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叁十六)▪P2

  ..續本文上一頁樣。

  法藏菩薩在多生累劫當中專門尋求清淨的法,凡是染汙的法都不取受,因爲以染汙法不能真實利益衆生。由于他心心念念爲衆生著想,所以在在處處唯一行持六波羅蜜多爲主的無量清淨行海,並且把這個善根印持起來,回向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依靠他無量劫以來行持清淨法業,大悲願海已經完全成就了。正是這個原因,極樂世界可以任運流現出無量無邊的清淨相。衆生一生到這裏,全部可以轉染爲淨。

  具體來說,阿彌陀佛就是以這樣清淨無染的心,來變現出極樂世界各種清淨莊嚴的相。就像《往生論注》中所說那樣,極樂世界國土莊嚴的總相是“清淨”。意思是說國土總的體性就是清淨,無論是哪種色、聲、香、味、觸,或者是有情、無情,乃至毛孔中的光明、一個音聲、一種色相等等,無不清淨。所以說,清淨是極樂世界的共相,它遍在一切的具體事物當中。比如極樂國土的天人所受用的都是清淨的法喜樂、禅定樂,免除了一切雜染的受用境界。而且以這種力量的加持,使得他下至一念貪執我和我所的念頭都沒有。再比方說,那裏的水、鳥、樹林全部宣流清淨的法音;光明照過來的時候,馬上就能止息塵勞,破除無明,身心當下清淨;風吹過的時候,立即得到身心安樂,猶如比丘入滅盡定一般;接觸軟寶時,也只會生起清淨妙樂,根本不會産生染著;受用飲食等的時候,完全沒有染著,心地喜樂、清淨等等。諸如此類,所以說極樂世界具足“莊嚴清淨功德成就”,一切無不清淨。

  要知道,這一切清淨的功德必定是以專求清淨之法,來給衆生施恩惠,由這樣一種力量不斷的積聚,通過無量劫以來逐步升進,最終才能成就果地不可思議的境界。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利他的能力已經登峰造極,能夠在這樣一個無邊際的國土當中,對無量的衆生一時之間普施清淨。所以要知道,極樂世界完全是從佛的果覺中,隨著因地的願力而任運流現的。正是因爲這樣,才說極樂世界的無量莊嚴悉皆不可思議。

  恭敬叁寶,奉事師長。

  “恭敬叁寶”,就是指對于佛、法、僧叁寶,在一切時處恭敬地供養、依止。“奉事師長”是說,對于自己的師長,也是非常恭敬地承事。因爲佛、法、僧叁寶是一切利樂的源泉,師長、善知識也是賜予加持,長養法身慧命的根源。所以,對他們恭敬承事能夠成就道果的一切功德。

  以大莊嚴具足衆行,令諸衆生功德成就。

  平時在自己的身心上“以大莊嚴具足衆行”。所謂的“莊嚴”,比方說像我們這間屋子,可以挂上很多燈,擺設很多鮮花,從方方面面來作裝飾。而此處指的是心地上的莊嚴,也就是用萬善來作莊嚴。換句話說就是指菩薩在舉手投足間流露出來的一切行爲,這些都是莊嚴。這包括了內在的智慧、慈悲,外現的種種利生方便,以及所有的禮拜、供養、說法等等,這一切都是菩薩的萬行莊嚴。

  這樣具足衆行莊嚴後,能夠“令諸衆生功德成就”。意思是說,只要內在有證悟的功德,那麼外面顯現出來的各種行爲,可以使衆生一接觸就得到利益。這就是大菩薩以自己內證的功德,出現的教化事業。

  從因地來說,法藏菩薩以大莊嚴的行爲跟很多衆生結緣。衆生一見到法藏菩薩的身相、光明,聽到他說法的音聲,或者稍有接觸,就會油然生起善心,種下很深的善根,逐漸能成就各種功德。到果地時,利益衆生的事業到達登峰造極的地步。也就是阿彌陀佛成爲了一切衆生的怙主。他在極樂世界無量大衆海會當中,如同須彌山高于一切群山那樣,無比尊勝。這個時候,下至阿彌陀佛的一句音聲、身相、光明等等,都能使接觸者畢竟成滿功德大寶海,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利他成就。

  正是由于法藏菩薩累劫功行的圓滿,所以當他成佛時,就具有了無比的利他能力。而我們衆生之所以要想生到極樂世界,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想要獲得阿彌陀佛的加持。就像《往生論》中講的:“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依靠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大威神力的住持,能使衆生一往生極樂國土,就入于正定聚中,再不會退轉,不會偏離大乘道。也就是阿彌陀佛能夠住持往生者的心,能夠強有力地把國土人民的心直接引向無上菩提,使他不會往其他方向走,不會有一刹那的偏離,不會有一刹那的退步。這就好比一粒種子,原本入水則腐,入火則焦,但是經過不朽藥塗過之後,在水裏不爛,在火中不焦,得到因緣便能生果。同樣的道理,我們一往生到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神力的住持,佛的力量就入到你心裏。從此之後,你心上的菩提種子便會永遠堅固不壞,再回入娑婆度化衆生時,也決定不會迷失自性。

  爲什麼極樂世界叫做功德極殊勝的國土呢?這就是佛果地功德的加持,能使得一個帶業往生的凡夫,立即登入不退轉地。或者說就是由這無量功德莊嚴的功用,能讓衆生的心識一接觸到就發生轉變。無論是哪種種性的衆生,生入極樂國土後,都會畢竟成佛,而不會落到輪回和二乘當中。並且在往生後能夠極迅速地顯發自性本具的廣大功德。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能夠賜給我們的,也可以說是阿彌陀佛利他成就到達頂峰的一個表現。

  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

  這裏說到,法藏菩薩安住在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當中莊嚴國土。

  “空、無相、無願”只不過是從因、體、果的不同分位做的描述,實際上都是在說萬法無自性。首先“空”,就是指萬法本體無自性,僅僅是無而現的幻相,實際尋找的時候,完全得不到它的自性。“無相”是說萬法的因無自性。“無願”是指萬法果無自性。如果說有一個果法可得,那麼就有理由發願求取,而實際上無一個實法可得,一切都只是幻化一樣,所以是無願。

  “無作無起”是說法藏菩薩了達諸法空,就遠離了執著,住在空、無相、無願的空法當中,也就沒有什麼刻意要取著的。當心裏有愚癡的時候,不了知諸法本來空性,就會誤以爲面前有一個存在的法,你才會緣著它妄想、分別,才會去求取。但是已經了達諸法空性,這種攀緣的心就歇下來了,再不會去刻意地執取什麼、造作什麼了。

  “觀法如化”(“化”是幻化、變化的意思),是說一切法都只是幻化出來的一個影像,真正去尋找是找不到的。

  本經的後面(唐譯)有這樣一偈:“了諸法如幻,佛國猶夢響,恒發誓莊嚴,當成微妙土。”意思是說,真正要成就淨土,必須觀一切法如同夢幻,在這當中去作莊嚴。當然,這並不是落在空邊上面,不會墮在一個小乘阿羅漢的寂滅定當中。因爲要依靠在在處處隨緣做各種利他的行爲,修積福慧二資,最終才能成就圓滿的色身、刹土和眷屬。就像《維摩诘經》中所說:“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于群生。”意思是不住空有二邊,雖然了達諸法空,了達衆生空,但是仍然莊嚴國土、教化衆生。

  那麼具體如何教化衆生呢?下面講到:

  遠離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法藏菩薩在多生累劫當中,對待衆生時,在語言上遠離了傷害衆生的粗言惡語,並且一切損害自己、損害他人、彼此俱害的心態和行爲也全部杜絕,斷除一切惡行。或者從正面來看,語言上修習善語,所說的話決定對衆生的心有利益,能夠讓衆生增長善根,啓發智慧,使得他們身心得到安甯、清淨。並且無論是心態、行爲上,做的都是自利利他之事。這就是菩薩的行爲。

  棄國捐王,絕去財色。

  不僅如此,爲了佛法、爲了衆生可以抛棄一切世間的享樂。世間人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追求的完全是一些功名、富貴等的世間享受。而法藏菩薩擁有無比廣大的胸襟,有著極其深遠的目光,所以他跟世間人的見識完全不同。他一心希求的是完成大誓願海,成就功德最極殊勝的國土,給無量衆生帶來利益和安樂。

  所以,爲了完成偉大的誓願,可以抛棄世間的一切榮華富貴、名利財色,包括世間人最尊崇的國王王政在內,全部可以舍棄。

  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

  自己永遠行持六波羅蜜多的行爲,並且教導衆生行持。諸如此類,在沒有邊際的劫數當中,恒常不斷地積累功德。

  以上是釋迦牟尼佛簡略地敘述法藏菩薩因地時所修的大願大行,真正要說從無量劫以來到底行持了多少的菩薩行,他的境界到底有多深、多廣,那麼假使以須彌山爲筆,以大海爲墨,也沒辦法寫盡一分。

  

《佛說無量壽經講記(叁十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