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第03課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無著菩薩所作的《入菩薩行論》的注釋《善說海》。在學習過程中,上師強調首先要安住于非常清淨的發心。因爲任何一件事情是否殊勝,是善是惡,是通過發心來決定的。如果最初發心不善妙,事情就會受影響而變得不善妙。如果發心很清淨、很強大,所做的善根不管是聽法還是修行,因爲發心的緣故,就成爲一種殊勝的資糧。因非常強大的緣故,果也會非常強大。這也是佛法中因和果之間的善妙緣起。我們做任何善事之前,包括聽法,最好都能以清淨的發心來攝持,這是非常重要的。
上師在《講記》中說,皈依的時候,我們並不是得到一個皈依證,就成了佛弟子。是不是真正的皈依,關鍵要看內心有沒有“甯舍身命,不舍叁寶”的決心。如果有了這種誓願力,即便沒有皈依證,也是標准的佛弟子。所以,皈依的本體就是一種殊勝的信心,對佛法僧的功德了知之後産生的殊勝信心。我們修皈依的時候,信心就是核心,以修持皈依的方式,讓自己的信心不斷地增長、堅固。所以我們皈依佛,知道佛的功德,産生了信心,然後皈依法、皈依僧,都是如此。修持皈依到了境界很高的時候,皈依的對境就從外在的叁寶轉移到了內在的叁寶。實際上,每個衆生的相續都圓滿具足了佛法僧叁寶的自性。當然在初學的階段,我們沒辦法真正地了知這點而進行皈依。隨著我們智慧的不斷增長,我們對一切諸法的實相,對叁寶的本體有所了知的時候,就會發現我們的內心也具足殊妙叁寶的自性。了知內在的叁寶,安住它,就是自性的一種皈依。我們學習佛法到了後期的時候,肯定要經曆這個階段。所以,我們修皈依的時候,主要是具足信心。外在的叁寶我們通過信心來皈依,自心的叁寶也要了知而皈依。這兩個方面都是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修持大乘法要,爲了一切衆生而修持皈依非常重要。我們在修持任何一個儀軌之前,都要修持皈依。我們對所皈投、依靠之對境的功德了知之後,自己所有的一切完全依靠叁寶,或者叁寶的指示而行,這個非常關鍵,能有效的製止在修法過程中自己創造一些修法,或者依靠分別念而行,修持皈依是對治這種分別念的一種很好的方式。這在上師的《講記》中也是再再強調。
下面我們開始進入《入行論釋·善說海》的學習。正文當中講〖入行論釋·善說海〗這是標題。《入行論》即《入菩薩行論》的簡稱,在印度和藏地有很多《入菩薩行論》的注釋。《入菩薩行論》講了菩薩修行的方法,菩薩安住的境界,是比較高深的一種修法。爲了讓後學者或初學者,能夠清楚無誤地趨入《入菩薩行論》的意義,大德們造了很多注釋。
本注釋是《善說海》,“善說”:是指能夠原原本本解釋《入行論》,妙解詞義稱之爲“善說”;“海”:內容包含很多教證、理證,就像大海蘊藏很多的寶藏一樣。我們通過“善說海”的名稱,就知道裏面的內容有殊勝的教理,能原原本本地解釋《入行論》,讓我們能夠完全了知《入行論》的意義。這是從名稱的方面講所诠的意義。還有一些翻譯說,“善說”指妙解的意思,即善妙的解釋,與原本的解釋是完全相同的。
《善說海》這部注釋是無著菩薩所造。此處的無著菩薩不是印度的無著菩薩。印度的無著菩薩與龍樹菩薩齊名,受到彌勒菩薩的加持,在人間弘揚大乘法要,是“六莊嚴”之一。這裏的無著菩薩在藏地出生,原名叫根秋桑波,“無著菩薩”是別人送給他的美稱。因爲有一次他很善巧的解答了一個難題,有人稱贊說:你的智慧這麼圓滿,堪當“無著”第二,贊美他如第二個無著菩薩降生于世一樣。此後大家都叫他“無著菩薩”,有時稱爲“無著賢”,也稱“渥東無著”。作者的智慧非常深廣,菩提心非常圓滿。在當時住世的大德中,他和另一位果倉巴尊者,都非常精通《入菩薩行論》。通過別人的勸請,他造了《入菩薩行論》的注釋,就是我們現在學習的《善說海》。很多藏地的大德公認,如果我們能夠學習《善說海》的全部或部分內容,通過這個緣起之力,相續中就能産生殊勝的菩提心。以上介紹了作者無著菩薩。
接下來講頂禮句,這是指《善說海》的頂禮句。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有時在一個論典中會多次出現頂禮句,有論典或頌詞本身的頂禮句,還有注釋的頂禮句。這是《善說海》的頂禮句,後面還有寂天菩薩在造《入行論》時的頂禮句,二者之間有所不同。
〖頂禮聖者觀自在菩薩!〗這是無著菩薩對本尊、或生起信心的對境——聖者觀自在菩薩作殊勝的頂禮。觀自在菩薩顯現上是菩薩,以菩薩形象度化衆生,實際上早已圓滿了佛果,早已成佛。觀自在菩薩在十方刹土中,有以佛身得度者,就顯現佛身度化衆生;有以菩薩身得度者,就以菩薩形象來利益衆生,等等,在《普門品》中講了很多這方面的功德。菩薩會顯現爲佛、菩薩、聖者乃至一般凡夫的形象,也會顯現爲妙藥、橋梁等一切形象,只要對衆生有益,菩薩都會循機隨類顯示,度化一切衆生,使其走上究竟證悟實相之道。
之所以“頂禮聖者觀自在菩薩”,一是因爲無著菩薩對觀自在菩薩的信心非常圓滿,他的本尊就是觀自在菩薩;二是還有一種說法:無著菩薩本人就是觀自在菩薩的化身。因這些必要的緣故,作者在論典開頭,首先頂禮了聖者觀自在菩薩。通過頂禮聖者觀自在菩薩,加持自己的相續,能讓所造論典利益衆生,心中有這樣的願望和祈求。無著菩薩所造的論典,對加持衆生的相續,的確起到了無以倫比的作用。《善說海》能幫助衆生了解《入行論》,能讓衆生生起菩提心。在他造《佛子行叁十七頌》中,頂禮句也是頂禮觀自在菩薩,回向也是願衆生成就觀自在菩薩的果位。祈禱聖者觀自在菩薩,引導衆生的心趣向于解脫。觀自在菩薩是一切諸佛大悲心的總集,平時我們頂禮、念誦、祈禱觀自在菩薩,現實的災難都能夠遣除,內心也會逐漸産生利益衆生的大悲心。因爲觀自在菩薩是諸佛慈悲總集的緣故,所以經常憶念、祈禱、修持,通過緣起的無欺之力,內心一定能産生殊勝的大悲心。
前面是總頂禮,頂禮聖者觀自在菩薩,接下來是分別對釋迦牟尼佛、觀自在菩薩、文殊菩薩、寂天菩薩做頂禮,後面是造論的立誓句。這四個頌詞是對從佛陀開始乃至傳承上師所作的頂禮。我們學習的佛法,來源是釋迦牟尼佛,所以最初頂禮釋迦牟尼佛,要知道佛法的起源完全是釋迦牟尼佛的恩德。頂禮句宣說了釋迦牟尼佛從發心到積資成道之間,宣講正法、利益衆生的事業,凸顯了釋迦佛的功德,以了知這些功德的方式,對佛陀作頂禮。頂禮句有時是對所頂禮對境的法、報、化叁身作頂禮;有時是以名號作頂禮;有時是從不同的階段作頂禮。現在我們從不同的階段來頂禮釋迦牟尼佛:
〖慈愛無余衆生攪拌發心二資海中現,
不住涅槃自性叁身妙雲層層極密布,
普降離無我等四邊戲論妙法甘露雨,
熄衆惑火開利樂花淨飯王子前頂禮。〗
此處所頂禮的是淨飯王子。淨飯王子是釋迦牟尼佛出家之前的名字,淨飯王子就代指本師釋迦牟尼佛。這裏使用了比喻和意義對照的方式進行宣講。頌詞中的比喻首先是“大海”,攪拌大海出現層層“烏雲”,第一句中有攪拌海的意思;第二句中有“妙雲”,通過攪拌大海出現了層層“妙雲”;有了大雲之後會降下瓢潑大雨,所以第叁句有普降“雨”的意義;第四句“雨”降下之後,可以熄滅地上的野火,令大地盛開鮮花,或者類似房屋著火之後熄滅大火,讓衆生得到快樂。通過這幾個階段比喻佛陀的不同階段,安立佛陀的殊妙功德。
“慈愛無余衆生”:佛陀最初發心時,對一切衆生生起了想要利益的心。要趨入成佛果位,最初就要慈愛衆生、對衆生産生無余的大悲心,爲利益衆生而發心成佛。我們現在開始發誓要成就釋迦牟尼佛的無上佛果,第一步也要發起慈愛衆生的心、發起大慈大悲心,這是佛陀成佛的次第,也是我們修行成佛的次第。所以“慈愛無余衆生”是趨入佛道的第一步。
“攪拌發心二資海中現”,就好像攪拌大海一樣......在印度詩學中說仙人攪拌大海,然後從大海中出現密雲、日月等等,是一種詩學的修辭法。從氣象情況來看,首先是大海、然後是大風,有時是龍卷風,大風攪拌大海的時候出現大浪,通過這種方式開始出現水汽,之後形成雲,隨後形成大雨。與此相似:首先佛陀發了利益衆生的心,如攪拌大海一樣。“發心二資海”比喻發心非常廣大,就像大海一樣深廣;二資糧即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也非常深廣。發起利益衆生的心,然後在菩提心和福德、智慧兩種資糧中出現了殊勝的果位。首先是發心,中間是積累資糧,資糧一旦圓滿之後,一定會現前殊勝的佛果。
第二句“不住涅槃自性叁身妙雲”,因爲最初發了心,中間圓滿了二資糧,因緣和合之後一定會成就殊勝佛果。那麼所成就的殊勝佛果是什麼?是不住涅槃自性的叁身,佛陀具有叁身即法身、報身和化身。叁身的自性,按照《經莊嚴論》和很多經論的講法,法身是指佛陀自己受用的、種種離戲的本體智慧;報身是在登地以上菩薩面前顯現的報身自性;化身是在一般的聲聞緣覺、凡夫、外道等面前所顯現的一種形象。如釋迦牟尼佛在南贍部洲印度金剛座示現成佛,度化了很多聲聞緣覺、凡夫、外道,他們在佛面前皈依、聽經聞法。實際上顯現在人間的佛是叁身中的化身,因爲報身是一地菩薩以上的境界,法身是佛自己的境界,所以降臨到人間的,應該是佛陀的化身。
此處講到佛陀具足叁身,叁身是什麼樣的本體呢?即不住涅槃自性,已經超越了小乘的涅槃。一方面已經超越…
《《入菩薩行論》第03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