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經隨身剪輯 五、死

  五、死

  大部份的人都怕死,也忌諱談死。但是,人人都會死,也免不了面對親朋好友的死。

  死,總是讓人有一種結束的無奈與壓迫感,人人都不喜歡。然而,死亡,並不會是一個終結。檢討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思惟死亡的沖擊,常也能讓修行者,發現自己內心的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41.四梵志皆得五通,修行善法。

  爾時,一梵志飛在空中,第二梵志複入大海水底,第叁梵志入須彌山中,第四梵志入地至金剛際,欲得免死,複即彼而命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欲得免死者,當思惟四法本: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滅盡爲涅槃。(增·二六八)

  ※神通,是一種異于平常人的超能力。五通,指的是五種神通,是甚深禅定下的副産品。然而,即使是具有五種神通能力的梵天修行者(梵志,是古代印度傳統婆羅門教修行者的稱呼),仍然是難逃一死。如果想要擺脫死亡,那幺,就只有從「諸行無常、(諸行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稱爲佛教「叁(四)法印」的道理中,去思惟、體證,才能達成的。

  神通,不是一個修行者,所應該追求的目標。

  42.一切行無常,生者當有死;不生不複滅,此滅最第一。(增·二叁叁)

  ※有生必有死,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要超越(滅)生與死,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不生。要不生,也只有一個可能:就是貪、鎮、疑永盡,一切煩惱永盡的涅槃。

  43.文荼王第一夫人而取命終,王聞夫人逝喪,極懷愁憂,不飲不食,不理王事。

  尊者那羅陀告王曰:夫物應盡,欲使不盡者;夫物應滅,欲使不滅者;老法,欲使不老者;病法,欲使不病者;死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此五事,最不可得,是如來之所說。

  我今所失、所滅、所老、所病、死者,非獨一已,余人亦有此法。我設于中起愁憂者,或能使親族起愁憂,怨家歡喜,食不消化,即當成病,身體煩熱,由此緣本,便致命終。爾時,便能除去愁畏之刺,脫生、老、病、死,無複災患苦惱之法。(增·二八二)

  44.一切衆生皆歸于死,一切變易之法,欲令不變易者,終不有此事。

  人身之法,猶如雪揣(博;抟),當要歸壞;亦如土壞,不可久保;亦如野馬幻化,虛僞不真;亦如空拳,以诳小兒。是故,莫懷愁憂,恃怙此身。

  有四大恐怖,來至此身,不可障護,亦不可以言語、咒術、藥草、符書所可除。雲何爲四?老、病、死、無常。(增·二叁一)

  45.雲何?世尊!諸佛形體,皆金剛數,亦當有老、病、死乎?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語,如來亦當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數,父名真淨,母名摩耶,出轉輪聖王種。(增·二叁O)

  ※文荼王的第一夫人死了,波斯匿王所敬念的母親也死了。即使是佛陀的最後身,也和衆生一樣,沒有離開生、老、病、死的鐵則。親人死亡的憂傷,就像「刺」一樣的令人難過,而佛陀總是以「無常」的道理,給予教化與舒緩。

  會耗盡的東西,要它不耗盡;會消失的東西,要它不消失;想要青春永駐;想要永保健康;想要長生不死,佛陀說,這是五件最不可能的事了。假如,一時想不開,無法坦然地面對這些問題時,可以想一想,又不是只有自己才有這些遭遇的,而是大家都一樣有的啊!以憂愁來面對死亡,可是無濟于事的。因爲:生命就像雪抟、土胚般的脆弱,無法維持太久;也像海市蜃樓般的不真實;以及騙小孩子把戲般的虛僞。死亡,終究是生命的必然結局,無法靠言語安慰、咒術、藥草、符令來解除的啊!

  死,加上老、病、無常,這四件事,就像四座山,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同時壓來一樣,人們無處可躲,也沒有任何牢靠的東西,可以屏障。這是衆生最無奈的事,也是每一位修行者,應當常常自我警惕的。

  46.生死長遠,多諸畏難,無有救者。有此之難,誰堪代者?

  唯有布施、持戒、語常和悅,不傷人意,作衆功德,行諸善本。(增·四七一)

  ※衆生在長久以來的生生死死裏,受了多少的苦啊!而這幺多的苦難,終究沒有人能替代。

  這就是生命!彼此間雖有著複雜的關系,但卻只能自己孤獨的承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