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经随身剪辑 五、死

  五、死

  大部份的人都怕死,也忌讳谈死。但是,人人都会死,也免不了面对亲朋好友的死。

  死,总是让人有一种结束的无奈与压迫感,人人都不喜欢。然而,死亡,并不会是一个终结。检讨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思惟死亡的冲击,常也能让修行者,发现自己内心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41.四梵志皆得五通,修行善法。

  尔时,一梵志飞在空中,第二梵志复入大海水底,第三梵志入须弥山中,第四梵志入地至金刚际,欲得免死,复即彼而命终。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欲得免死者,当思惟四法本: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灭尽为涅槃。(增·二六八)

  ※神通,是一种异于平常人的超能力。五通,指的是五种神通,是甚深禅定下的副产品。然而,即使是具有五种神通能力的梵天修行者(梵志,是古代印度传统婆罗门教修行者的称呼),仍然是难逃一死。如果想要摆脱死亡,那幺,就只有从「诸行无常、(诸行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称为佛教「三(四)法印」的道理中,去思惟、体证,才能达成的。

  神通,不是一个修行者,所应该追求的目标。

  42.一切行无常,生者当有死;不生不复灭,此灭最第一。(增·二三三)

  ※有生必有死,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要超越(灭)生与死,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不生。要不生,也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贪、镇、疑永尽,一切烦恼永尽的涅槃。

  43.文荼王第一夫人而取命终,王闻夫人逝丧,极怀愁忧,不饮不食,不理王事。

  尊者那罗陀告王曰:夫物应尽,欲使不尽者;夫物应灭,欲使不灭者;老法,欲使不老者;病法,欲使不病者;死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此五事,最不可得,是如来之所说。

  我今所失、所灭、所老、所病、死者,非独一已,余人亦有此法。我设于中起愁忧者,或能使亲族起愁忧,怨家欢喜,食不消化,即当成病,身体烦热,由此缘本,便致命终。尔时,便能除去愁畏之刺,脱生、老、病、死,无复灾患苦恼之法。(增·二八二)

  44.一切众生皆归于死,一切变易之法,欲令不变易者,终不有此事。

  人身之法,犹如雪揣(博;抟),当要归坏;亦如土坏,不可久保;亦如野马幻化,虚伪不真;亦如空拳,以诳小儿。是故,莫怀愁忧,恃怙此身。

  有四大恐怖,来至此身,不可障护,亦不可以言语、咒术、药草、符书所可除。云何为四?老、病、死、无常。(增·二三一)

  45.云何?世尊!诸佛形体,皆金刚数,亦当有老、病、死乎?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语,如来亦当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数,父名真净,母名摩耶,出转轮圣王种。(增·二三O)

  ※文荼王的第一夫人死了,波斯匿王所敬念的母亲也死了。即使是佛陀的最后身,也和众生一样,没有离开生、老、病、死的铁则。亲人死亡的忧伤,就像「刺」一样的令人难过,而佛陀总是以「无常」的道理,给予教化与舒缓。

  会耗尽的东西,要它不耗尽;会消失的东西,要它不消失;想要青春永驻;想要永保健康;想要长生不死,佛陀说,这是五件最不可能的事了。假如,一时想不开,无法坦然地面对这些问题时,可以想一想,又不是只有自己才有这些遭遇的,而是大家都一样有的啊!以忧愁来面对死亡,可是无济于事的。因为:生命就像雪抟、土胚般的脆弱,无法维持太久;也像海市蜃楼般的不真实;以及骗小孩子把戏般的虚伪。死亡,终究是生命的必然结局,无法靠言语安慰、咒术、药草、符令来解除的啊!

  死,加上老、病、无常,这四件事,就像四座山,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压来一样,人们无处可躲,也没有任何牢靠的东西,可以屏障。这是众生最无奈的事,也是每一位修行者,应当常常自我警惕的。

  46.生死长远,多诸畏难,无有救者。有此之难,谁堪代者?

  唯有布施、持戒、语常和悦,不伤人意,作众功德,行诸善本。(增·四七一)

  ※众生在长久以来的生生死死里,受了多少的苦啊!而这幺多的苦难,终究没有人能替代。

  这就是生命!彼此间虽有着复杂的关系,但却只能自己孤独的承担。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