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叁十七)
接著上一次的內容再做講解:
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
此處所說的修持六度在唐譯[1]中講得更詳細,那裏講到法藏菩薩在因地的時候對于布施波羅蜜,自己發起修行之後,又讓衆生行持。其余從持戒波羅蜜一直到般若波羅蜜之間都是自己能夠行持,而且把衆生安置在波羅蜜多的修行當中。像這樣在無央數劫裏積功累德。
以所積累的種種善根做爲能感,就相應的出現了以下所說的殊勝果報。
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教化安立無數衆生,住于無上正真之道。
首先講到法藏菩薩生生世世當中,無論生在哪裏,都能隨心所欲地自然出現無量寶藏。唐譯中說:“有無量億那由他百千伏藏自然湧出。”
這裏的“寶藏”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妙法。由于妙法能夠救拔衆生的苦厄,所以稱爲寶藏。按照這種解釋,“發應”指的就是以善根所感,自然開發出妙法寶藏。另一種解釋,指的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珍寶,意思是說菩薩在無量劫中積累布施、持戒等功德,所以自然感得寶藏湧出。
而且,菩薩不僅以財物滿足衆生,還以佛法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的衆生安置于無上菩提道中。
或爲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爲刹利國君、轉輪聖帝,或爲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這裏說到,法藏菩薩在累世當中化現爲各種身份行持善法。
他有時候做長者,所謂“長者”,是古印度對于年長之人,或者是具有功德、具財富之人的通稱。有時做居士,也就是指在家修行者。《法華玄贊》中說:“守道自恬,寡欲蘊德,名爲居士。”意思是一心安住在道業之中,以法爲樂,世間的欲望很少,心中蘊積功德之人叫做居士。還有,所謂“豪姓”就是指名門望族,大富大貴的家族。“尊貴”指身居高位。
有時做“刹利國君”,所謂“刹利”,指刹帝利種姓,也就是國王種姓,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皇家貴族。“國君”指一國之主。有時做轉輪聖帝。“轉輪聖帝”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轉輪王。因爲他在即位的時候,由天感得輪寶,以轉動輪寶,能威伏一切敵衆,降伏四方,所以叫做“轉輪王”。又以輪寶的不同而分別有金、銀、銅、鐵四種轉輪王,他們依次統領四大洲、叁洲、二洲、一洲。其中“轉輪聖王”主宰四大部洲。而且曾經做過六欲天主,也就是轉生在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時都曾做過天王。還做過色界的大梵天王。
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
另外,菩薩以宿世的善根力、普賢行願力,生生世世常遇諸佛,常常無有間斷地以飲食、衣服、臥具、湯藥四事來恭敬供養。
下面是總結:
如是功德,不可稱說。
總的來說,以上講到法藏菩薩以善根的力量,感得生生世世出生尊貴,德高望重,財富充盈。乃至做過轉輪王,以及欲界和色界的天王。對于諸佛常作供養。像這樣所做的功德無量無邊,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下面講到法藏菩薩累劫修持不可思議的普賢行海,所以在學道中就已經出現了不可思議的功德。
口氣香潔,如優缽羅華。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無量世界。
首先說到,法藏菩薩的身體和口中,常常會散發出無量的妙香,他口中所出的香氣,如同優缽羅花。所謂“優缽羅花”就是指青蓮花、紅蓮花,其香氣十分濃郁。“旃檀香”是印度香物的名字,譯爲“與樂”。根據《慧苑音義》所說,旃檀木有紅白兩種,其中白檀能治熱病,紅檀能去風腫,都是治療疾病,使身體安樂的藥,所以稱爲“與樂”。
當時從法藏菩薩身體和口中出現的妙香,能夠普遍的熏滿無量世界。有些注釋中解釋爲戒香周遍。《戒香經》[2]中講到,世間所有花香,乃至栴檀香、沈水香、龍腦香、麝香等等,這些的香都無法普熏,只有戒香遍于一切處。因此說菩薩身、口的香氣普熏無量世界。
容色端正,相好殊妙。
這是指法藏菩薩當時在學道中已經成就極其殊勝的色身莊嚴。這可以理解爲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所謂“相”、“好”之間的差別,在《大智度論》中說:“相粗而好細。”意思是說,“相”比較明顯,是大家共同容易見到的。而“好”則是微妙難見的。
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缯蓋幢幡,莊嚴之具。
再說法藏菩薩在因地時,手中常常出無盡的妙寶,像是衣服、飲食、珍寶、花香、缯蓋、幢幡等的各種莊嚴資具。
唐譯中說,這各種的伏藏珍寶等等,皆從菩薩掌中自然流出。這就像佛經[3]中說的菩薩以過去布施等的善心所感,手中能夠流出無量的珍寶,如同五條河流一般。用來布施有情,供養叁寶。
如是等事,超諸天人。
當時法藏菩薩所具有的這些功德莊嚴,完全超出世間人天的境界。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這一句是極度地贊歎法藏菩薩的成就。
因爲一般而言,唯有佛對于一切法獲得自在,才稱爲“法王”。在《法華經》中,佛說:“我爲法王,于法自在。”而法藏菩薩當時雖然是菩薩身,但對于一切法都已獲得自在,一切都無有障礙,也就是所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境界都圓滿成就了,這是極爲不可思議的。
對于這個問題,清朝的彭際清居士這樣解釋:“法藏以無量心,發無量願,起無量行,無不一一稱真如法界。衆生無量,國土無量。菩薩隨順衆生,經不可說、不可說那由他劫,入不可說、不可說恒河沙佛土,悉以無量行海而嚴淨之。所以者何?以法界本無量故。如是嚴淨無量佛土,度脫無量衆生,而實無佛土可嚴,亦無衆生可度。所以者何?以法界即非法界故。斯則悲智雙融,理事無礙。故能“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意思是說,法藏菩薩以無有限量的心,發起無有限量的大悲誓願,興起無有限量的菩薩萬行。而且這樣的起心、發願,以及由願心發起的行持,一一稱合真如法界。由于在現相界當中,衆生無量無邊,國土無量無邊,所以菩薩所發的願也是無盡的普賢行願。隨順衆生的根機、意樂,經過無量大劫,入于恒河沙數的世界,全部以無量行海而作莊嚴。
爲什麼這樣講呢?這是因爲法界本來無量的緣故。這樣雖然嚴淨無量的佛土,度脫無量的衆生,而真實之中無有佛土可作莊嚴,也無有衆生可被度化。爲什麼呢?以法界即非法界的緣故。由此可見,法藏菩薩因地的大行全都是悲智雙融,理事無礙。也就是說,以大悲的緣故,遍度一切衆生;以智慧的緣故,安住空性之中。雖然不見有國土可嚴,有衆生可度,但仍然熾然度生,熾然嚴土。這樣住于了無一相可得,無一念可動之際,遍現一切佛事,就是理事無礙,所以稱爲“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阿難白佛:法藏菩薩,爲已成佛而取滅度,爲未成佛,爲今現在?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刹。其佛世界,名曰安樂。阿難又問:其佛成道已來,爲經幾時?佛言:成佛已來,凡曆十劫。
這時,阿難問釋迦佛說:“法藏菩薩是已經成就現在入于涅槃的過去佛,還是尚未成就的未來佛,或者是如今正安住世間的現在佛呢?”
佛告訴阿難:“法藏菩薩現在已經成佛,是現在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過十萬億刹土,有個名爲“安樂”的佛土,法藏菩薩就在那裏示現成佛。”
阿難又問:“那麼他現在已經成道多長時間了?”
佛說:“到現今爲止,他成佛已經經曆了十劫。”
下面爲了大家能夠更好地理解這段經文所要表達的涵義,補充宋譯的《無量壽經》來做解釋:“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極樂。佛名無量壽,成佛已來,于今十劫。有無量無數菩薩摩诃薩,及無量無數聲聞之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
這裏所說的“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就和《金剛經》中所講的“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完全一致。蕅益大師在《金剛經破空論》中對此解釋說:“以真如無別<…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叁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