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04課
現在開始學習第四課的內容,逐漸趨入《入行論》的名稱和真實論義。
完整無缺、正確無誤開顯大乘道的這部《入菩薩行論》分二:一、論名;二、論義。
這是注釋的科判。《入菩薩行論》能夠完整無缺、正確無誤的開顯大乘道,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完整無缺:論典是把散于各經當中的意義歸結在一起,然後整理出次第。《入菩薩行論》能夠完整無缺開顯大乘道的殊勝意義。所以,我們如果能夠認認真真地學習《入菩薩行論》、實踐《入菩薩行論》,相當于能夠完整無缺的實踐大乘道。
第二、正確無誤:這個也很重要。因爲,如果論文本身沒有正確無誤的指示,我們在實踐的過程當中,越精進可能離目標就越遠。所以,正確無誤的開明大乘道的殊勝論典是非常重要的。而《入菩薩行論》正是能夠完整無缺、正確無誤的開顯整個大乘道的殊勝修法,這就是一部最爲殊勝、了義的論典。
《入菩薩行論》分兩個科判,第一宣講論名,第二是論的意義。
甲一(論名)分二:一、真實論名;二、譯禮。
真實論名是講《入菩薩行論》的真實名稱,這在寂天菩薩的《入行論》的原文當中也是有的。第二是譯禮,即翻譯者在翻譯《入菩薩行論》的過程當中所加的頂禮句,這在《入菩薩行論》的原文中是沒有的。
乙一、真實論名:
梵語:菩提薩埵渣呀阿巴達繞
這裏講到了梵語的名稱,在後面的注釋中也提到了。如果把〖梵語的論名譯成漢語〗,“菩提薩埵渣呀阿巴達繞”是這樣對應的:〖即“菩提”爲正覺,“薩埵”爲菩薩,“渣呀”爲行,“阿巴達繞”爲入。〗這就是“入菩薩行”。
“菩提”就是正覺、覺悟的意思。講菩提的時候,有些地方是按照大乘殊勝的無學道佛果來安立菩提的,證悟菩提、獲得菩提都是指獲得佛果而言。但是在菩提的含義中,不僅指佛果的菩提,實際上包含了叁乘菩提。叁乘菩提指除了大乘的菩提之外,還有緣覺的菩提和小乘聲聞的菩提。所以“菩提”是一種正覺。“正”是沒有錯誤,“覺”是覺悟,“菩提”就是正覺或覺悟的意思。
“薩埵”指菩薩,或者“菩提薩埵”合起來也指菩薩,“薩埵”指心識。漢地把“菩薩”解釋爲“有情”,藏地則解釋爲“心識”。“菩提薩埵”合起來,漢地解釋爲“覺悟有情”,即覺悟的有情,從這方面來安立。藏地則解釋爲“覺悟的心識”,尤其是聖者菩薩,已經現見了諸法的法性,所以是覺悟的心識。有時也指“勇猛心識”,經過趨入叁無漏學的修持,能夠度化無邊衆生,菩薩的心識非常勇猛,所以是勇猛心識。
“渣呀”是指“行”,有行爲的意思,也有學處的意思。“菩薩行”就是指菩薩行持的方法,菩薩種種應該修學之處,所以也可以叫做菩薩行、菩薩學處,可以這樣理解。
“阿巴達繞”是指“入”,就是趨入的意思,趨入菩薩行。如何趨入菩薩行呢?這裏講了很多趨入菩薩行的方便。比如首先在心中産生菩提心,有了菩提心之後,爲了度化一切衆生而受菩薩戒,護持菩薩戒不讓它退失,依靠不退失的方便讓它再再增長,最後可以獲得真實菩薩的果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持就可以獲得成佛的果位。以上講了入菩薩行的解釋。
有些地方也稱《入菩薩行》爲“論”,當然它本身就是一部論著。論著有改造、救護等含義,但在原文中只是《入菩薩行》,論字的含義在這裏是不明顯的。所以,“菩提薩埵渣呀阿巴達繞”這個梵文直接翻譯成漢語的時候,並沒有“論”的意思。但稱其爲《入行論》是從論著的角度進行安立的,而原名當中就只是《入菩薩行》。
〖那麼,這一論名是以什麼方式而取的呢?〗(在安立的時候,取名字也有很多講究。)《入菩薩行》這個論名是以什麼爲根據,通過什麼方式取的,對我們來說也有必要了解。
首先介紹七種取名的方式(或八種),然後再來介紹本論是通過什麼方式取名的。〖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所說之義、能說之量、作用、地點、眷屬、時間與比喻來命名。〗一般來講,尤其是在佛法的經論當中,命名的方式有如下幾種:
第一、所說之義:所說之義就是平時所講的意義,通過意義來取名。比如《入行論》就是以論著本身的含義來取名的,這就是通過意義取名的方式。
第二、能說之量:通過數量取名。“能說”是指文字或頌詞,“能說之量”就是文字或頌詞的數量,以數量來取名。比如《般若叁百頌》就是以文字的數量,有叁百個頌詞進行安立的;《六十正理論》、《七十空性論》、《中觀四百論》都是以頌詞的數量來取名的,這種取名方式很常見。
第叁、作用:指論典具有什麼作用,通過它的作用來取名。比如《大解脫經》,就是說它能夠讓衆生獲得大解脫。對于生者,如果按照經文修持,逐漸能夠獲得解脫;對于亡者,念誦這個經文超度,也能夠讓他獲得解脫。這是通過它的作用的方式來取名。
第四、地點:通過地點來取名。主要是指以佛陀、菩薩講法的地點作爲經的名字。比如《佛說楞伽經》,是佛陀在楞伽山宣講的,就以《楞伽經》來命名。
第五、眷屬:以眷屬來取名。比如《無熱惱龍王請問經》是以無熱惱龍王這個眷屬來取名;《文殊請問經》是通過文殊菩薩的名字來取名;《彌勒請問經》、《迦葉請問經》等很多經典都是通過眷屬的名字來取名。
第六、時間:通過時間來取名。比如《賢劫經》,在賢劫中會有千佛出現,所以就以“賢劫”這個時間作爲這個經典的名字,這是以時間來取名字的。
第七、比喻:通過比喻來取名。比如《妙法蓮華經》、《稻稈經》、《金剛經》等等都是通過比喻取名。有些是純粹的比喻,如《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稻稈經》屬于純粹的比喻;而《妙法蓮華經》是意義與比喻結合起來取名的。
第八、作者:通過作者本身取名,如《六祖壇經》。還有在《中觀注釋》中有個《佛護論》,就是把佛護論師的名字作爲論典的名稱,這方面也有很多。所以,命名的方法有七種,加上以作者命名共八種取名的方式。
有這麼多的取名方式,那本論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取名呢?〖此論是以其中的第一種方式來取名的。〗也就是說,本論是通過第一種方式以意義來取名的。整部《入菩薩行》講了趨入菩薩的行爲,就以這個作爲此論典的名稱,因此取名爲《入菩薩行》。
接下來講取名的必要性。取名稱究竟有沒有必要?當然有必要。世間每一個法都有名稱,主要是爲了相互不混淆,在交流、溝通的時候能夠順暢。比如每個人都有名字,一個姓,一個名,就是爲了方便交流溝通。雖然所取的名字不一定有意義,但取了名字大家就會把你的名字當作你的代表,這個符號就代表你,找你辦事就不會混淆,能夠直接找到。世間的物品也都各有名稱,一個新産品推出馬上就有名字,就是爲了和其它東西不相混淆。所以,世間中每個法都有取名的必要。
在佛法中也有取名的必要。〖那麼取名有何必要呢,一般來說,取名的必要就是爲了理解意義。〗名字和意義之間並沒有真正實有的關聯。有時取名是隨意的,最初的名稱和意義並沒有什麼關聯。比如“石頭”,爲什麼最初取名時把這個東西稱爲“石頭”呢?實際上沒有什麼意義。“火焰”、“人”這些名稱都沒有什麼意義,所以名稱和本體之間沒有一個必然的聯系。最初我們把能知言解義的衆生稱之爲“人”。實際上,最初也可以把人稱爲“石頭”,把石頭稱爲“人”,都是可以的,這就說明名和義之間沒有一種必然的聯系。取名的必要性是在于理解意義。名稱是一種代表、一種符號,爲了理解意義才取的。所以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之後,就知道取名是爲了理解某種意義,而名稱和它的本體之間並沒有一個必然聯系。
我們了知這個道理很重要。爲什麼呢?因爲平時我們在生活、修行中,對名字很耽著。比如別人點你的名字說:“張叁,你是個很壞的人!”我們聽了就想:爲什麼說我?爲什麼罵我?或者有人說:“張叁很好!張叁做得不錯。”我們就會覺得在表揚我,實際上這個名字和我之間並沒有一個必然的聯系。然而因爲我們不了知這個問題的緣故,就會把名字執爲“我”。別人罵你的名字的時候,你就以爲在罵自己。實際上真正觀察之後,名字和意義之間並沒有一個必然的聯系,名字可以隨便取,想取什麼名字都可以。但是因爲我們不知道這個意義的緣故,就很耽著名字和“我”之間有一個必然的聯系。所以別人贊歎自己就會很高興,辱罵自己就覺得很悲傷。實際上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這是必須要了知的。在加行道的修法中,…
《《入菩薩行論》第04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