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04课▪P2

  ..续本文上一页要专门把名和义相混的意义分开,能取、所取也要分开,最后逐渐达到一切无所取、一切无所执的状态,这些意义在因明中讲得非常多。学习了名和义之间的关联后,有助于我们了知两者之间哪个方面是有联系的,自相的联系到底有没有。就会知道名称只是个假名,只是个符号,它代表了某种含义而已,除此之外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一般来说取名的必要是为了理解意义。

  

  〖《楞伽经》中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佛陀在《楞伽经》中讲,这么多的法如果不安立名称,我们就会混淆,整个世间就会迷蒙,没有办法顺畅的交流,所以需要在世间安立名称。因此佛陀以善巧方便为诸法安立了不同的名称。当然,是否所有的名称都是佛陀安立的呢?这也不一定。因为在佛陀出世之前(约2500年之前)也有名称。佛陀出世之后,对于所讲的法都一一立了名称。不仅如此,很多经典在讲到一半的时候,阿难尊者或其他尊者就会起来顶礼请问佛陀:怎么安立这部经典的名字?佛陀就说这部经典叫《金刚经》或者《药师经》等等。请问经名有时出现在经典中间,有时出现在最后。所以佛陀在经典中,对于所讲的诸法都安立了不同的名称,就是为了避免大家迷蒙混淆。

  

  前面是总的必要,后面是分别的必要。〖尤其因为此论是以所说的意义来取名的,所以诸位利根者通过论名就能够通达论中所说的大概内容。〗尤其因为本论是通过所说的意义取名,是讲进入菩萨行的方便,所以利根的人通过论名,就能通达论中所说的大概内容。众生根基不一,有些是前世学过这部论典,有些是智慧非常敏锐,通过名称就能够通达论中所讲的意思。比如看到《入菩萨行》,就会知道这里面讲菩提心、菩萨行,讲怎样趋入菩萨的众多行为,看到名称就大概通达论中所讲的意义。

  

  〖首先宣说论名,其他根基者也依此也容易找到法本。〗还有一个方便就是首先宣讲论名,其他根基者依靠名称,在找法本时也比较容易。比如我们今天要上课,在很多经书中寻找《入行论》,如果看到名字“《入行论》第一册”,就容易把它找出来学习。所以通过论名能比较容易找到法本。

  

  在《善说海》中讲了两个命名的必要。而法王如意宝在其他的论典中分了三个必要:利根者、中根者和下根者。利根者一看名字,就完全通达所有的内容;中根者,就是《善说海》所讲的利根者,通过论名,能够通达论典的大概内容;下根者看名字不能够通达内容,但是便于找书。就像药房里的人抓药时,通过抽屉外面的名字,就知道这里面装的是“芥子”,那里面装的是“川芎”等等,一一对照就容易找到药。所以在很多书当中,通过书名就容易找到自己学习的法本,对于这方面来讲,取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下面讲论名使用梵语的目的。〖论名用梵语的目的是为了在相续中播下梵语的种子,并说明来源可靠,加之忆念译师、智者的恩德。〗此处宣讲了在论名之前使用梵语的三个必要性。在汉地的经典中,梵语是直接翻译成汉语的,如《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而在藏地有一个传统,通过梵语翻译成藏语的经典,前面都保留有一个梵语的名称,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有三大目的或四大目的:

  

  第一个是在相续中播下梵语的种子。它的必要性是:贤劫千佛都在印度金刚座示现成就大菩提,都是以梵语讲法。因此我们念诵“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这句话时,已经在我们的相续中播下了梵语的种子,依靠这个种子,以后也会有值遇佛陀,依梵语听受佛法的因缘。在论首使用梵语也能让我们多少学一点梵语,这和播下种子的作用差不多。

  

  第二个必要是说明来源可靠,说明这一论典的来源是可靠的。古印度造论,在流通世间之前,必须要经过考核。考核什么呢?论师完成论典后,要在众班智达之中进行讨论。

  

  比如一部外道的论典,要在外道的智者群体中讨论,观察是否符合外道宗的教义,或对众生是否有害。观察完之后,如果不违背自宗教义,则可以流通。佛教中也一样,如果以小乘的观点造论,那所造论典必须不能违背该小乘宗派的意义。比如有部宗的论典不能违背有部宗的观点,经部宗的论典不能违背经部宗的观点。如果所造的是大乘论典,则必须要以大乘的标准来衡量,观察所造论典是否能够利益众生,是否符合中观或者唯识的观点。通过观察辨别之后,如果是可靠的论典,就放在胜幢的宝顶之上,供大家供养赞叹,之后就可以流通。

  

  论典是否符合于实际情况,前面分析了主要指是否符合本派或本宗的观点。比如有部的论典,不能通过唯识的观点或者中观的观点去观察,认为该小乘论典不符合大乘的教义、不符合胜义谛,不会这样分析。如果是小乘有部的论典,关键看是否符合整个小乘有部的思想。如果不符合,就把它拴在狗尾巴上到处拖着跑,再点火把这部论典烧掉,因为它是邪论,不能利益众生。据说在有些地方,如果看到烧这种论典,要把鼻子捂住,不要吸入这个烟,否则吸入邪烟会堕恶趣。还有更严格的说法是,如果所造的论典会伤害众生,或者不符合自宗的观点,还要把论师的双手砍掉。所以如果在论典的名称前使用梵语,说明它来自于印度,来源可靠。但在分析、观察的时候,也不一定全是这样,可能在某个阶段或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是通过这种很严格的方式来进行流通的,百分之百也不一定。

  

  那《入菩萨行》的来源是否可靠呢?当然可靠。当时《入菩萨行》出现于世的时候,下面坐满了班智达,虽然有一部分人是想要看热闹,想要羞辱寂天菩萨,但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真正的班智达。有一种说法是,在寂天菩萨诵完《入行论》之后,当时出现了三个版本:有些班智达通过不忘智,记下了七百颂,有些记下了一千多颂,还有些记下的是一千颂。后来他们去问寂天菩萨哪一个可靠,寂天菩萨说一千颂的可靠。还有一种说法是,寂天菩萨从法座上逐渐升空的时候,有一部分班智达有神通,跟着飞起来同时记下了《入行论》的法本。讲这些内容有什么必要呢?就是为了说明《入行论》是经过了当时在场的所有班智达及佛教智者的考验,大家都觉得非常殊胜,非常稀有,之后才开始流通。所以,《入菩萨行论》绝对是通过可靠的来源流传下来的。论首加梵语也说明《入行论》的来源绝对可靠。

  

  还有一个必要是,在论首加梵语名字还可以忆念译师和智者的恩德。智者是指班智达,译师是翻译论典的人。当我们看到“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时,如果没有学习过《入行论》,就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通过译师翻译之后,才了知此论典的名字为《入菩萨行》。其中讲什么内容呢?经过译师逐一翻译颂词之后,我们才知道其中讲了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如何不退转、如何令其增长、如何做殊胜回向等内容,所以译师对我们的恩德非常大。因为他将论典翻译成汉语的缘故,至少让我们知道论典的名称、颂词这样念,而仅仅会念,不一定能通达它的含义。再有智者的恩德也很大,寂天菩萨是菩萨也是智者,他造这部论典,对我们的恩德是非常大的。同时也有忆念佛陀的必要,佛陀也是智者,忆念佛陀的必要性也包含在其中。以上安立了为什么在论名前加上梵语的必要性。

  

  乙二、译礼

  

  译礼,是翻译者在翻译之前加上的顶礼句。最初是噶瓦巴匝翻译的,之后仁钦桑波翻译过,后来罗登写热巴也翻译过,所以前后翻译了三次《入菩萨行论》。在翻译之前加上了顶礼句。

  

  敬礼一切佛菩萨!

  

  加上顶礼句,一方面是为了遣除翻译过程中的违缘;同时也表示译师自己是佛弟子。因为只有佛弟子才会对佛菩萨做顶礼,所以从“敬礼一切佛菩萨”可以知道译师是佛弟子,这方面也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从翻译家所敬礼的对象可以看出,他依止的本尊是哪一位。有时是敬礼文殊菩萨,有时是敬礼观音菩萨,以此可以了知他所依止并经常祈祷的本尊是哪一位。

  

  还有一种方式是遵照国王的规定,下面就讲这个问题。〖由于此论属于经藏的范畴,因而按照国王规定的顶礼方式,在一切佛菩萨前顶礼膜拜,这是译师所做的顶礼。〗这里所说的国王主要是指国王赤热巴巾。国王赤热巴巾继位之后,开始大量翻译经论。翻译中发现,这么多经论应该按照不同类别,以不同的顶礼句加以区别。所以他作了如下规定:

  

  第一、凡是属于经藏范畴的经典或论典,翻译之前一律加上“敬礼一切佛菩萨”。经藏出现在世间都是菩萨或者弟子请问,然后佛陀回答,通过佛和菩萨共同合作,才出现了经藏。因此,最初应当使用“敬礼一切佛菩萨”来表明所翻译的内容是属于经藏的范畴。

  

  第二、属于律藏范畴的经典或论典,翻译之前加上“敬礼一切智智尊”或“敬礼遍智”。律藏是讲困果方面的取舍和制定戒律。如某个戒律犯戒有什么过失,堕恶趣多长时间等等,或者这样做犯戒,那样做不犯戒,它是很微细的范畴。一般人的智慧太粗浅根本无法了知,而佛陀的智慧(一切智智)能够完全了知一切因果的范畴,及因果显现的方式。因此,在翻译律藏的时候,要加上“敬礼一切智智尊”。

  

  第三、论藏所摄的经典或论典是加“敬礼文殊师利菩萨”。论藏是讲诸法的自相、共相等很多很微细的问题,因而需要以智慧来辨别。而文殊师利菩萨是智慧的主尊,所以在翻译论藏时要“敬礼文殊师利菩萨”,主要是为了得到文殊师利菩萨殊胜智慧的加持。国王赤热巴巾规定,在翻译之前以不同的顶礼方式来鉴别所翻译的经论是属于三藏中的哪一藏。

  

  本论属于经藏的范畴。“经藏”和“属于经藏的范畴”,这二者之间不要混淆。为什么《入行论》是一部论典,却“敬一切佛菩萨”呢?“经藏”是佛陀在世的时候,佛菩萨通过问答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比如《金刚经》、《法华经》都是经藏;“属于经藏的范畴”指其本身是论典,但属于经藏的范畴,它的本体和精神与经藏是属于一类的。《入行论》的精神和经藏的精神属于一类,因此它归属于经藏的范畴中,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也是“敬礼一切佛菩萨”。《经庄严论》中也有鉴别三藏的内容,把三藏和三学进行了归摄。经藏属于定学;论藏属于慧学;律藏属于戒学。从这个侧面可以了知:经藏的范畴可以从定学的角度去理解。定学主要指在内心当中产生殊胜的止观(的)智慧,以及如何去实践它的种种行为。所以从定学的角度,可以了知本论属于经藏的范围,从这个侧面去理解也是可以的。

  

  因此,我们了知了按照国王的规定在一切佛菩萨面前顶礼,是译师所加的顶礼句。接下来是关于《入行论》全论的论义如何归摄的问题。

  

  〖对于论义,阿阇黎善天认为:以初善、中善、后善可以包括整个这部论典的内容,按照顺序,初善即顶礼句,中善是从顶礼句到回向品之前,后善为回向品。〗。阿阇黎善天是印度的一位班智达,他所造《入菩萨行论》的注释也很著名。在他的论典中认为,通过初善、中善、后善,就可以包括整个《入行论》的内容了。初善是顶礼句“法身善逝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中善的内容是从顶礼句之后到智慧品结束,内容非常广大非常多,几乎所有内容都包含在中善里了;后善就是回向品的内容。这是善天论师的观点。

  

  〖然后那波瓦阿阇黎则认为,以造论之因、宣说六度、感念恩德而作礼这三部分可包括此论,〗那波瓦阿阇黎也是印度的一个论师,他的《入行论》注释中,把《入行论》分成三部分:第一是造论之因;之后是宣讲六度;最后是感念恩德。〖也就是说,造论之因是从“暇满人身极难得”开始的前三品,〗从第一品“暇满人身极难得”开始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讲了造论之因。之后宣讲六度是这样安排的:〖回向品宣说布施度,不放逸品与正知正念品宣说戒律度。(其余的内容在颂词中显而易见。)〗布施、戒律在本论的颂词中不是很明显,那如何安排六度呢?虽然诸品中都有布施的内容,也有戒律的内容,但是并不明显,因此将回向品称为布施度。回向是法布施,把自己的功德、善根布施给众生,让众生享受,所以把回向品宣说为六度中的布施度。戒律度是第四品不放逸品和第五品正知正念品,其中宣讲了菩萨的三种戒律:禁止恶行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此三聚净戒,在第四品和第五品都有宣讲。其余的内容包括:安忍度是安忍品;精进度是精进品;禅定度或静虑度是静虑品;智慧度是智慧品。六度的内容这样一一进行了安立。最后是感念恩德而作礼,作为《入菩萨行论》的最后一部分。“敬礼文殊尊,恩生吾善心,亦礼善知识,恩长吾三学。”所以,他把整个内容分成了三个部分。

  

  还有其它归摄论义的方式,比如宁玛派著名的华智仁波切所作的科判,在分别内容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安排: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是“菩提心胜宝,未生令生起”[1];第二个内容是“已生令不退”,是第四品、第五品、第六品;“不退而增上”是第七品、第八品、第九品,在不退的基础上增长菩提心;最后一品是善果回向,也有这样分判本论十品内容的方式。

  

  〖本注释的分法如下:〗这里讲到《善说海》中是如何安立的,如下可以了知。后面就宣讲了“入造论之理”、“所入之自性”、“圆满结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安排十品的所有内容。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1]发心仪轨:菩提心胜宝,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不退而增上。

  

《《入菩萨行论》第04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