法藏菩薩有無上的大願,他完全不看重名聞利養、五欲享受等世俗的事。

  “無染恚癡”是說身心清淨,寂滅塵勞。也就是心裏根本沒有貪染、嗔恚、愚癡,恒常住于智悲雙運等的境界當中,行持一切莊嚴淨土的方便。

  叁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僞、谄曲之心。

  這裏講到法藏菩薩行菩薩道、莊嚴淨土之時具備定、慧、正直這叁種德相。

  所謂“定”,就像《永嘉證道歌》中所說那樣:“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所以叫做“叁昧常寂”。其中“常”就是指一切時處都住于定中,遠離各種的散亂。不僅在座上,包括座下也是如此,行住坐臥都處在定境之中。

  “智慧無礙”,是指他的心明明朗朗,一方面不會迷失本面,常見自性。從起用上來說,隨著各種因緣,沒有耽著、沒有障礙地能夠起現妙用。這些都是智慧。

  “無有虛僞、谄曲之心”,也就是所謂的“直心是道場”。意思是說,凡夫因爲有我執,有很多貪著名利的心,所以會表現出各種不正直的心態和行爲,做出各種虛僞的表現。或者從究竟上來講,只要沒安住本性,是後天顛倒串習出來的心,就都是妄想心,都是不正直的心。而法藏菩薩心地清淨,完全和真如相應。也就是恒時住于本然真心當中,所以沒有任何虛僞、谄曲之心。

  其實,凡是落在虛妄分別,都不足以住持淨土。因爲虛妄分別心幻生幻滅,這種心的做不是真正的做,得也不是真正的得。只有用純真無妄的心,以本然的智慧,遠離一切分別戲論,在這樣一種直心狀態下,才能真正的住持淨土。

  正是由于因地修行時遠離虛妄分別,所以到果地時,衆生的心一跟佛相應,就會住于不退轉地,迅速圓滿功德。也就是所謂的“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我們學過《往生論》都知道,這叫做“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也就是最終果地圓成的境界。但是要知道,這也是通過法藏菩薩在因地時的一步步修行,最終才得到的。

  和顔愛語,先意承問。

  這裏首先說到,法藏菩薩累劫以來,都是對衆生“和顔愛語”,也就是行持愛語爲主的四攝法。這樣一方面可以給衆生做表率,另一方面也是在跟廣大的衆生結善緣、結歡喜緣。所謂“結緣”就是指爲了攝受衆生,要讓衆生覺得親近,對菩薩生信心。如果不結緣,將來成佛時便無衆生可度。即使能建立一個淨土,但是能攝受誰來往生呢?所以必須在因地時跟無量的衆生廣結善緣。

  我們都知道,一切攝受衆生的方便,完全歸納在四攝法當中。這是叁世諸佛攝受衆生的要道。這裏只是略舉一個愛語爲例,其實還包括布施、利行、同事這叁種。

  具體來說,你想要攝受衆生,首先就要給他物質上的幫助,也就是“布施”。雖然這是一個很粗淺的利他,但是衆生的心直接能體會得到。因爲對他來說,首先最需要的就是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像是缺衣少食、生活困難等等。你能夠給他提供一些物質上的幫助,他馬上就能感受到。這樣他就會對你生歡喜心,願意聽你的話,也就能成爲初步領受正法的法器。

  這時候,就可以給他傳授六波羅蜜多的教言了。成佛之道都可以歸攝在六度當中,從布施到般若之間修行的行相、因、作用等等方方面面都講解給他聽,這叫做“愛語”。所謂的“愛”,就是真心對他好。而真正對他好的方法,就是傳授給他能得利樂的妙道。

  僅僅傳授還不夠,因爲在宣講教法後,只能讓他得到一種理論上的理解。所以還要進一步把他實際安置在修行的路上。這時就要做第叁步“利行”。也就是進一步告訴他,該如何結合自己的心來修持波羅蜜多的道,就是教他實際行持六度的方法。

  這時雖然他開始實際修持了,但是力量還很弱。就像媽媽教小孩學走路那樣,媽媽雖然跟他講了要怎麼走,但是他剛開始走,力量不夠。這時必須要媽媽帶著,經過一段過渡期,到了能夠獨立行走的時候,他才能自己走。同樣的道理,第四步要求的就是“同事”。也就是在這個階段,菩薩要充當媽媽,要帶著衆生這個小孩逐步進入到實修當中,讓他漸次得到穩固。因爲剛開始起修,他自己的力量不夠,沒辦法獨立修上去。這時如果又遇到其它的惡緣,他很快就會退失。所以菩薩要帶著他修,要給衆生做至親。如果學過《大乘莊嚴經論》,就知道菩薩叫做衆生的“至親”。也可以比喻成老師、母親、奴仆、親友等等。

  正是由于法藏菩薩在因地的時候,依靠菩薩四攝法攝受了無量的衆生,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人,都盡可能的把他真正安置在解脫成佛的正道當中。所以,無量劫之後,阿彌陀佛就成了法界衆生最親的親人。大家喜歡念阿彌陀佛、想去極樂世界,就是因爲阿彌陀佛在多生累劫當中跟衆生結過善緣。雖然前世的事情現在看不到,但是我們大家也必定在多世當中跟阿彌陀佛有著很深的因緣,得到過佛的攝受。總之,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對于衆生完全是一種利他心,念念爲衆生著想,以四攝法來做攝受。

  之後又講到“先意承問”,也就是阿彌陀佛以身垂範,對于自己的尊長——善知識,行持恭敬心。“先意承問”就是指無論什麼事都向自己的尊長請教,按照尊長的指示去行持。其中下對上叫做“承”,比如從上面遞下來什麼東西,下面的人用手接住,就叫“承接”。那麼“承問”,就是指我們要請教師長;或者也可以理解爲“承事”,就是按照師長的教言去做。

  勇猛精進,志願無倦。

  這裏“勇猛”是講到菩薩有大勇悍的精神。所謂“精進”,就是指永遠有一股勇悍的力量,不會怯懦。“勇猛精進”就是說只要與成就無上菩提道有關,或者是成就淨土、利益衆生方面的事,他都有一種永無窮盡的力量。爲了成辦這個誓願,在日日夜夜之中努力行持,也不會有絲毫疲厭之心,更不可能叫苦、叫累,而且在這其中能獲得無量的安樂。他永遠不會說“這個我不喜歡,那個我不願意做”之類的話,他有著無盡的誓願,完全樂在其中。

  這就像《普賢行願品》中所說那樣:“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大願無有窮盡。”所以說,實際上彌陀四十八大願就是普賢行願的一個具體表現,它與普賢行願是一樣的。就好比“母愛”是一個泛指詞,是一個概念,它的具體內涵體現在每一位母親身上。同樣,“普賢行願”是總說,每尊佛都有很多具體的因緣,就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其中彌陀願海就是普賢行願廣演出的一大傑作。

  “志願無倦”,說的是法藏菩薩在無量劫當中精進行持菩薩道。正所謂“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正是由于法藏菩薩無量劫以來的精進,才使得衆生一往生到這無比殊勝的極樂世界,就能迅速到達不退轉地。所以說,彌陀淨土法門依靠的完全是阿彌陀佛果地的加持。衆生受用的就是法藏菩薩無量劫以來大願大行的結晶。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清白”就是指無染,可以說是心性本來清淨,或者在一切行持之中沒有各種執著的垢染等等,有多種解釋方法。“專求清白之法”,意思是法藏菩薩要成就的是清淨無染的國土,這一定要以淨業才能成就,不可能以染業成就,所以專一尋求清淨之法。

  “惠利群生”是說法藏菩薩無論修持哪種清淨法業,所成就的廣大善根都布施給一切衆生。就像是一棵大樹,能夠讓無量衆生在下面乘涼那…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叁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