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以上事实反复说明同一个道理,既然一切法从缘起,那么,当客观条件具备时,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精进进取,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飞耀,成就自己的理想;反之,当客观条件对我们不利时,是人生的逆境,不可「强求」,应学会随缘,耐心等待,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到来,再图发展。换而言之,在将我们的理想变成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应以因缘为我们进退的依据,因缘不成熟时莫「强求」,因缘成熟时应「争取」,才是生存、发展与成功之道。
4.转「为我所有」为「为我所用」
树立了正确的信念,通过积极争取,以变通的方式化解无数艰难险阻,终于有了好的结果,人们往往将之视为真实不虚的东西,觉得自己有权力永远地将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占为己有,这种心态才是人生痛苦的最大根源。
「此我子我财,愚人常为忧。我且无有我,何有子与财?」南传《法句经》第62偈告诉我们,人自私的本性,根源于执着「我」为实有的错误认知:以家族、婚姻、子女来彰显自我;以金钱、地位、荣耀来满足自我;以知识、能力、美德来突出自我;乃至以经验、观点、思想来确认自我。然而,「我」这一个体是由种种因缘和合而成的,随着时间、空间以及各种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我」的认知、观点以及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所以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因此「我」是虚幻不实的,更不用说身外之物了,皆是「剎那生灭」、「无常变化」的,故无一恒常不变之事物供人们去执着、拥有。世人不明此理,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无明」 [4] ──不明事物的本来面貌,[5] 误以为自己的拥有(如我、名、财物、观点、理论等)都是真实不虚的,总想抓住不放,永远占有,产生八种错误的追求,佛家称之为八种颠倒梦想(凡夫的四颠倒[6] 和二乘的四颠倒[7] ),执着于其中的任何一种,给人带来的只是痛苦,没有快乐。
若能参透世间万物皆是缘生缘灭的道理,便能转「为我所有」为「为我所用」,随缘自在,用好自己的资源;活在当下,用活今天的资源;心中无私,善用别人的资源,成就自利利他的事业。
综上所述,一念不觉是无明,由无明生起妄想,由妄想起分别,由分别起执着,痛苦由此而生。由此观之,「无明」、「妄想」、「分别」、「执着」四者之间并非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佛家所反对的「执着」,其内容是因无明而引发的「妄想」与「分别」;即使所追求的理念是正确的,但在主因或助缘不成熟的条件下而强求,也是佛家反对「执着」的重点。与此同时,若一个人所追求的信念是正确的,佛教则鼓励人们善用一切条件,勇猛精进,积极进取,实现人生的突破,成就非凡的人格,开拓自利利他的事业。
由此观之,「执着」本身无所谓对与错,问题的关键是与所执着的内容有关。早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把「执着」一词看成是贬义词而加以否定,并不是佛法的本意,《新编现代汉语词典》对此加以修正,「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8]「执着」一词亦可用作褒义词,这才是佛教放下、不执着之本意:放下的对妄想的执着,得到的正念;放下的是对不切实际的追求,得到的是可操作性的计划;放下的是固执,得到的是自在;放下小我之情,才能升华为大我的慈悲。愈能放下,心胸也愈宽,气度也愈恢弘,自然能陶然自乐,逍遥自在。
(本文原载于《佛门》第2期,2011年1月)
[1]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硏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对立面就是犹太人。」他把犹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敌人,一切邪恶事物的根源,一切灾祸的根子,人类生活秩序的破坏者。这些观点成了希特勒后来屠杀数百万犹太人,企图灭绝犹太人的理论依据。
[3] 《大乘义章》云,「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执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实,故曰妄想……谬执不真,名之为妄。妄心取相,目之为想。」
[4] 《本业经》:「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参见《大乘义》:「于法不了为无明……言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俱舍论》:「明所治无明……其相云何?谓不了知谛宝业果。」《唯识论》:「云何为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5] 《楞严经》:「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6]凡夫的四倒,即一、常颠倒,无常认为有常;二、乐颠倒,以苦当作乐;三、净颠倒,以不净为净;四、我颠倒,无我认为有我。
[7]二乘的四倒,即一、无常颠倒,于涅槃之常而计无常;二、无乐颠倒,于涅槃之乐而计无乐;三、无我颠倒,于涅槃之我而计无我;四、无净颠倒,于涅槃之净而计无净。
[8] 《新编现代汉语词典》,新编现代汉语词典编委会编,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8,第1152-3页;参见《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硏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五版),第1748页。
《佛教反对任何形式的「执着」吗?》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