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第04课

  《入菩萨行论》第04课

  

  现在开始学习第四课的内容,逐渐趋入《入行论》的名称和真实论义。

  

  完整无缺、正确无误开显大乘道的这部《入菩萨行论》分二:一、论名;二、论义。

  

  这是注释的科判。《入菩萨行论》能够完整无缺、正确无误的开显大乘道,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完整无缺:论典是把散于各经当中的意义归结在一起,然后整理出次第。《入菩萨行论》能够完整无缺开显大乘道的殊胜意义。所以,我们如果能够认认真真地学习《入菩萨行论》、实践《入菩萨行论》,相当于能够完整无缺的实践大乘道。

  

  第二、正确无误:这个也很重要。因为,如果论文本身没有正确无误的指示,我们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越精进可能离目标就越远。所以,正确无误的开明大乘道的殊胜论典是非常重要的。而《入菩萨行论》正是能够完整无缺、正确无误的开显整个大乘道的殊胜修法,这就是一部最为殊胜、了义的论典。

  

  《入菩萨行论》分两个科判,第一宣讲论名,第二是论的意义。

  

  甲一(论名)分二:一、真实论名;二、译礼。

  

  真实论名是讲《入菩萨行论》的真实名称,这在寂天菩萨的《入行论》的原文当中也是有的。第二是译礼,即翻译者在翻译《入菩萨行论》的过程当中所加的顶礼句,这在《入菩萨行论》的原文中是没有的。

  

  乙一、真实论名:

  

  梵语: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

  

  这里讲到了梵语的名称,在后面的注释中也提到了。如果把〖梵语的论名译成汉语〗,“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是这样对应的:〖即“菩提”为正觉,“萨埵”为菩萨,“渣呀”为行,“阿巴达绕”为入。〗这就是“入菩萨行”。

  

  “菩提”就是正觉、觉悟的意思。讲菩提的时候,有些地方是按照大乘殊胜的无学道佛果来安立菩提的,证悟菩提、获得菩提都是指获得佛果而言。但是在菩提的含义中,不仅指佛果的菩提,实际上包含了三乘菩提。三乘菩提指除了大乘的菩提之外,还有缘觉的菩提和小乘声闻的菩提。所以“菩提”是一种正觉。“正”是没有错误,“觉”是觉悟,“菩提”就是正觉或觉悟的意思。

  

  “萨埵”指菩萨,或者“菩提萨埵”合起来也指菩萨,“萨埵”指心识。汉地把“菩萨”解释为“有情”,藏地则解释为“心识”。“菩提萨埵”合起来,汉地解释为“觉悟有情”,即觉悟的有情,从这方面来安立。藏地则解释为“觉悟的心识”,尤其是圣者菩萨,已经现见了诸法的法性,所以是觉悟的心识。有时也指“勇猛心识”,经过趋入三无漏学的修持,能够度化无边众生,菩萨的心识非常勇猛,所以是勇猛心识。

  

  “渣呀”是指“行”,有行为的意思,也有学处的意思。“菩萨行”就是指菩萨行持的方法,菩萨种种应该修学之处,所以也可以叫做菩萨行、菩萨学处,可以这样理解。

  

  “阿巴达绕”是指“入”,就是趋入的意思,趋入菩萨行。如何趋入菩萨行呢?这里讲了很多趋入菩萨行的方便。比如首先在心中产生菩提心,有了菩提心之后,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受菩萨戒,护持菩萨戒不让它退失,依靠不退失的方便让它再再增长,最后可以获得真实菩萨的果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持就可以获得成佛的果位。以上讲了入菩萨行的解释。

  

  有些地方也称《入菩萨行》为“论”,当然它本身就是一部论著。论著有改造、救护等含义,但在原文中只是《入菩萨行》,论字的含义在这里是不明显的。所以,“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这个梵文直接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并没有“论”的意思。但称其为《入行论》是从论著的角度进行安立的,而原名当中就只是《入菩萨行》。

  

  〖那么,这一论名是以什么方式而取的呢?〗(在安立的时候,取名字也有很多讲究。)《入菩萨行》这个论名是以什么为根据,通过什么方式取的,对我们来说也有必要了解。

  

  首先介绍七种取名的方式(或八种),然后再来介绍本论是通过什么方式取名的。〖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一般来讲,尤其是在佛法的经论当中,命名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第一、所说之义:所说之义就是平时所讲的意义,通过意义来取名。比如《入行论》就是以论著本身的含义来取名的,这就是通过意义取名的方式。

  

  第二、能说之量:通过数量取名。“能说”是指文字或颂词,“能说之量”就是文字或颂词的数量,以数量来取名。比如《般若三百颂》就是以文字的数量,有三百个颂词进行安立的;《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中观四百论》都是以颂词的数量来取名的,这种取名方式很常见。

  

  第三、作用:指论典具有什么作用,通过它的作用来取名。比如《大解脱经》,就是说它能够让众生获得大解脱。对于生者,如果按照经文修持,逐渐能够获得解脱;对于亡者,念诵这个经文超度,也能够让他获得解脱。这是通过它的作用的方式来取名。

  

  第四、地点:通过地点来取名。主要是指以佛陀、菩萨讲法的地点作为经的名字。比如《佛说楞伽经》,是佛陀在楞伽山宣讲的,就以《楞伽经》来命名。

  

  第五、眷属:以眷属来取名。比如《无热恼龙王请问经》是以无热恼龙王这个眷属来取名;《文殊请问经》是通过文殊菩萨的名字来取名;《弥勒请问经》、《迦叶请问经》等很多经典都是通过眷属的名字来取名。

  

  第六、时间:通过时间来取名。比如《贤劫经》,在贤劫中会有千佛出现,所以就以“贤劫”这个时间作为这个经典的名字,这是以时间来取名字的。

  

  第七、比喻:通过比喻来取名。比如《妙法莲华经》、《稻秆经》、《金刚经》等等都是通过比喻取名。有些是纯粹的比喻,如《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稻秆经》属于纯粹的比喻;而《妙法莲华经》是意义与比喻结合起来取名的。

  

  第八、作者:通过作者本身取名,如《六祖坛经》。还有在《中观注释》中有个《佛护论》,就是把佛护论师的名字作为论典的名称,这方面也有很多。所以,命名的方法有七种,加上以作者命名共八种取名的方式。

  

  有这么多的取名方式,那本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取名呢?〖此论是以其中的第一种方式来取名的。〗也就是说,本论是通过第一种方式以意义来取名的。整部《入菩萨行》讲了趋入菩萨的行为,就以这个作为此论典的名称,因此取名为《入菩萨行》。

  

  接下来讲取名的必要性。取名称究竟有没有必要?当然有必要。世间每一个法都有名称,主要是为了相互不混淆,在交流、沟通的时候能够顺畅。比如每个人都有名字,一个姓,一个名,就是为了方便交流沟通。虽然所取的名字不一定有意义,但取了名字大家就会把你的名字当作你的代表,这个符号就代表你,找你办事就不会混淆,能够直接找到。世间的物品也都各有名称,一个新产品推出马上就有名字,就是为了和其它东西不相混淆。所以,世间中每个法都有取名的必要。

  

  在佛法中也有取名的必要。〖那么取名有何必要呢,一般来说,取名的必要就是为了理解意义。〗名字和意义之间并没有真正实有的关联。有时取名是随意的,最初的名称和意义并没有什么关联。比如“石头”,为什么最初取名时把这个东西称为“石头”呢?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火焰”、“人”这些名称都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名称和本体之间没有一个必然的联系。最初我们把能知言解义的众生称之为“人”。实际上,最初也可以把人称为“石头”,把石头称为“人”,都是可以的,这就说明名和义之间没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取名的必要性是在于理解意义。名称是一种代表、一种符号,为了理解意义才取的。所以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之后,就知道取名是为了理解某种意义,而名称和它的本体之间并没有一个必然联系。

  

  我们了知这个道理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平时我们在生活、修行中,对名字很耽著。比如别人点你的名字说:“张三,你是个很坏的人!”我们听了就想:为什么说我?为什么骂我?或者有人说:“张三很好!张三做得不错。”我们就会觉得在表扬我,实际上这个名字和我之间并没有一个必然的联系。然而因为我们不了知这个问题的缘故,就会把名字执为“我”。别人骂你的名字的时候,你就以为在骂自己。实际上真正观察之后,名字和意义之间并没有一个必然的联系,名字可以随便取,想取什么名字都可以。但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意义的缘故,就很耽著名字和“我”之间有一个必然的联系。所以别人赞叹自己就会很高兴,辱骂自己就觉得很悲伤。实际上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这是必须要了知的。在加行道的修法中,…

《《入菩萨行论》第04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