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三十七)▪P2

  ..续本文上一页/A>处所,可从彼来,生死无别处所,可从此去故。以有缘则现,譬如水清月现,月实不来。缘尽则隐,譬如水浊月隐,月实不去故。”意思是说,并没有一个真如的处所,可以从那里来到此处,也没有一个生死的处所,能够从此处去往彼处(也就是并非在处所上存在两个不同的实法,生死在此处,真如在彼处。或者从此生死之中,去往真如里面,或者从真如中化现而入于生死之中)。这只是因缘聚合时自然显现,好比水清月现那样,并不是月亮从天上入到水中。等到因缘穷尽时就自然隐没,好比水浊月隐一样,也不是月影从水中移到了别处。

  

  总而言之,在现相当中,无非是缘聚则现,缘灭则隐,不存在实法的来和去。同样的道理,佛示现在某个世界里成佛,这并不是一尊实有的佛从某地来到这个世界;佛在这个世界示现入灭,也不是一尊实有的佛从此处又去往别的地方。因此真实之中,阿弥陀佛来无所来,去无所去。

  

  如来的法身遍一切处,既然是周遍的,怎么能说法身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呢?如果一处在、一处不在,可以说由此到彼,有来有去。然而一切无不在法身之中,又哪里会有来和去呢?所以,能够悟得法身周遍,就会明了没有来、去。

  

  进一步说,不仅没有来去,所谓的一、多、生、灭、增、减等等也不存在。真如自性无有迁变,哪里有出生、灭尽,增多或减少等的情况呢?这只是遇缘而显现来去,也就是因缘聚合则显现,因缘消散就隐没。经中说的“但以酬愿度生”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唯一是相应于往昔的发愿,而显现在西方净土作为众生的怙主。

  

  这以上是解释“彼佛如来”的真实涵义。下面是对于阿难提出的问题在做回答:(阿难问,法藏菩萨是过去佛?是未来佛?还是现在佛?回答:)“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

  

  首先说,在真实义中,他不属于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因为“无生无灭”。有生灭才能说过去没有,现在出现,或者过去有,现在灭度了等等。既然无生无灭,就不属于生灭的范畴。就像《楞严经·观音耳根圆通章》里所说:“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所以当证入无生的时候,也就是无灭,因此“非过现未来”。

  

  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依托妄念而安立的,前念灭是过去,后念生是未来。既无妄念生起,也就没有息灭,也就没有过去和未来。而现在是相对过去和未来而安立的,如果没有过去和未来,哪里有独立的一个现在呢?因此在这无生法性之中,本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以上显示了法身理体,真实之际。之后进一步显明方便普度,真实之利。所谓的“理不碍事,寂而常照”,这样常住无相的理体,无碍于随缘任运地化现。

  

  也就是从现相上来说,他属于现在佛,以悲心无尽的缘故,如今示现在距离这个娑婆世界十万亿刹土的极乐国土,安住说法,普度众生。这就表明遇缘则现。这也就是由往昔的愿力,如今显现安住在西方净土说法。因此说到:“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这里讲的愿,是指弥陀因地所发的四十八愿为主的无边大誓愿海。现在已经示现成佛,本愿中的无量光、无量寿等的功德庄严,无不一一实现。所以是“酬愿度生”。

  

  “现在西方”只是一种方便示现

  

  经上说的“现”指的是现在。当然所谓的“佛住在西方”也是一种示现。佛的法身周遍一切处,而身土不二,所以佛土也是遍一切处。说身、说土只是名言中的假立,实际上没有别别的两法。因为真心遍一切处,也就是法性土遍一切处,它无处不在。因此,说现在住在西方只是一种方便示现。

  

  佛在《法华经·寿量品》中讲到,如果有众生来到我面前,我以佛眼观察他信心等的根机,随着应度化的方式,我自己说的名字、年纪大小等等也是各不相同。从这一段话看出,佛处处都是应机说法。就佛自身来讲,名字是什么、住世时间有多久、色身形量有多高、多大等等,都是没有固定的。佛唯一是随着众生的因缘而作相应的示现。而法身本体遍一切时处,离名绝相。所以这里说的“现(今住)在西方”,就是《法华经》上讲的“随所应度……方便说微妙法”的意思。

  

  这也是“指方立相”的殊胜方便

  

  善导大师说,娑婆世界众生的妄心就像瀑流一样动荡,你给他指方立相,尚且不能专注,更何况是无方无相呢?所以在度化众生的时候,就需要固定限在一处说有国土、有色身、有寿量,有种种相等等,这样才能摄持众生,使他的心有个依止之处。当他以取相的方式皈依三宝后,再顺应他的根机使他归入佛道就很方便了。相反,如果一开始就说佛是法性身,没有任何相状,没有身体、没有住处,这样众生的心无法缘取,会疑惑:到底佛在哪里?我该依止谁?这样一来,对于着相的凡夫来说就很难趣入正道了。

  

  所以善导大师在《上都仪》中讲到:“归命三宝,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不可得,况离相耶?”意思是说,归命佛法僧三宝,一定要给众生指示出一个方所、立一种相状,从而使得他的心能安住在上面来取境,这样才能摄持他的心,使他渐次趣入佛道。因为凡夫的心系在一个所缘上都不容易做到,何况是离相无所缘呢?

  

  结合本经来说,如果讲说现在西方那里有尊佛,他的名号是无量光、无量寿,如今佛住世说法,他的净土如何如何……这样宣说,凡夫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的心里就会有一个所缘——阿弥陀佛。这样他心心念念地祈祷、发愿等等,就能生入净土,能在佛前听法修行,由此可以渐次摄持他入于正道。如果不这样讲,直接说实相中了无一相可得,那么一般凡夫难以相应、契合,这样没办法达到救他出轮回的目的。

  

  极乐世界离我们远吗

  

  “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魏译)说极乐世界距离这里十万亿佛土。不管怎样,这都是指一个极远的距离。一般人听到,常常会觉得极乐世界太遥远了,害怕自己到不了。但这只是你对于自己心性的量不了解而已。如果按照世间科学的观点来理解,认为我就是这样五、六尺高的一个人,要到达一个距离地球无数刹土之外的极乐世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如果你懂得佛法,就像《楞严经》所说的,十方虚空在我们心中,就像一片云点缀在虚空里。由此会知道自己的心其实是无限广大、量周沙界的,无数的世界都在心中,当然极乐世界也不例外。《观经》中讲到:“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就是因为极乐世界现在我们的真心当中。《弥陀疏钞》中也说:“分明在目前。”所以哪里有什么遥远呢?

  

  “极乐世界”的涵义

  

  “有世界名曰极乐”,其中“世”指的是过、现、未三时。“界”是指四方、四隅、上下,总的就是指十方虚空所摄的一切空间。“极乐”梵语须摩提,也可译为安乐、安养、清泰等。《弥陀要解》中说,“极乐”就是“永离众苦,第一安稳之谓”。意思就是到了那个世界,就彻底远离一切苦恼,是第一安稳之处。

  

  我们现在处在三苦相续当中,非常的不安稳,快乐过后往往是极大的痛苦。也就是从我们这个五取蕴中,会源源不断地出生从地狱乃至天界的无量诸苦。因为根本的苦因没有消除,即使依靠暂时善业等的缘享受一时的安乐、富贵,也是完全不可信赖的。因为乐报享尽时,又会出现无量的苦。所以,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火宅,众生时时都可能被大火所烧,也就是时时都可能从我们的五取蕴当中,涌现出各种的苦。因为在这样的蕴体当中,有无量的烦恼种子、苦种子随逐,遇缘随时会爆发出来。

  

  所以,在这个世界里面,根本找不到一个安稳之处。但是一生入极乐世界,便会永远太平,彻底远离苦患,再不会受到轮回风浪的侵袭了。因为自己的心得到阿弥陀佛愿力加持后,再不可能现起一丝一毫的苦因和苦果,所以说那里是第一安稳之处。所以,我们在一生当中该如何来了脱这无量劫来的生死大患呢?就是要依靠往生极乐世界。

  

  《弥陀疏钞》中说,这是显示至极的安乐,非一切世间人天之乐可比。如果你懂得三苦的教义,就知道人天的乐都只是坏苦,就像是前往刑场的过程中暂时的休息一样,在因缘散尽时,决定避免不了破灭一空,重归忧苦。然而极乐世界是无漏的国土、是纯粹安乐的世界,一生入极乐世界,就会永超苦海,也就是《往生论》中所说的“胜过三界道”。因此称为“极乐”世界。

  

  往生的四种依报国土

  

  随着往生者的机感不同,诸佛国土也分别有四种。也就是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以及凡圣同居土。按《弥陀疏钞》来解释,首先常寂光土:经[4]中说:“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这是证得无上果位的诸佛的住处。但要知道,虽然以身说为毗卢遮那佛,以土说为常寂光土,但这只是针对我们凡夫的心,在世间名言上安立身、土二…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三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