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叁十七)▪P2

  ..續本文上一頁/A>處所,可從彼來,生死無別處所,可從此去故。以有緣則現,譬如水清月現,月實不來。緣盡則隱,譬如水濁月隱,月實不去故。”意思是說,並沒有一個真如的處所,可以從那裏來到此處,也沒有一個生死的處所,能夠從此處去往彼處(也就是並非在處所上存在兩個不同的實法,生死在此處,真如在彼處。或者從此生死之中,去往真如裏面,或者從真如中化現而入于生死之中)。這只是因緣聚合時自然顯現,好比水清月現那樣,並不是月亮從天上入到水中。等到因緣窮盡時就自然隱沒,好比水濁月隱一樣,也不是月影從水中移到了別處。

  

  總而言之,在現相當中,無非是緣聚則現,緣滅則隱,不存在實法的來和去。同樣的道理,佛示現在某個世界裏成佛,這並不是一尊實有的佛從某地來到這個世界;佛在這個世界示現入滅,也不是一尊實有的佛從此處又去往別的地方。因此真實之中,阿彌陀佛來無所來,去無所去。

  

  如來的法身遍一切處,既然是周遍的,怎麼能說法身從何處來,到何處去呢?如果一處在、一處不在,可以說由此到彼,有來有去。然而一切無不在法身之中,又哪裏會有來和去呢?所以,能夠悟得法身周遍,就會明了沒有來、去。

  

  進一步說,不僅沒有來去,所謂的一、多、生、滅、增、減等等也不存在。真如自性無有遷變,哪裏有出生、滅盡,增多或減少等的情況呢?這只是遇緣而顯現來去,也就是因緣聚合則顯現,因緣消散就隱沒。經中說的“但以酬願度生”指的就是這個意思。這唯一是相應于往昔的發願,而顯現在西方淨土作爲衆生的怙主。

  

  這以上是解釋“彼佛如來”的真實涵義。下面是對于阿難提出的問題在做回答:(阿難問,法藏菩薩是過去佛?是未來佛?還是現在佛?回答:)“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

  

  首先說,在真實義中,他不屬于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因爲“無生無滅”。有生滅才能說過去沒有,現在出現,或者過去有,現在滅度了等等。既然無生無滅,就不屬于生滅的範疇。就像《楞嚴經·觀音耳根圓通章》裏所說:“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所以當證入無生的時候,也就是無滅,因此“非過現未來”。

  

  所謂的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是依托妄念而安立的,前念滅是過去,後念生是未來。既無妄念生起,也就沒有息滅,也就沒有過去和未來。而現在是相對過去和未來而安立的,如果沒有過去和未來,哪裏有獨立的一個現在呢?因此在這無生法性之中,本無過去、現在、未來叁世。這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這以上顯示了法身理體,真實之際。之後進一步顯明方便普度,真實之利。所謂的“理不礙事,寂而常照”,這樣常住無相的理體,無礙于隨緣任運地化現。

  

  也就是從現相上來說,他屬于現在佛,以悲心無盡的緣故,如今示現在距離這個娑婆世界十萬億刹土的極樂國土,安住說法,普度衆生。這就表明遇緣則現。這也就是由往昔的願力,如今顯現安住在西方淨土說法。因此說到:“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這裏講的願,是指彌陀因地所發的四十八願爲主的無邊大誓願海。現在已經示現成佛,本願中的無量光、無量壽等的功德莊嚴,無不一一實現。所以是“酬願度生”。

  

  “現在西方”只是一種方便示現

  

  經上說的“現”指的是現在。當然所謂的“佛住在西方”也是一種示現。佛的法身周遍一切處,而身土不二,所以佛土也是遍一切處。說身、說土只是名言中的假立,實際上沒有別別的兩法。因爲真心遍一切處,也就是法性土遍一切處,它無處不在。因此,說現在住在西方只是一種方便示現。

  

  佛在《法華經·壽量品》中講到,如果有衆生來到我面前,我以佛眼觀察他信心等的根機,隨著應度化的方式,我自己說的名字、年紀大小等等也是各不相同。從這一段話看出,佛處處都是應機說法。就佛自身來講,名字是什麼、住世時間有多久、色身形量有多高、多大等等,都是沒有固定的。佛唯一是隨著衆生的因緣而作相應的示現。而法身本體遍一切時處,離名絕相。所以這裏說的“現(今住)在西方”,就是《法華經》上講的“隨所應度……方便說微妙法”的意思。

  

  這也是“指方立相”的殊勝方便

  

  善導大師說,娑婆世界衆生的妄心就像瀑流一樣動蕩,你給他指方立相,尚且不能專注,更何況是無方無相呢?所以在度化衆生的時候,就需要固定限在一處說有國土、有色身、有壽量,有種種相等等,這樣才能攝持衆生,使他的心有個依止之處。當他以取相的方式皈依叁寶後,再順應他的根機使他歸入佛道就很方便了。相反,如果一開始就說佛是法性身,沒有任何相狀,沒有身體、沒有住處,這樣衆生的心無法緣取,會疑惑:到底佛在哪裏?我該依止誰?這樣一來,對于著相的凡夫來說就很難趣入正道了。

  

  所以善導大師在《上都儀》中講到:“歸命叁寶,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不可得,況離相耶?”意思是說,歸命佛法僧叁寶,一定要給衆生指示出一個方所、立一種相狀,從而使得他的心能安住在上面來取境,這樣才能攝持他的心,使他漸次趣入佛道。因爲凡夫的心系在一個所緣上都不容易做到,何況是離相無所緣呢?

  

  結合本經來說,如果講說現在西方那裏有尊佛,他的名號是無量光、無量壽,如今佛住世說法,他的淨土如何如何……這樣宣說,凡夫就會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他的心裏就會有一個所緣——阿彌陀佛。這樣他心心念念地祈禱、發願等等,就能生入淨土,能在佛前聽法修行,由此可以漸次攝持他入于正道。如果不這樣講,直接說實相中了無一相可得,那麼一般凡夫難以相應、契合,這樣沒辦法達到救他出輪回的目的。

  

  極樂世界離我們遠嗎

  

  “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魏譯)說極樂世界距離這裏十萬億佛土。不管怎樣,這都是指一個極遠的距離。一般人聽到,常常會覺得極樂世界太遙遠了,害怕自己到不了。但這只是你對于自己心性的量不了解而已。如果按照世間科學的觀點來理解,認爲我就是這樣五、六尺高的一個人,要到達一個距離地球無數刹土之外的極樂世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如果你懂得佛法,就像《楞嚴經》所說的,十方虛空在我們心中,就像一片雲點綴在虛空裏。由此會知道自己的心其實是無限廣大、量周沙界的,無數的世界都在心中,當然極樂世界也不例外。《觀經》中講到:“阿彌陀佛去此不遠。”就是因爲極樂世界現在我們的真心當中。《彌陀疏鈔》中也說:“分明在目前。”所以哪裏有什麼遙遠呢?

  

  “極樂世界”的涵義

  

  “有世界名曰極樂”,其中“世”指的是過、現、未叁時。“界”是指四方、四隅、上下,總的就是指十方虛空所攝的一切空間。“極樂”梵語須摩提,也可譯爲安樂、安養、清泰等。《彌陀要解》中說,“極樂”就是“永離衆苦,第一安穩之謂”。意思就是到了那個世界,就徹底遠離一切苦惱,是第一安穩之處。

  

  我們現在處在叁苦相續當中,非常的不安穩,快樂過後往往是極大的痛苦。也就是從我們這個五取蘊中,會源源不斷地出生從地獄乃至天界的無量諸苦。因爲根本的苦因沒有消除,即使依靠暫時善業等的緣享受一時的安樂、富貴,也是完全不可信賴的。因爲樂報享盡時,又會出現無量的苦。所以,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火宅,衆生時時都可能被大火所燒,也就是時時都可能從我們的五取蘊當中,湧現出各種的苦。因爲在這樣的蘊體當中,有無量的煩惱種子、苦種子隨逐,遇緣隨時會爆發出來。

  

  所以,在這個世界裏面,根本找不到一個安穩之處。但是一生入極樂世界,便會永遠太平,徹底遠離苦患,再不會受到輪回風浪的侵襲了。因爲自己的心得到阿彌陀佛願力加持後,再不可能現起一絲一毫的苦因和苦果,所以說那裏是第一安穩之處。所以,我們在一生當中該如何來了脫這無量劫來的生死大患呢?就是要依靠往生極樂世界。

  

  《彌陀疏鈔》中說,這是顯示至極的安樂,非一切世間人天之樂可比。如果你懂得叁苦的教義,就知道人天的樂都只是壞苦,就像是前往刑場的過程中暫時的休息一樣,在因緣散盡時,決定避免不了破滅一空,重歸憂苦。然而極樂世界是無漏的國土、是純粹安樂的世界,一生入極樂世界,就會永超苦海,也就是《往生論》中所說的“勝過叁界道”。因此稱爲“極樂”世界。

  

  往生的四種依報國土

  

  隨著往生者的機感不同,諸佛國土也分別有四種。也就是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余土以及凡聖同居土。按《彌陀疏鈔》來解釋,首先常寂光土:經[4]中說:“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這是證得無上果位的諸佛的住處。但要知道,雖然以身說爲毗盧遮那佛,以土說爲常寂光土,但這只是針對我們凡夫的心,在世間名言上安立身、土二…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叁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